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人类的遗骸中依然保存着遗传基因B.用碳—14断代法可以精确地测定年代C.动植物体死亡以后,体内碳—14的浓度就要不断地减少下去D.高科技仪器设备对考古的贡献越来越大

题目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人类的遗骸中依然保存着遗传基因

B.用碳—14断代法可以精确地测定年代

C.动植物体死亡以后,体内碳—14的浓度就要不断地减少下去

D.高科技仪器设备对考古的贡献越来越大


相似考题
更多“根据原文信息,以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人类的遗骸中依然保存着遗传基因B.用碳—14断代法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最终却将毁灭人类

    B.技术的报复效应虽然无法预料,却不能阻挡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C.人类创造的每一项技术,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报复效应与副作用

    D.如果电脑技术进一步普及,将给澳大利亚的森林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正确答案:B

  • 第2题: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应该有很多精品

    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

    C.凡有佛教传人的国家,都一定会有塔这种建筑

    D.从"塔"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知道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的研究


    正确答案:C
    C项中"凡有佛教传入的国家,都一定会有塔这种建筑"讲述得太绝对,因此不正确。正确答案为C。 

  • 第3题: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天体赛德娜距离地球60亿英里,目前人类还难以到达这样的新天体

    B.新天体的发现已经把人类的发现拓展到了太阳系的边界

    C.就现阶段而言,太阳系中还有大量的新天体未被人类发现

    D.随着太空探测设备的完善,人类最终会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B
    B [解析]新天体的发现还未到太阳系的边界,应是拓展到了“已知的边界”。

  • 第4题: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象雄文字仅在王室成员间和祭祀中使用

    B.松赞干布时期“崇佛灭苯”导致了象雄文字的失传

    C.在列山墓群中发现的文字是吞弥?桑布札所创的一种成熟文字

    D.早在吐蕃时期,藏族就有了自己成熟的文字


    正确答案:B
    [答案] B。解析:原文只说了“‘玛尔文’当时仅在王室成员间和祭祀中使用”,并没有说象雄文字也一样,故A不对;由第五段可知B正确;由第二段可知C和D都不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

  • 第5题:

    下列提到的几种考古方法哪一种在文章当中没有涉及到?( )

    A.用遥感考古来锁定目标

    B.采用碳—14断代法来测定年代

    C.遗传基因研究找出人类起源

    D.通过同位素分析来确定人类的食性和迁徙


    正确答案:D
    [答案] D。解析:D项所述在文中并未涉及。

  • 第6题: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速发展的智能机器将来完全可以代替人类的许多智力活动

    B.有智慧、能思维才使人类取得了驾驭生物的优越地位

    C.“人机大战”实际上是卡斯帕罗夫一个人跟许多人的智力的较量

    D.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不能跟人类相匹敌


    正确答案:D
    [答案] D。解析:D项中说“不能和人类相匹敌”表述错误,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机器“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这一点是可以和人类匹敌的,机器和人类不能匹敌的是“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方面。

  • 第7题:

    根据单克隆抗体的特点,以下提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特异性强B.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S

    根据单克隆抗体的特点,以下提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特异性强

    B.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

    C.具有单一的生物学功能

    D.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

    E.灵敏度高


    正确答案:D
    单克隆抗体的理化性状高度均一,其抗原结合部位和同种型都相同,生物活性专一,特异性强,纯度高,有效抗体含量高,无效蛋白含量少易于实验标准化和大量制备。

  • 第8题: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答案:C
    解析:
    C项“人类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可以从文中推断出来。

    A项前半句正确,但推不出后半句,沙尘暴曾给一些国家带来好处,只能说明它是有积极作用的,并不能说明它“必将被人类所利用”;B项得不出“海平面逐渐升高”;D项“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说法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 第9题:

    中链脂肪酸的碳链含碳数为()

    • A、6碳以下
    • B、10碳以下
    • C、8~12碳
    • D、14~24碳
    • E、26~30碳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1题:

    单选题
    碳-14断代法可以用来()。
    A

    判定完全相同地域环境下的两件物品中哪个更古老

    B

    判定物品的营养成分

    C

    判定物品生活的地理位置

    D

    判定物品所属的种类


    正确答案: C
    解析: 当生物体死亡时,碳-14的摄入停止,之后因遗体中碳-14的衰变而使遗体中的碳-14与碳-12的比值发生变化,通过测定碳-14与碳-12的比值并与外界值进行对比,就可以测定该生物的死亡年代。因此能判定A选项中哪一件物品较古老。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碳十四断代法

    正确答案: 碳十四断代法是考古学上一种用于断定有机体年代的方法。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因为生物体中的碳-14一方面按5730±40年衰变,同时吸收补充,所以其浓度与当时大气中碳-14的浓度平衡。但生物体一旦死亡,就只衰变不补充了。这样只要测出生物体中碳-14的浓度的减少程度,就知道它的死亡年代了。这可用来测定5万年以内的死亡生物的年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关于这篇短文,作者的意图主要是( )。

    A.考证“韦编三绝”的真实性

    B.作者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韦”是汉代“纬”的假借字

    C.对如何理解“韦编”的“韦”,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错误的

    D.考证“我国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


    正确答案:C
    45.【答案】C。解析:文章先提出观点“韦编三绝”中“韦"字解释为皮绳是错误的,接下来分“其一”、“其二”两个方面论证观点。故本题答案为C。

  • 第14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法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过很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正确答案:A
    A 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 第15题: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对文段中“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气中的酸性物质 B.从澳大利亚吹来的沙尘 C.地球上空的传送带——风 D.沙尘暴中的物质材料


    正确答案:B
    由原文“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可知,“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指的是“从澳大利亚吹来的沙尘”即B项。

  • 第16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06-110题。

    提到考古,一般人的印象可能就是考古学家蹲在地上拿着手铲一点一点地挖土,历经辛苦,把埋藏在地下多少年的各种人工遗迹和遗物挖出来。确实,早期的考古大都如此进行,但自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自然科学方法被引入考古学,一系列重大发现的背后也有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功劳。

    开展考古工作,首先必须进行普查,搞清楚地下文物的埋藏情况。传统的方法是通过考古工作者在野外徒步行走,采集暴露在地表的古代人工遗物,辨认地下的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由此来确认遗址和遗迹的布局。这些工作都是相当费时、费力的。而遥感技术的应用就能更快地了解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情况。

    遥感考古就是运用航天飞机、卫星、飞机等各种飞行器上装备的航空摄影机、成像扫描仪来接收地面的影像资料,目前商用卫星影像的全色波段分辨率已经达到了1米。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科技可以对这些影像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再依据土壤颜色、遗迹在太阳光斜射下的阴影标志等综合知识来判定遗址或遗迹的分布特点。

    挖掘出古代文物后,就要对其进行年代测定。目前测定年代最先进的方法是碳—14断代法。众所周知,地球上的植物都要摄取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元素,才能不断生长、繁殖下去。而动物又是靠直接或间接食取植物生存的。因此,动植物体内所含的碳元素中,放射性碳—14的浓度必然也是达到一定的[ ]值。然而,当动植物体死亡以后,体内碳—14的浓度就要发生变化。不会再增加新的碳—14。从这时起,死亡的个体原先含有的碳—14的浓度要按照其 5568年的半衰期一半一半地不断减少下去。通过测定碳—14的浓度就可以进行断定年代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加速器质谱法的兴起,使该方法的测定灵敏度大为提高,所需样品量由克级降低到毫克级,而且测量时间缩短。目前加速器质谱测年精度比较好的可达6‰。总体上,碳—14测年方法最高可测年代范围为5万年左右。对耶稣裹尸布、楼兰女尸的年代鉴定等就是采用碳—14的测年方法。

    对古代人类进行家系鉴定和种族鉴定非常重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古代生物遗骸中提取DNA片段并进行分析是考古学研究的新领域。哺乳动物的线粒体DNA是按照一定顺序连续排列的DNA链。在其死亡以后,这个DNA链在氧化、水解及环境微生物的作用下断裂和降解。自从证实在古代人类的遗骸中依然保存着遗传基因,并且可以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其进行扩增以后,对古代人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便蓬勃开展起来。

