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题目

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相似考题
更多“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①2007年12月3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发布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该举措的主要试点为超市、集市以及农贸市场等消费集中地。“限塑令”实施的主要手段是购物袋收费,消费者对此褒贬不一,但这一举措在推动“限塑令”有效实施方面却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2014年5月,为更好地了解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与看法,本课题组展开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②第一,市民对“限塑令”的认知与态度。调查数据显示,84%的市民表示知道“限塑令”的实施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12.5%的市民听说过“限塑令”,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和意义;其余3.5%则完全不了解“限塑令”。另一方面,83%的市民对“限塑令”持肯定态度,7.5%的市民持否定态度,另有9.5%认为“限塑令”实施与否无所谓。根据市民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市民对“限塑令”的认知已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支持程度也比较乐观,但仍有将近20%的市民对“限塑令”的颁布实施表示不理解。
    ③第二,“限塑令”对公众行为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限塑令”颁布后市民行为的改变,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实施“限塑令”以后确实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然而,在实地观察中发现,在农村集市、小商店等地方,商家仍然为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相反,在城市,大超市基本上是有偿提供塑料袋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在超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大小超市塑料袋的使用率不到30%,环保布袋的使用率却超过30%。
    ④第三,通过“限塑令”执行看市民环保意识。从访谈中得知,市民在超市不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是塑料袋有偿提供,这说明“限塑令”对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作用不大。人们减少塑料袋使用仅仅因为收费,而不是因为了解塑料袋危害环境才主动减少使用。问卷调查中“您了解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吗?”一题的分析结果显示,对塑料袋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一点也不了解的仅占1%;大部分市民对塑料袋危害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如影响市容市貌、不易分解等,但是当问及更具体的危害时,则纷纷表示不知道。实际上,塑料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会给人、生物、大气及土壤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目前对“限塑令”的执行应重在加强对市民的环保宣传,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⑤第四,公众对“限塑令”未来的展望。针对由商家赚取塑料袋销售利润这一问题,课题组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90.5%的市民认为对于这笔费用应成立专门的基金应对塑料袋污染问题。我国目前在对待环保问题时,主要是政府财政在提供资金,缺少相应的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若把塑料袋收入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环保事业、成立环保基金,将其返还到环保事业上来,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对于是否应该扩大限塑范围这一问题,47%的市民表示赞同且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调查中还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反映出新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困难。以医院为例,“限塑令”的实施可能会给就诊者造成诸多不便另外,12%的市民表示目前尚不适合扩大限塑范围。在他们看来,“限塑令”实施以来,执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有7.5%的市民希望可以恢复以前免费使用塑料袋的制度。
    ⑥此外,调查结果显示,77%的市民认为政府应加强对“限塑令”的执行与监管力度。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市民的环保意识已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巩固前期政策的成果并取得更大成就。

    文中课题组未使用的调查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
    B.随机访谈法
    C.实地观察法
    D.实验调查法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细节查找。
    根据文段第③段第二行“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可知文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排除A、C选项。根据文段第⑤段第二行“课题组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可知文段采用了随机调查法,排除B选项。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 第2题:

