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有40名学生,其中有15人参加数学小组,18人参加航模小组,有10人两个小组 都参加.那么有多少人两个小组都不参加?( ) A.16 B.17 C.18 D.19

题目

某班有40名学生,其中有15人参加数学小组,18人参加航模小组,有10人两个小组 都参加.那么有多少人两个小组都不参加?( ) A.16 B.17 C.18 D.19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依据题意,只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有15—10=5人,只参加航模小组的同学有18-10=8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同学有10人,所以有40一23=17人两个小组都不参加。故选B。
更多“某班有40名学生,其中有15人参加数学小组,18人参加航模小组,有10人两个小组 都参加.那么有多少人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班有50名学生,参加语文竞赛的有2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3人,参加英语竞赛的有20人,每人至多参加两科,那么参加两科的最多有多少人?( )

    A.28

    B.35

    C.39

    D.42


    正确答案:B

  • 第2题:

    某校参加数学竞赛有120名男生、80名女生,参加语文竞赛有120名女生、80名男生。已知该校总共有260名学生参加了竞赛,其中有75名男生两科竞赛都参加了,那么只参加数学竞赛而没有参加语文竞赛的女生有多少人?

    A.15

    B.25

    C.65

    D.75


    正确答案:A
    [答案] A。[解析]此题为比较复杂的容斥问题,有75名男生两科竞赛都参加了,因此至少参加了一项竞赛的男生有120+80-75=125人,那么至少参加一项竞赛的女生有260-125=135人,那么只参加数学竞赛没有参加语文竞赛的女生有135-120=15人。

  • 第3题:

    某年级的课外小组分为美术、音乐、手工三个小组,参加美术小组有20人,参加音乐小组有24人,参加手工小组有31人,同时参加美术和音乐两个小组有5人,同时参加音乐和手工两个小组有6人,同时参加美术和手工两个小组的有7人,三个小组都参加的有3人,这个年级参加课外小组的同学共有多少人?( ) A.75人 B.57人 C.63人 D. 60人


    正确答案:D
    如图所示,由容斥原理可知,这个年级参加课外小组的有20+24+31-(5+6+7)+3=60人。故选D。

  • 第4题:

    某班有36名同学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课外探究小组,每名同学至多参加两个小组,已知参加数学、物理、化学小组的人数分别为26,15,13,同时参加数学和物理小组的有6人,同时参加物理和化学小组的有4人,则同时参加数学和化学小组的有 人。


    正确答案:
    答案:8

  • 第5题:

    数学老师将上微积分课的一部分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成员获得的平均分要比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高许多。数学系把小组成员的好成绩归功于参加了学习小组。上述推理的假设是什么?

    A.对老师来讲,微积分是一门很难向一大组学生讲解的课程。

    B.参加学习小组的同学与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同学相比,既没有专门准备,也没有受到太多激励。

    C.小组成员花在微积分上的时间并没有影响他们其他课程的成绩。

    D.参加学习小组的同学中很少有人打算学习比微积分更高级的其他数学课。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论述:因为参加学习小组,所以成绩好。此类假设往往是:没有其他的原因来解释上面这个事实。既然归功于学习小组,应该跟老师的讲课无关,A项为无关选项。B项表明没有其他的原因,正确。C、D项是无关项。

  • 第6题:

    甲、乙两个单位分别有60和42名职工,共同成立A、B两个业余活动小组,所有职工每人至少参加1个。乙单位职工中仅参加A组的人数是只参加一个小组人数的60%,乙单位职工中参加B组的人数与参加A组的人数之比为3∶4,参加B组的人中,甲单位职工占5/8。问有多少人仅参加A组?