    下列有关遥感考古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遥感考古要运用卫星等飞行器上装备的航空摄影机、成像扫描仪来接收地面的影像资料

    B.遥感考古能.比传统考古更快地了解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情况

    C.遥感考古比传统考古视域更为扩大

    D.遥感考古能发现地下一米深的文物


    正确答案:D
    [答案] D。解析:根据第三段:目前商用卫星影像的全色波段分辨率已经达到了1米,而遥感考古是研究人员再依据土壤颜色、遗迹在太阳光斜射下的阴影标志等综合知识来判定遗址或遗迹的分布特点,并非指能发现地下一米深的文物。

  • 第17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环境论强调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它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之间构成矛盾

    B.浅环境论主张只有人类才有“能动作用”,因此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和生物

    C.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综合了浅环境和深环境论的思想,因而更合理,更先进,也更适用

    D.浅环境和深环境论在研究人类与环境问题时所持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


    正确答案:B
    [答案] B。解析:“因此”后的两句犯了推断绝对化的错误,“人的能动作用”并非指随心所欲地对待大自然。

  • 第18题: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全球问题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 源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在考古学研究中判断人类遗骸的性别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发现牙釉质中含有釉原蛋白,编码这种蛋白的基因恰好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研究者认为,用牙齿判定遗骸性别的方法可用于考古研究。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 )

    A.牙齿是古人类遗骸中最容易找到并且保存最完好的部分
    B.儿童遗骸的骨骼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C.人类遗骸的性别比例与当时人类社会的性别比例大致相同
    D.测量某些骨骼特征如骨盆的结构通常可以直接判定性别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用牙齿判定遗骸性别的方法可用于考古研究。
    论据:牙釉质中含有釉原蛋白,编码这种蛋白的基因恰好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补充前提。牙齿是人类遗骸中最容易找到且保存最完好的部分,所以用牙齿可以很好地判定遗骸性别,具有加强作用。
    B项:增加反向论据。说明有的遗骸是无法辨别性别的,所以这种方法可能无法用于考古研究,具有削弱作用。
    C项:无关选项。人类遗骸性别比例跟当时人类社会的性别比例大致相同,与用牙齿判定遗骸性别的方法能否可用于考古研究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无关选项。通过骨盆结构可以判定性别,与用牙齿判定遗骸性别的方法能否可用于考古研究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 第20题:

    碳十四断代法


    正确答案: 碳十四断代法是考古学上一种用于断定有机体年代的方法。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因为生物体中的碳-14一方面按5730±40年衰变,同时吸收补充,所以其浓度与当时大气中碳-14的浓度平衡。但生物体一旦死亡,就只衰变不补充了。这样只要测出生物体中碳-14的浓度的减少程度,就知道它的死亡年代了。这可用来测定5万年以内的死亡生物的年代。

  • 第21题:

    碳-14断代


    正确答案: 又称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原理是,地球生物均汲取碳水化合物为养料,一般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生物体死亡后,体内积淀的碳-14便以每隔约5730±4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递减。只要测出有机物(如木炭、骨骼、贝壳)中残存的碳-14比度,便可推知其死亡年代,从而得到有机物所在地层和遗迹单位的年代。因大气中碳-14浓度实际上是起伏的,所测年代与真实年代会有差距,需经树轮年代对比校正才能使用。通常说的距今多少年,按国际通例,统一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该方法适用范围在5万年以内。它几乎不受任何地理条件、气候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利于作广泛的比较研究。其出现被誉为“考古年代学的一场革命”。20世纪70年代末又发明了串级加速器高能质谱技术,它比常规的碳-14方法耗费时间短,所需样品少,是碳-14断代研究的新发展。

  • 第22题:

    单选题
    根据文章,关于人们更善于记忆长相和地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和大脑的构造相关

    B

    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C

    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D

    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选择进入遗传基因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