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做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更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下列哪些选项正确理解了这一段话()。
A.法律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
B.法律完全是客观规律的翻版
C.法律既可以反映客观规律,也可以不反映客观规律
D.法律是否能反映客观规律,完全受立法者自身素质所决定
第2题:
下列关于自由的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
A.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了“为了得到自由,我们才是法律的臣仆”的名言
B.亚里士多德把对自由的探讨转向社会领域,认为人在国家中的自由不是免除法律的自由,而是在法律未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去做自己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的自由
C.洛克认为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D.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第3题:
马克思说过: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其实,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问题:(1)分析上述马克思的论述所分别反映和共同反映的法理问题。(2)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是否能得出法律都反映了客观现实的结论(要求说明理由)?(3)若法律没有反映客观现实,其后果将会怎样?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马克思指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做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这段话表明()。
第9题:
()的原则适用于这样一些情况:在我们能确定的范围内,如果实际地被表决的法律是那些合理地得到真诚地想遵循两个正义原则的理性立法者的赞成的法律,那么大多数人的决定在实践中就是有权威的,虽然不是决定性的。
第10题:
前惯例
惯例
原则
强化
第11题:
法律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描述法律,不应有所创造
立法者的工作往往就是把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
法律是客观规律的真实体现,不掺杂任何主观性、意志性因素在内
第12题:
它是对法律关系本座说的进一步发展
它主张法律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域外效力
它认为内国法院适用或承认执行的,不是外国的法律,而是一个由它自己法律所创设的权利
它主张法律的域外效力是由于内国的礼让而产生的
第13题:
马克思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物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下列哪些说法不违背这句话的原意?( )
A.立法应反映客观规律
B.立法不是立法者所代表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C.客观规律与法律规范是同时产生的
D.法律要具有科学性
A,D
【试题解析】:马克思把立法者和自然科学家作类比,说明法律和客观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立法应该科学的反映客观规律。所以AD两项正确。
第14题:
多项选择题
有思想家说:“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对于这句话,下列理解哪些是错误的?
A.法律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描述法律,不应有所创造
c.立法者的工作往往就是把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
D.法律是客观规律的真实体现,不掺杂任何主观性、意志性因素在内
BD,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描述法律,不应有所创造。法律是客观规律的真实体现,不掺杂任何主观性、意志性因素在内。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马克思认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第20题:
立法者仅凭自己的良好愿望就能制定出良好的法律。
第21题:
法典即是一个国家的立法者依照法定的程度所制定的法律。
第22题:
法律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
法律完全是客观规律的翻版
法律既可以反映客观规律,也可以不反映客观规律
法律是否能反映客观规律,完全受立法者自身素质所决定
第23题:
立法者要像自然科学家一样思维和行动
法律是客观的,立法者在立法时不应发挥主观能动性
立法要尊重和反映客观规律
立法者应该把现行法律看作绝对精神的体现
第24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