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人类的遗骸中依然保存着遗传基因
B.用碳—14断代法可以精确地测定年代
C.动植物体死亡以后,体内碳—14的浓度就要不断地减少下去
D.高科技仪器设备对考古的贡献越来越大
第1题: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最终却将毁灭人类
B.技术的报复效应虽然无法预料,却不能阻挡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C.人类创造的每一项技术,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报复效应与副作用
D.如果电脑技术进一步普及,将给澳大利亚的森林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第2题: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应该有很多精品
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
C.凡有佛教传人的国家,都一定会有塔这种建筑
D.从"塔"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知道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的研究
第3题: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天体赛德娜距离地球60亿英里,目前人类还难以到达这样的新天体
B.新天体的发现已经把人类的发现拓展到了太阳系的边界
C.就现阶段而言,太阳系中还有大量的新天体未被人类发现
D.随着太空探测设备的完善,人类最终会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第4题: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象雄文字仅在王室成员间和祭祀中使用
B.松赞干布时期“崇佛灭苯”导致了象雄文字的失传
C.在列山墓群中发现的文字是吞弥?桑布札所创的一种成熟文字
D.早在吐蕃时期,藏族就有了自己成熟的文字
第5题:
下列提到的几种考古方法哪一种在文章当中没有涉及到?( )
A.用遥感考古来锁定目标
B.采用碳—14断代法来测定年代
C.遗传基因研究找出人类起源
D.通过同位素分析来确定人类的食性和迁徙
第6题: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速发展的智能机器将来完全可以代替人类的许多智力活动
B.有智慧、能思维才使人类取得了驾驭生物的优越地位
C.“人机大战”实际上是卡斯帕罗夫一个人跟许多人的智力的较量
D.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不能跟人类相匹敌
第7题:
根据单克隆抗体的特点,以下提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特异性强
B.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
C.具有单一的生物学功能
D.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
E.灵敏度高
第8题:
第9题:
中链脂肪酸的碳链含碳数为()
第10题:
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
第11题:
判定完全相同地域环境下的两件物品中哪个更古老
判定物品的营养成分
判定物品生活的地理位置
判定物品所属的种类
第12题:
第13题: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关于这篇短文,作者的意图主要是( )。
A.考证“韦编三绝”的真实性
B.作者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韦”是汉代“纬”的假借字
C.对如何理解“韦编”的“韦”,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错误的
D.考证“我国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
第14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法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过很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第15题: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对文段中“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气中的酸性物质 B.从澳大利亚吹来的沙尘 C.地球上空的传送带——风 D.沙尘暴中的物质材料
第16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06-110题。
提到考古,一般人的印象可能就是考古学家蹲在地上拿着手铲一点一点地挖土,历经辛苦,把埋藏在地下多少年的各种人工遗迹和遗物挖出来。确实,早期的考古大都如此进行,但自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自然科学方法被引入考古学,一系列重大发现的背后也有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功劳。
开展考古工作,首先必须进行普查,搞清楚地下文物的埋藏情况。传统的方法是通过考古工作者在野外徒步行走,采集暴露在地表的古代人工遗物,辨认地下的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由此来确认遗址和遗迹的布局。这些工作都是相当费时、费力的。而遥感技术的应用就能更快地了解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情况。
遥感考古就是运用航天飞机、卫星、飞机等各种飞行器上装备的航空摄影机、成像扫描仪来接收地面的影像资料,目前商用卫星影像的全色波段分辨率已经达到了1米。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科技可以对这些影像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再依据土壤颜色、遗迹在太阳光斜射下的阴影标志等综合知识来判定遗址或遗迹的分布特点。
挖掘出古代文物后,就要对其进行年代测定。目前测定年代最先进的方法是碳—14断代法。众所周知,地球上的植物都要摄取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元素,才能不断生长、繁殖下去。而动物又是靠直接或间接食取植物生存的。因此,动植物体内所含的碳元素中,放射性碳—14的浓度必然也是达到一定的[ ]值。然而,当动植物体死亡以后,体内碳—14的浓度就要发生变化。不会再增加新的碳—14。从这时起,死亡的个体原先含有的碳—14的浓度要按照其 5568年的半衰期一半一半地不断减少下去。通过测定碳—14的浓度就可以进行断定年代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加速器质谱法的兴起,使该方法的测定灵敏度大为提高,所需样品量由克级降低到毫克级,而且测量时间缩短。目前加速器质谱测年精度比较好的可达6‰。总体上,碳—14测年方法最高可测年代范围为5万年左右。对耶稣裹尸布、楼兰女尸的年代鉴定等就是采用碳—14的测年方法。
对古代人类进行家系鉴定和种族鉴定非常重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古代生物遗骸中提取DNA片段并进行分析是考古学研究的新领域。哺乳动物的线粒体DNA是按照一定顺序连续排列的DNA链。在其死亡以后,这个DNA链在氧化、水解及环境微生物的作用下断裂和降解。自从证实在古代人类的遗骸中依然保存着遗传基因,并且可以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其进行扩增以后,对古代人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便蓬勃开展起来。
下列有关遥感考古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遥感考古要运用卫星等飞行器上装备的航空摄影机、成像扫描仪来接收地面的影像资料
B.遥感考古能.比传统考古更快地了解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情况
C.遥感考古比传统考古视域更为扩大
D.遥感考古能发现地下一米深的文物
第17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环境论强调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它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之间构成矛盾
B.浅环境论主张只有人类才有“能动作用”,因此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和生物
C.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综合了浅环境和深环境论的思想,因而更合理,更先进,也更适用
D.浅环境和深环境论在研究人类与环境问题时所持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
第18题: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全球问题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 源
第19题:
第20题:
碳十四断代法
第21题:
碳-14断代
第22题:
和大脑的构造相关
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选择进入遗传基因的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