    (一)①2007年12月3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发布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该举措的主要试点为超市、集市以及农贸市场等消费集中地。“限塑令”实施的主要手段是购物袋收费,消费者对此褒贬不一,但这一举措在推动“限塑令”有效实施方面却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2014年5月,为更好地了解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与看法,本课题组展开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②第一,市民对“限塑令”的认知与态度。调查数据显示,84%的市民表示知道“限塑令”的实施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12.5%的市民听说过“限塑令”,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和意义;其余3.5%则完全不了解“限塑令”。另一方面,83%的市民对“限塑令”持肯定态度,7.5%的市民持否定态度,另有9.5%认为“限塑令”实施与否无所谓。根据市民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市民对“限塑令”的认知已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支持程度也比较乐观,但仍有将近20%的市民对“限塑令”的颁布实施表示不理解。
    ③第二,“限塑令”对公众行为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限塑令”颁布后市民行为的改变,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实施“限塑令”以后确实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然而,在实地观察中发现,在农村集市、小商店等地方,商家仍然为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相反,在城市,大超市基本上是有偿提供塑料袋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在超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大小超市塑料袋的使用率不到30%,环保布袋的使用率却超过30%。
    ④第三,通过“限塑令”执行看市民环保意识。从访谈中得知,市民在超市不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是塑料袋有偿提供,这说明“限塑令”对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作用不大。人们减少塑料袋使用仅仅因为收费,而不是因为了解塑料袋危害环境才主动减少使用。问卷调查中“您了解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吗?”一题的分析结果显示,对塑料袋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一点也不了解的仅占1%;大部分市民对塑料袋危害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如影响市容市貌、不易分解等,但是当问及更具体的危害时,则纷纷表示不知道。实际上,塑料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会给人、生物、大气及土壤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目前对“限塑令”的执行应重在加强对市民的环保宣传,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⑤第四,公众对“限塑令”未来的展望。针对由商家赚取塑料袋销售利润这一问题,课题组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90.5%的市民认为对于这笔费用应成立专门的基金应对塑料袋污染问题。我国目前在对待环保问题时,主要是政府财政在提供资金,缺少相应的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若把塑料袋收入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环保事业、成立环保基金,将其返还到环保事业上来,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对于是否应该扩大限塑范围这一问题,47%的市民表示赞同且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调查中还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反映出新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困难。以医院为例,“限塑令”的实施可能会给就诊者造成诸多不便另外,12%的市民表示目前尚不适合扩大限塑范围。在他们看来,“限塑令”实施以来,执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有7.5%的市民希望可以恢复以前免费使用塑料袋的制度。
    ⑥此外,调查结果显示,77%的市民认为政府应加强对“限塑令”的执行与监管力度。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市民的环保意识已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巩固前期政策的成果并取得更大成就。

    下面这段文字最可能位于哪两段之间?
    通过比较还可看出,“限塑令”实施以来,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执行程度上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农村居民出门不自备购物袋的比例占到了35.5%,明显高于城市居民22%的比例。就总体来看,出门自备购物袋的居民比例仅为25%,大多数人还未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A.②与③之间
    B.③与④之间
    C.④与⑤之间
    D.⑤与⑥之间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句填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说明前文已经比较了城乡居民对“限塑令”的实施情况。这段话主要是总结前文,得出结论:城乡居民在 “限塑令”的执行程度上存在差距。农村居民还未养成良好的习惯。文章只有第③段对比了城乡居民的“限塑令”实施情况,因此这段话应该接在③之后。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 第3题:

    (一)①2007年12月3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发布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该举措的主要试点为超市、集市以及农贸市场等消费集中地。“限塑令”实施的主要手段是购物袋收费,消费者对此褒贬不一,但这一举措在推动“限塑令”有效实施方面却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2014年5月,为更好地了解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与看法,本课题组展开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②第一,市民对“限塑令”的认知与态度。调查数据显示,84%的市民表示知道“限塑令”的实施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12.5%的市民听说过“限塑令”,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和意义;其余3.5%则完全不了解“限塑令”。另一方面,83%的市民对“限塑令”持肯定态度,7.5%的市民持否定态度,另有9.5%认为“限塑令”实施与否无所谓。根据市民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市民对“限塑令”的认知已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支持程度也比较乐观,但仍有将近20%的市民对“限塑令”的颁布实施表示不理解。
    ③第二,“限塑令”对公众行为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限塑令”颁布后市民行为的改变,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实施“限塑令”以后确实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然而,在实地观察中发现,在农村集市、小商店等地方,商家仍然为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相反,在城市,大超市基本上是有偿提供塑料袋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在超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大小超市塑料袋的使用率不到30%,环保布袋的使用率却超过30%。
    ④第三,通过“限塑令”执行看市民环保意识。从访谈中得知,市民在超市不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是塑料袋有偿提供,这说明“限塑令”对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作用不大。人们减少塑料袋使用仅仅因为收费,而不是因为了解塑料袋危害环境才主动减少使用。问卷调查中“您了解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吗?”一题的分析结果显示,对塑料袋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一点也不了解的仅占1%;大部分市民对塑料袋危害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如影响市容市貌、不易分解等,但是当问及更具体的危害时,则纷纷表示不知道。实际上,塑料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会给人、生物、大气及土壤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目前对“限塑令”的执行应重在加强对市民的环保宣传,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⑤第四,公众对“限塑令”未来的展望。针对由商家赚取塑料袋销售利润这一问题,课题组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90.5%的市民认为对于这笔费用应成立专门的基金应对塑料袋污染问题。我国目前在对待环保问题时,主要是政府财政在提供资金,缺少相应的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若把塑料袋收入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环保事业、成立环保基金,将其返还到环保事业上来,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对于是否应该扩大限塑范围这一问题,47%的市民表示赞同且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调查中还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反映出新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困难。以医院为例,“限塑令”的实施可能会给就诊者造成诸多不便另外,12%的市民表示目前尚不适合扩大限塑范围。在他们看来,“限塑令”实施以来,执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有7.5%的市民希望可以恢复以前免费使用塑料袋的制度。
    ⑥此外,调查结果显示,77%的市民认为政府应加强对“限塑令”的执行与监管力度。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市民的环保意识已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巩固前期政策的成果并取得更大成就。