    A.35
    B.42
    C.46
    D.56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容斥问题。
    第二步,设乙单位只参加一个小组的人数为5x,则只参加A组的有5x·60%=3x名职工,那么只参加B组的有5x-3x=2x名职工,设乙单位AB组都参加的有y人。可列方程:(2x+y)∶(3x+y)=3∶4,解得x=y,那么乙单位中参加B组的有3x人,参加A组的有4x人,AB都参加的有x人,可列方程:3x+4x-x=42,解得x=7,那么参加B组的有21人,只参加A组的有21人。

    那么甲单位只参加A组的有60-35=25(人),那么两个单位只参加A组的有21+25=46(人)。

  • 第7题:

    某班有60人,参加物理竞赛的有30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32人,两科都没有参加的有20人。同时参加物理、数学两科竞赛的有多少人:

    A28人
    B26人
    C24人
    D22人


    答案:D
    解析:

  • 第8题:

    某单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三个兴趣小组共有72人参加。已知同时参加3个小组的人数为0,只参加羽毛球小组的人数是只参加乒乓球小组人数的4倍,只参加篮球小组的有11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与只参加1个小组的人数相同,参加乒乓球小组但未参加篮球小组的人中有一半参加羽毛球小组,问参加包括篮球在内的两个小组的有:

    A.32人
    B.31人
    C.25人
    D.24人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容斥原理。
    第二步,设只参加乒乓球小组人数为x,则只参加羽毛球小组的人数为4x,只参加一个小组和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都为x+4x+11=5x+11,有2×(5x+11)=72,解得x=5。由题意篮球之外的乒乓球小组人数是只参加乒乓球小组人数的2倍,则参加乒乓球小组但未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数是10,那么参加包括篮球在内的两个小组的有72-10-20-11=31(人)。
    因此,选择B选项。

  • 第9题:

    某班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5%,其中参加围棋小组的学生占总数的54%,男生中参加围棋小组的占72%,问全体学生中没有参加围棋小组的女生占百分之几?( )
    A. 21.6% B. 33.4% C. 35. 6% D. 37.4%


    答案:B
    解析:
    男生参加围棋小组的占总人数:45%X72% = 32.4%;
    参加围棋小组的女生占:54%-32. 4%=21. 6%;
    没参加的女生占总数:1-45%-21. 6% = 33.4%。

  • 第10题:

    某小学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航模小组、英语小组、小乐团等,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其中足球小组的课外活动属于()。

    • A、科技活动
    • B、学科活动
    • C、社会活动
    • D、文体活动

    正确答案:D

  • 第11题:

    某班有60人,参加物理竞赛的有30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32人,两科都没有参加的有20人。同时参加物理、数学两科竞赛的有多少人?

    • A、28人 
    • B、26人 
    • C、24人 
    • D、22人

    正确答案:D

  • 第12题:

    单选题
    逻辑老师将上逻辑课的一部分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成员获得的平均分要比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高许多,所以参加学习小组能够提高学习成绩。上述推理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A

    学生学逻辑比较困难

    B

    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与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起点相同

    C

    参加学习小组没有影响其他课程的成绩

    D

    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中很少有人打算学习比逻辑更简单的其他课程


    正确答案: A
    解析: 题干从"参加学习小组的成员获得的平均分比没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更高"得出结论:参加学习小组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显然要求"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与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起点相同"作为假设。否则,如果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成绩本来就较高,则无法说明参加学习小组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因此B项作为假设是必需的。A、C两项都是无关项;如果D项作为假设,则说明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原来起点可能更高,削弱了结论。故选B。

  • 第13题:

    某班有50名学生,参加英语竞赛的有2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0人,参加物理竞赛的有23人,每人最多参加两科,那么只参加两科的最多有多少人?

    A.23

    B.35

    C.28

    D.21


    正确答案:B
    94.【答案】B。解析:参加竞赛的有28+20+23=71人次,要使参赛的人尽可能地参加两科,71÷2=35??l,所以至多有35人参加两科。

  • 第14题:

    某班有35个学生.每个学生至少参加英语小组、语文小组、数学小组中的一个课外活动小组。现已知参加英语小组的有17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30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3人。如果有5个学生三个小组全参加了,问有多少个学生只参加了一个小组( )

    A.15人

    B.16人

    C.17人

    D.18人


    正确答案:A
    设选两门课的人数为A,有(13+17+30)-A-2×5=35,得A=15。所以只报一门的人数为35-15-5=15。

  • 第15题:

    某校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20名男生,80名女生,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20名女生,80名男生。已知该校总共有260名学生参加了竞赛,其中有75名男生两科都参加了,问只参加数学竞赛而没有参加语寒竞赛的女生有多少人?( )

    A.65

    B.60

    C.45

    D.15


    正确答案:D
    依题意可知,同时参加两种竞赛的人数是(120+80)×2-260=140(人),同时参加两种竞赛的女生人数是为140-75=65(人).则只参加了数学而未参加语文竞赛的女生有80-65=15(人)。故选D。

  • 第16题:

    数学教师安排一些选修微积分课程的学生参加一个学生自己领导的小型学习小组。既然学习小组的参加者所得的平均分数比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人要高,数学系把微积分课的良好表现归因于学习小组的参加。上面描述的数学系的推论,假设了下面哪一项?( )

    A.对于教授数目众多的学生的教师而言,微积分是一个困难的科目。

    B.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与未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相比,既没有很好地准备,学习积极性也并不高出许多。

    C.花在微积分学习小组中的时间对参加者其他课程的学习没有显著的影响。

    D.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比未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受到老师的个人辅导多。


    正确答案:B
    解析:从理论上讲,题干所描述的这种类型的实验设计,要求实验前的两组实验对象在各方面情况基本相同。选项B提供了这样一个基础,所以是正确答案。

  • 第17题:

    某班有50名学生,参加语文竞赛的有2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3人,参加英语竞赛的有20人,每人至多参加两科,那么参加两科的最多有多少人?( )

    A. 28
    B. 35
    C. 39
    D. 42

    答案:B
    解析:
    画出图示,因为“每人最多参加两科”,所以没有人参加三科竞赛。由图可知:

  • 第18题:

    某班56名学生参加了奥数或作文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其中参加奥数的有32人,参加作文的有35人,问两种活动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A. 3
    B. 11
    C. 21
    D. 24

    答案:B
    解析:
    两种活动都参加得人有32+35-56=11人。故答案为B。

  • 第19题:

    某校共有三个兴趣小组,分别为体育、书法和美术。巳知参加这三个兴趣小组的学生分别 是25人、24人、30人。同时参加体育、书法兴趣小组的有5人,同时参加体育、美术兴趣 小组的有2人,同时参加书法、美术兴趣小组的有4人,有1人同时参加这三个兴趣小组, 共有( )人参加兴趣小组。
    A. 74 B. 72 C. 70 D. 69


    答案:D
    解析:
    根据文氏图:可得三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为25 + 24 + 30—(5 + 2 + 4) + 1==69(人)。所以答案选D。

  • 第20题:

    某班有36名同学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课外研究小组,每名同学至多参加两个小组,已知参加数学、物理、化学小组的人数分别为26,15,13,同时参加数学和物理小组的有6人,同时参加物理和化学小组的有4人,则同时参加数学和化学小组的有( )

    A.6人
    B.7人
    C.8人
    D.9人
    E.10人

    答案:C
    解析:
    由条件知,每名同学至多参加两个小组,故不可能出现一名同学同时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课外研究小组,设同时参加数学和化学小组的有x人,根据容斥原理有26+15+13-(6+4+x)=36,解得x=8.故同时参加数学和化学小组的有8人,应选C.

  • 第21题:

    《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参加的兴趣小组是()

    • A、文艺小组
    • B、科学小组
    • C、航模小组
    • D、文学小组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逻辑老师将上逻辑课的一部分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成员获得的平均分要比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高许多,所以参加学习小组能够提高学习成绩。上述推理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 A、学生学逻辑比较困难.
    • B、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与没有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起点相同
    • C、参加学习小组没有影响其他课程的成绩
    • D、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中很少有人打算学习比逻辑更简单的其他课程

    正确答案:B

  • 第23题:

    单选题
    《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参加的兴趣小组是()
    A

    文艺小组

    B

    科学小组

    C

    航模小组

    D

    文学小组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