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诗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A.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题目

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诗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

A.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根据选文的相关信息来分析。根据原文第9段“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的说法,可以判断:“潜”、“厌言”、“愁”均为拟人。故选A项。
更多“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诗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A.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B. ”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人养了一些兔子。别人问他有多少只雌兔?多少只雄兔?他答:在他所养的兔子中,每一只雄兔的雌性同伴比它的雄性同伴少一只;而每一只雌兔的雄性同伴比它的雌性同伴的两倍少两只。根据上述回答,可以判断他养了多少只雌兔?多少只雄兔?

    A.8只雄兔,6只雌兔。

    B.10只雄兔,8只雌兔。

    C.12只雄兔,10只雌兔。

    D.14只雄兔,8只雌兔。

    E.14只雄兔,12只雌兔。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是简单的数学相关题。设雄兔的数量为X,雌兔的数量为Y,则由条件,每一只雄兔的雌性同伴比它的雄性同伴少一只,即(X-1)-Y=1(1)每一只雌兔的雄性同伴比它的雌性同伴的两倍少两只,即2(Y-1)-X=2(2)由(1)式和(2)式,得:K=8;Y=6。

  • 第2题:

    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则子代中()。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
    B.Ff基因型频率为52%
    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
    D.雌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

    答案:B
    解析:

  • 第3题:

    一只雌兔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兔与野生型雄兔杂交,F1的雌兔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如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的是( )。

    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答案:A
    解析:
    根据“一只雌鼠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且F1代中出现了突变型,可以得知应该是显性突变。如果是常染色体则为:aa变为Aa,如果是伴x遗传则为:XaXa变为XAXa。这样的话,不管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就会有“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有野生型,也有突变型。”因此,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野生型(雌XaXa)X突变型(雄XAY)。若符合交叉遗传特点即后代表现为雄鼠都是野生型,雌鼠都是突变型,则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若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联,则在常染色体上。

  • 第4题:

    在讲授《木兰诗》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木兰诗进行内容分析,以下同学对诗歌《木兰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王:《木兰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小李:“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八句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C.小乔:“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D.小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拟人手法,别具一格。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的赞美和歌颂。

    答案:D
    解析:
    D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使用的是互文手法。

  • 第5题:

    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则子代中(  )。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
    B.Ff基因型频率为52%
    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
    D.雌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

    答案:B
    解析:
    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根据题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