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90年来尤其是30多年来的历程,从战乱频仍到安定团结,从运动频繁到“不折腾”,从封闭僵化到改革开放,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在中国发展的奇迹与挫折背后,不断积累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关键之关键,就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的、稳定为前提,实现三者有机统一,中国的持续发展、长治久安才有了坚实基础。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的、稳定为前提,实现三者的有机统

题目

回顾90年来尤其是30多年来的历程,从战乱频仍到安定团结,从运动频繁到“不折腾”,从封闭僵化到改革开放,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在中国发展的奇迹与挫折背后,不断积累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关键之关键,就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的、稳定为前提,实现三者有机统一,中国的持续发展、长治久安才有了坚实基础。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的、稳定为前提,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B.中国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秘诀”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基础上,我国实现了持续发展、长治久安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文段的意思可划分为两层,第一句话是一层,可以概括为,90年来尤其是
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持续发展、长治久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许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句话是一层,主要强调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概括起来,即我国实现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B项是对这一主旨的同义替换。注意:D项混淆了文段的重点,从“关键之关键”可以看出,文段所强调的重点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而D项表述的重点是“实现了持续发展、长治久安”,故不选。本题正确答案为B。
更多“回顾90年来尤其是30多年来的历程,从战乱频仍到安定团结,从运动频繁到“不折腾”,从封闭僵化到改革 ”相关问题
  • 第1题:

    回顾90年来尤其是30多年来的历程,从战乱频仍到安定团结,从运动频繁到“不折腾”,从封闭僵化到改革开放,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在中国发展的奇迹与挫折背后,不断积累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关键之关 键,就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的、稳定为前提, 实现三者有机统一,中国的持续发展、长治久安才有了坚实基础。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的、稳定为前提,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B.中国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秘诀”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基础上,我国实现了持续发展、长治久安


    答案:B
    解析:
    文段的意思可划分为两层,第一句话是一层,可以概括为,90年来尤其是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持续发展、长治久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许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句话是一层,主要强调中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概括起来,即我国实现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B项是对这一主旨的同义替换。注意:D项混淆了文段的重点,从“关键之关键”可以看出,文段所残调的重点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而D项表述的重点是“实现了持续发展、长治久安”,故不 选。本題正确答案为B。

  • 第2题:

    从实践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一条( )的改革历程。

    A:从农村到城市
    B:从微观到宏观
    C:从非国有经济到国有经济
    D:从企业到政府
    E: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

    答案:A,B,C,D
    解析:

  • 第3题:

    25、智慧农业将从有限连接到泛在连接、从功能化到智能化、从封闭到开放、从持续性服务到一次性服务。


    错误

  • 第4题:

    从实践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一条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非国有经济到国有经济、( )的改革历程。

    A:从国内到国际
    B:从单一到综合
    C:从理想到现实
    D:从企业到政府

    答案:D
    解析:

  • 第5题:

    略述苏联报业从改革到瓦解的历程及其历史教训。
    苏联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全面改革,引起全国局势的强烈动荡,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与此相对应,苏联报业也经历了从改革到瓦解的历程。
    ⑴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在新闻界极力倡导“公开性”,提出“历史无空白”、“批评无禁区“的口号。苏联报界一度出现过活跃的景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揭露社会阴暗面,大量触及历史和现实的敏感问题,报刊舆论日趋混乱。
    ⑵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对苏联进行“革命性改造”的主张。于是,苏联报刊纷纷由一般地揭露阴暗面、批判历史失误,演变为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社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报刊上亮相。
    ⑶1990年苏共二月全会决议放弃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不久便修改宪法,实行多党制。于是,形形式式的党派蜂拥而起,纷纷出版自己的报刊,其中有大量反对社会主义、甚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报刊。政治上的混乱带来报刊舆论的混乱,报刊舆论的混乱又助长了政治上的混乱。当年8月生效的《全苏新闻法》又使这种局面完全合法化。
    ⑷1991年“8、19“事件发生后,苏共被停止活动,多家报纸被迫停刊,以党的机关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系统,很快就陷入瓦解。
    苏联报业改革的失败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改革如果没有正确的路线指引、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