    关于“限塑令”,下列哪项不是调查组给出的建议?

    A.扩大限塑范围
    B.设立专项基金
    C.加大宣传力度
    D.政府加强监管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细节查找。
    A项对应第⑤段“以医院为例,‘限塑令’的实施可能会给就诊者造成诸多不便。另外,12%的市民表示目前尚不适合扩大限塑范围”,故A项不是调查组给出的建议。
    B项对应第⑤段“若把塑料袋收入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环保事业、成立环保基金,将其返还到环保事业上来,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效益”,故B项错误,排除。
    C项对应第④段“目前对‘限塑令’的执行应重在加强对市民的环保宣传,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排除。
    D项对应第⑥段“政府应加强监管,巩固前期政策的成果并取得更大的成就”,故D项错误,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 第4题:

    “均衡论”是指在工作中()

    • A、只抓主要矛盾,不抓主要矛盾
    • B、忽视主要矛盾,光抓次要矛盾
    • C、不分主次矛盾和主次矛盾方面,不抓重点
    • D、不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事物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在分析审计证据时,综合地、发展地分析和研究问题形成的原因和结果,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弄清问题的实质,这种方法是()。

    • A、全面地运用审计依据
    • B、历史地运用审计依据
    • C、辩证地运用审计依据
    • D、科学地运用审计依据

    正确答案:C

  • 第6题:

    限塑令有没有激发社会的环保意识?


    正确答案: 一方面:限塑令没有也无法达到它的环保目的。
    一、人们依然在用塑料袋,并且因为只有几毛钱的微不足道的付出,所以人们依然在随意丢弃塑料袋。
    二、塑料袋的回收机制没有跟随着建立起来,既然市面上的塑料袋都是统一材料可回收的,那为什么回收废品的不愿意出价专门回收塑料袋?只要塑料袋不能以这种广泛存在的形式集中,就无法避免污染环境的恶果。
    三、限塑令的范围实在有限。限塑令只对大超市和正规商店有效,一旦到了自由市场。
    它就根本不起作用。人们每天买菜必须得有东西装吧,就算是用布袋,不同菜总要分类吧,摊主是绝对会送你一个劣质塑料袋的。你只要买两次菜就会明白廉价塑料袋的重要性普遍性和必要性了。
    四、限塑令无法限制塑料包装袋,而塑料包装袋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远比塑料购物袋大得多。塑料购物袋至少还可以重复使用多次(劣质的一次性塑料袋除外,当然这种塑料袋也不多),而塑料包装袋绝大多数都无法重复使用,只能丢弃,限塑令对保护环境是杯水车薪。
    五、限塑令的实施是以牺牲消费者利益(当然,牺牲得极少)为基础的,这样做既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处罚”,又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甚至适得其反,这种利益损害型的环保方式甚至会降低人们的觉悟。
    所以我认为,解决塑料袋最根本的方法是研制底成本又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纸袋代替塑料袋。

  • 第7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 ①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②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转化 ③事物对自身的否定 ④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转化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预估最佳含水率的依据是()。

    • A、土的液限
    • B、土的塑限
    • C、塑性指数
    • D、缩限

    正确答案:B

  • 第9题:

