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些舆论认为.中国在“谷歌事件”中毫不妥协,态度强硬.但事实上,网络过滤不是中国今天提出的,早在几年前谷歌进人中国市场时就已经接受了该项要求.“谷歌事件”的始作俑者不是中国,而是谷歌.因此,如果因为此事而解读中国在网络控制上更加强硬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谷歌事件”并不能说明中国加大对网络的控制力度
B.谷歌只有接受网络过滤的要求才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
C.中匡在“谷歌事件”中采用强硬态度是由谷歌引起的
D.美国对中层在“谷歌事件”中的态度认识与事实不符
第1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媒体事件频发,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公众的态度和事件的发展。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经过媒体把关后的媒体事件。随着网络的兴起,媒体事件更是集中地以网络事件的形式表现。在网络事件中,网民是网络舆论和网络监督主体。他们的触角遍布社会各个角落,时时处处监督着政府和官员的一举一动。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不符的是( )。 A.网络监督呈现出广泛性和普遍性 B.网络对社会舆论有重大影响 C.媒体事件可能不是事件本身 D.网络监督比传统手段更有效率
第2题:
美国一些媒体认为,以前美国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中方都会做出让步妥协,但这次却立场坚决。其实,每年美国国会都会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但美国财政部在4月份报告中都没有把中国定性为“汇率操纵国”。而今年,美国国内炒作得很热,财政部也首次出现了推迟而不是否定国会的要求。因此,在汇 率问题上强硬或者说态度变化的应该是美国尤其是美国政府,而不是中国。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方不再妥协退让
B.美国对待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转向强硬
C.美国财政部并不认同中国为“汇率操纵国”
D.在汇率问题上,美方的转变促使中方强硬
第3题:
2003年至2004年,中国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都在网上广为传播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其中尤其以孙志刚案、哈尔滨宝马撞人案和刘涌案最为让人熟知,这三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网络舆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第4题:
()最早提出“网络恐怖主义”一词。
第5题:
下列事件中属于我国政府履行管辖权的有() ①我渔政和海监船在中国钓鱼岛频临海域依法巡航(海南省设立三沙市) ②中国驻叙利亚使馆提醒在叙中国侨民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③中央政府贯彻十八大精神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中国外交部对美国政府对台军售行为向美国提出严正交涉
第6题:
2015年2月9日,()上线了中国首个用大数据追踪网络诈骗的中国网络骗子地图。
第7题:
克鲁格曼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不是好的投资。
第8题:
中国网民热衷于通过网络平台和网络渠道讨论公共事务、开展舆论监督、实现政治参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舆论生态格局。
第9题:
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中国高层领导人对网络舆论力量的直接认同和肯定,也可视为中国网络舆论迈向主流化的标志性事件。
第10题:
美国
加拿大
法国
巴西
第11题:
发展中国家在网络时代所处的困境
中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化力量的非平衡性
美国霸权主义的本性
第12题:
美国对中国的网络攻击和监控
美国对世界各国的网络攻击和监控
世界对美国的网络攻击和监控
欧洲对美国的网络攻击和监控
第13题:
美国一些舆论认为,中国在“谷歌事件”中毫不妥协,态度强硬。但事实上,网络过滤不是中国今天提出的,早在几年前谷歌进人中国市场时就已经接受了该项要求。“谷歌事件”的始作俑者不是中国,而是谷歌。因此,如果因为此事而解读中国在网络控制上更加强硬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谷歌事件”并不能说明中国加大对网络的控制力度
B.谷歌只有接受网络过滤的要求才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
C.中国在“谷歌事件”中采用强硬态度是由谷歌引起的
D.美国对中国在“谷歌事件”中的态度认识与事实不符
第14题:
对于“小悦悦事件”中国民的冷漠和“彭宇案”中施救者的“引火上身”,一些人认为中国应该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一类“救助事件”,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以下哪国不属于上述国家()
第15题:
斯诺登事件揭示了()。
第16题:
2010年3月23日,Google公开发表声明指责中国“黑客攻击问题”,并宣布停止对谷歌中国搜索服务的“过滤审查”,同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从而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大陆。中国政府对谷歌中国搜索服务的“过滤审查”()。
第17题:
1949年美国支持的国民政府败逃台湾后,美国掀起一场激烈争论,谁输掉了中国?今天,美国部分人士认为,美国对华建设性接触的本意是打造一个友好的中国,事实上却培养了战略竞争对手,眼下这个对手正在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领导权,于是一场新的战争会出现,谁输掉了亚洲?由此可以推断()
第18题:
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第19题:
2003年至2004年,中国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都在网上广为传播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其中尤其以()案、()案和()案最为让人熟知,这三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网络舆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第20题:
2003年至2004年,中国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都在网上广为传播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其中尤其以()案、哈尔滨宝马撞人案和刘涌案最为让人熟知,这三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网络舆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第21题:
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变得较为复杂,但大致遵循()模式。
第22题:
美国
英国
法国
中国
第23题:
360
百度
谷歌
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