第1题:
关于对联的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 B.对联的产生,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挂“桃符” C.对联开始是写在桃木板上的,后来才写在纸上 D.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对联是唐代的
第2题:
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这副对联反映了()
第3题: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给付对联: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对联四: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对联五: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 对联六: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3)对联四反映了建国后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项基本政治制度?对联五体现我国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对联六中,“梅开三度”是指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其中最早的一项是什么?
第4题:
《慕尼黑》表达了诗人()。
第5题:
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对偶就是对联
第6题:
第7题:
对
错
第8题:
对联的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
对联上下两句中相对应之处必须用不同的字
对联的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
对联的出句与对句平仄相谐
第9题:
对联讲究平仄不讲押韵更像骈体文
与韵律相比对联没有字数上的限制
对联的对偶要求没有律诗严格形式更灵活
明清对联虽然通俗但口语、俚语没有入联
律诗和对联都不允许同字相对
第10题:
对联讲究平仄,不讲押韵,更像骈体文
与韵律相比,对联没有字数上的限制
对联的对偶要求没有律诗严格,形式更灵活
明清对联虽然通俗,但口语、俚语没有入联
律诗和对联都不允许同字相对
第11题:
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
对联的产生,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挂“桃符”
对联开始是写在桃木板上的,后来才写在纸上
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对联是唐代的
第12题:
平顶山
脱难江
盘丝洞
五庄观
第13题:
对联的出句与对句不是孤立的,在内容上相联、相关,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
第14题:
在莫扎特的室内乐创作中,他较偏好(),题献给海顿的6首()表达了他对先辈的崇敬之情。
第15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第16题:
关于对联的表述错误的是()。
第17题:
()以下何处的对联与花果山水帘洞前的对联十分对仗?
第18题:
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书写应横写
对联中的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书写应竖写,上联句末是分号,下联句末是句号
对联书写不用标点符号,上联在上,从上至下写
第19题:
渴盼暖春到来的心情
对自然与劳作强烈的眷恋之情
对坚持真理的高贵品格的不倦追求
对人类和世界命运的深切关注
第20题:
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屈原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欧阳修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杜甫
第21题:
第22题:
整副对联共180个字
对联的作者是孙髯
对联的上联议论历史,纵横开阔;下联描写滇池风光,气势雄浑
对联采用了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
大观楼因此联而名声远扬
第23题:
朋友
弟弟
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