    “限塑令”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多不便,请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1)自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自此,在法律意义上,中国正式告别了免费使用塑料购物袋时代。“限塑令”的颁布实施,给人们生活上带来了一定不便或者增加了小部分额外开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确的是:限塑令不是要改变塑料袋的免费或收费,而是要通过收费的方式让人们无法再对大量使用塑料袋无动于衷并心安理得,由此来激发人们长期被“免费使用”所蒙蔽的责任意识,并最终通过广泛被激发的责任意识来达到减少使用塑料袋的目的。
    (2)料袋等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危害,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超薄塑料购物袋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限塑令”可以有效遏制“白色污染”,对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政府要加大使用塑料袋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宣传力度,让“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加强对塑料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法企业,把“限塑令”真正落实到位。与宏大的环保价值相比,“限塑令”给居民所带来的不方便,只是暂时的。想一想小小塑料袋所蕴含的宏大的环保价值,暂时的不方便一定会随着大家良好的环保意识的树立和习惯的养成而消失。汶川大地震极大激发了我们对手足同胞的责任意识,希望这种责任意识在小小塑料袋中同样能得到完美体现,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努力承担一小份环保命题下的宏大责任。

  • 第10题:

    对粘性土进行分类定名的依据是()

    • A、液限
    • B、塑限
    • C、液性指数
    • D、塑性指数

    正确答案:D

  • 第11题:

    单选题
    运用排列图,便于找出(  ),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A

    主次矛盾

    B

    细小矛盾

    C

    粗略矛盾

    D

    综合矛盾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预估最佳含水率的依据是()。
    A

    土的液限

    B

    土的塑限

    C

    塑性指数

    D

    缩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一)①2007年12月3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发布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该举措的主要试点为超市、集市以及农贸市场等消费集中地。“限塑令”实施的主要手段是购物袋收费,消费者对此褒贬不一,但这一举措在推动“限塑令”有效实施方面却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2014年5月,为更好地了解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与看法,本课题组展开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②第一,市民对“限塑令”的认知与态度。调查数据显示,84%的市民表示知道“限塑令”的实施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12.5%的市民听说过“限塑令”,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和意义;其余3.5%则完全不了解“限塑令”。另一方面,83%的市民对“限塑令”持肯定态度,7.5%的市民持否定态度,另有9.5%认为“限塑令”实施与否无所谓。根据市民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市民对“限塑令”的认知已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支持程度也比较乐观,但仍有将近20%的市民对“限塑令”的颁布实施表示不理解。
    ③第二,“限塑令”对公众行为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限塑令”颁布后市民行为的改变,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实施“限塑令”以后确实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然而,在实地观察中发现,在农村集市、小商店等地方,商家仍然为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相反,在城市,大超市基本上是有偿提供塑料袋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在超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大小超市塑料袋的使用率不到30%,环保布袋的使用率却超过30%。
    ④第三,通过“限塑令”执行看市民环保意识。从访谈中得知,市民在超市不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是塑料袋有偿提供,这说明“限塑令”对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作用不大。人们减少塑料袋使用仅仅因为收费,而不是因为了解塑料袋危害环境才主动减少使用。问卷调查中“您了解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吗?”一题的分析结果显示,对塑料袋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一点也不了解的仅占1%;大部分市民对塑料袋危害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如影响市容市貌、不易分解等,但是当问及更具体的危害时,则纷纷表示不知道。实际上,塑料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会给人、生物、大气及土壤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目前对“限塑令”的执行应重在加强对市民的环保宣传,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⑤第四,公众对“限塑令”未来的展望。针对由商家赚取塑料袋销售利润这一问题,课题组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90.5%的市民认为对于这笔费用应成立专门的基金应对塑料袋污染问题。我国目前在对待环保问题时,主要是政府财政在提供资金,缺少相应的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若把塑料袋收入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环保事业、成立环保基金,将其返还到环保事业上来,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对于是否应该扩大限塑范围这一问题,47%的市民表示赞同且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调查中还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反映出新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困难。以医院为例,“限塑令”的实施可能会给就诊者造成诸多不便另外,12%的市民表示目前尚不适合扩大限塑范围。在他们看来,“限塑令”实施以来,执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有7.5%的市民希望可以恢复以前免费使用塑料袋的制度。
    ⑥此外,调查结果显示,77%的市民认为政府应加强对“限塑令”的执行与监管力度。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市民的环保意识已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巩固前期政策的成果并取得更大成就。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城乡“限塑令”实施状况比较
    B.市民环保意识调查
    C.“限塑令”实施情况调查
    D.市民眼中的“限塑令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标题选择。
    文章手段介绍国家发布通知实施“限塑令”,但消费者对此褒贬不一。课题组为了了解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与看法展开调查。②~⑥段分析了调查的结果。文章属于“总-分”结构,主要是通过调查得到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与看法。
    A项“城乡比较”只在第③段出现,表述片面,故A项错误,排除。
    B项“环保意识”只在第④段出现,表述片面,故B项错误,排除。
    C项“实施情况调查”表述错误,此调查主要是了解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与看法,故C项错误,排除。
    D项全面概括文章的重点,故D选项正确,当选。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 第14题:

    (一)①2007年12月3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发布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该举措的主要试点为超市、集市以及农贸市场等消费集中地。“限塑令”实施的主要手段是购物袋收费,消费者对此褒贬不一,但这一举措在推动“限塑令”有效实施方面却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2014年5月,为更好地了解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与看法,本课题组展开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②第一,市民对“限塑令”的认知与态度。调查数据显示,84%的市民表示知道“限塑令”的实施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12.5%的市民听说过“限塑令”,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和意义;其余3.5%则完全不了解“限塑令”。另一方面,83%的市民对“限塑令”持肯定态度,7.5%的市民持否定态度,另有9.5%认为“限塑令”实施与否无所谓。根据市民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市民对“限塑令”的认知已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支持程度也比较乐观,但仍有将近20%的市民对“限塑令”的颁布实施表示不理解。
    ③第二,“限塑令”对公众行为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限塑令”颁布后市民行为的改变,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实施“限塑令”以后确实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然而,在实地观察中发现,在农村集市、小商店等地方,商家仍然为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相反,在城市,大超市基本上是有偿提供塑料袋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在超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大小超市塑料袋的使用率不到30%,环保布袋的使用率却超过30%。
    ④第三,通过“限塑令”执行看市民环保意识。从访谈中得知,市民在超市不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是塑料袋有偿提供,这说明“限塑令”对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作用不大。人们减少塑料袋使用仅仅因为收费,而不是因为了解塑料袋危害环境才主动减少使用。问卷调查中“您了解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吗?”一题的分析结果显示,对塑料袋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一点也不了解的仅占1%;大部分市民对塑料袋危害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如影响市容市貌、不易分解等,但是当问及更具体的危害时,则纷纷表示不知道。实际上,塑料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会给人、生物、大气及土壤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目前对“限塑令”的执行应重在加强对市民的环保宣传,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⑤第四,公众对“限塑令”未来的展望。针对由商家赚取塑料袋销售利润这一问题,课题组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90.5%的市民认为对于这笔费用应成立专门的基金应对塑料袋污染问题。我国目前在对待环保问题时,主要是政府财政在提供资金,缺少相应的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若把塑料袋收入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环保事业、成立环保基金,将其返还到环保事业上来,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对于是否应该扩大限塑范围这一问题,47%的市民表示赞同且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调查中还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反映出新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困难。以医院为例,“限塑令”的实施可能会给就诊者造成诸多不便另外,12%的市民表示目前尚不适合扩大限塑范围。在他们看来,“限塑令”实施以来,执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有7.5%的市民希望可以恢复以前免费使用塑料袋的制度。
    ⑥此外,调查结果显示,77%的市民认为政府应加强对“限塑令”的执行与监管力度。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市民的环保意识已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巩固前期政策的成果并取得更大成就。

    下列哪一说法与原文不符?

    A.大多数市民对“限塑令”持肯定的态度
    B.“限塑令”在超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环保意识提高使人们减少使用塑料袋
    D.某些特定场合限塑可能给人带来不便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细节理解。
    A选项对应文段第②段“83%的市民对‘限塑令’持肯定态度”,A选项符合文意。
    B项对应第③段“‘限塑令’在超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选项符合文意。
    C项对应第④段“这说明‘限塑令’对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作用不大,人们减少塑料袋使用仅仅因为收费”,故C项与原文不符。
    D项对应第⑤段“以医院为例,‘限塑令’的实施可能会给就诊者造成诸多不便”,D选项符合文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 第15题:

    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会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 B、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社会上有人认为“限塑令”没见多大成效,反而加大了消费者负担,谈谈你对“限塑令”的看法。


    正确答案:(1)对于限塑令的颁布实施,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和对待。“限塑令”的颁布实施,给人们生活上带来了一定不便或者增加了小部分额外开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确的是:限塑令不是要改变塑料袋的免费或收费,而是要通过收费的方式让人们无法再对大量使用塑料袋无动于衷并心安理得,由此来激发人们长期被“免费使用”所蒙蔽的责任意识,并最终通过广泛被激发的责任意识来达到减少使用塑料袋的目的。
    (2)料袋等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危害,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超薄塑料购物袋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限塑令”可以有效遏制“白色污染”,对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政府要加大使用塑料袋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宣传力度,让“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加强对塑料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法企业,把“限塑令”真正落实到位。与宏大的环保价值相比,“限塑令”给居民所带来的不方便,只是暂时的。想一想小小塑料袋所蕴含的宏大的环保价值,暂时的不方便一定会随着大家良好的环保意识的树立和习惯的养成而消失。汶川大地震极大激发了我们对手足同胞的责任意识,希望这种责任意识在小小塑料袋中同样能得到完美体现,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努力承担一小份环保命题下的宏大责任。

  • 第17题: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限塑令。国家实行“限塑令”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因为塑料制品在大自然中难以降解,通常会保存()?

    • A、0-10年
    • B、10—50年
    • C、50—100年
    • D、100—200年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它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购物袋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保护的议案和提案共35件,其中多件涉及塑料袋的使用问题。到2007年底,全国有1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正确答案: 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两重性,既便利了消费者,也由于过量使用和回收处理不到位而造成环境污染,便利与污染构成了购物塑料袋的使用产生的矛盾的两方面,购物塑料袋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危害已经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发布“限塑令”。禁止和限制使用购物塑料袋,要求消费者在享受塑料购物袋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以减轻塑料袋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 第19题:

    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其哲学依据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 C、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 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对粘性土分类定名的依据是()

    • A、液限
    • B、塑性指数
    • C、液性指数
    • D、塑限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问答题
    “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开始推行,时至今日已几乎名存实亡。甚至让人感觉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铺随便给,大超市从中赚得钵满盆,塑料袋都以强制消费的方式转嫁到商品价格中,使“限塑令”沦为“卖塑令”!有些超市甚至根本没准备环保袋,想装东西只能买塑料袋,消费者想环保都不行。还有些商家通过“互联网+”推广塑料袋,付款时扫码关注,就能免费得“袋”。 目前,民众去超市购买物品时,导购员都会询问是否需要塑料袋,大部分顾客都会同意,但其实我国早就推出了“限塑令”,不过在落实过程中逐渐成为各大商家增加收入的手段。我国“限塑令”变为“卖塑令”,塑料袋屡禁不止,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我国“限塑令”的推行,未达到效果,这不仅会让人质疑政策的有效性,也会对于环境产生恶化的作用,因此,对于“限塑令”还是要一直推行,保证其落实效果。
    塑料袋屡禁不止对于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一方面,塑料袋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难以回收利用,对于土壤水资源也是极大地破坏。另一方面,我国民众也无法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随手使用塑料袋也是一种缺乏环保理念的体现。
    而我国的塑料袋屡禁不止也是由于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塑料袋的替代品太少且不方便,对于民众来说,出门买东西要带布袋子的话,对于民众不方便,所以很少有民众会具体实施,都愿意选择在超市购买塑料袋。其次,对于“限塑令”的监管落实不到位,之前在刚推行的时候,环保部门都会定期监管,但推行9年之后已经难以看到监管的身影。最后,民众未形成的环保理念,也是阻碍政策进一步落实推行重要的原因之一。
    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行落实“限塑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部门要加大对于塑料袋使用的监督工作,对于超市等各大平台,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发现违规及时解决。二是,要加大惩处力度,实行累进制的罚款,对于商家起到震慑作用。三是,民众要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自觉减少使用塑料袋的频率,这样才能使得商家无利润空间,为政策落实提供好的外部环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分析审计证据时,综合地、发展地分析和研究问题形成的原因和结果,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弄清问题的实质,这种方法是()。
    A

    全面地运用审计依据

    B

    历史地运用审计依据

    C

    辩证地运用审计依据

    D

    科学地运用审计依据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