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室的灯亮着 (2)小刚路过教室 (3)小刚没有关灯(4)灯灭了 (5)老师叮嘱要关灯A.3—1—2—4—5B.5—1—3—2—4C.5—3—1—2—4D.2—1—3—5—4

题目

(1)教室的灯亮着 (2)小刚路过教室 (3)小刚没有关灯

(4)灯灭了 (5)老师叮嘱要关灯

A.3—1—2—4—5

B.5—1—3—2—4

C.5—3—1—2—4

D.2—1—3—5—4


相似考题
更多“(1)教室的灯亮着(2)小刚路过教室(3)小刚没有关灯 (4)灯灭了(5)老师叮嘱要关灯 A.3— ”相关问题
  • 第1题:

    体育课结束后,三(5)班学生小红返回教室,发现自己的文具盒不见了,于是向班主任陈老师反映了情况。陈老师发现小刚体育课不舒服,在教室待着,就对小刚进行谈话,下课后把他关在办公室禁闭。请问,陈老师侵犯了学生的什么权利?( )

    A.人格尊严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人身自由权


    正确答案:D
    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违反了人身自由权。

  • 第2题:

    小明有48支铅笔,小刚有36支铅笔。若每次小明给小刚8支,同时小刚又还给小明4支,问经过这样的交换,几次后小刚的铅笔数是小明的2倍?( )

    A. 7
    B. 5
    C. 4
    D. 2

    答案:B
    解析:
    因为交换后小刚的铅笔数是小明的2倍,所以交换后小明的铅笔数应是(48+36)÷3=28。由于小明原有48支铅笔,而且每次交换后小明给出8-4=4,所以要给出48-28=20(支)。共要交换20÷4=5(次)。故答案为B。

  • 第3题:

    (1)王老师感到头晕 (2)王老师走进教室 (3)王老师批改作文到深夜 (4)王老师被送到医院 (5)王老师被同学们叫醒

    A. 3—2—1—5—4
    B. 3—5—1—2—4
    C. 2—1—5—4—3
    D. 2—1—4—3—5

    答案:A
    解析:
    事由批改作业到深夜——第二天正常讲课——讲课过程中感到头晕——昏倒被同学叫醒——被送到医院。故答案为A。

  • 第4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来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通过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师生哪种品德能力,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1)以上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知;品德是由知、情、意和 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判 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 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 认识,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 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是不对的,对是非、善恶 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结合案例展开论述

  • 第5题:

    在幼儿园开展的户外活动中,小明和小刚一起玩滑梯,玩的过程中,小明推了小刚一下,小刚摔倒地面,老师马上从教室跑出来扶起了小刚。对小刚受伤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是(  )

    A.幼儿园
    B.小明监护人
    C.小刚监护人
    D.小明监护人和幼儿园

    答案:D
    解析:

  • 第6题:

    小刚自习课与同学说话,被学校扣了分,班主任王老师把小刚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顿、小刚解释说,老师,今天主要是因为…….王老师更生气了,“每改你都有理由,再这样叫你家长来!”王老师的做法( )。

    A.恰当,制定了校规就应该严格执行
    B.恰当,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就要批评
    C.不恰当,应该听小刚解释清楚再处理
    D.不恰当,应该杀一儆百在教室里处理

    答案:C
    解析:
    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充分信任学生.题中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应该充分听学生解释。

  • 第7题:

    在幼儿园开展的户外活动中,小明和小刚一起玩滑梯,玩的过程中,小明推了小刚一下,小刚摔倒地面,老师马上从教室跑出来扶起了小刚。对小刚受伤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是()

    • A、幼儿园
    • B、小明监护人
    • C、小刚监护人
    • D、小明监护人和幼儿园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单选题
    老师让他离开教室时把灯关了,可他还是忘了。问:他忘了什么?
    A

    关灯

    B

    关门

    C

    找老师

    D

    离开教室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刚上学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问题:谈谈你对案例中教师行为的看法。

    正确答案: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
    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
    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美术课上,王老师让幼儿画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大部分幼儿都画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只有小刚画了一个奇形怪状的交通工具。王老师认为小刚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完成任务,因此批评了小刚,让他重新画。王老师的做法(  )。
    A

    正确,说明王老师能够用高标准严格要求幼儿

    B

    正确,王老师重新给了小刚一次改正的机会

    C

    错误,王老师不应该给小刚两次机会,对其他幼几不公平

    D

    错误,王老师没有尊重小刚的创新精神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1题:

    有2007盏亮着的灯,各有一个拉线开关控制着,拉一下拉线开关灯会灭掉,再拉一下灯由灭变亮,现按其顺序将灯编号为1,2,…,2007,然后将编号为2的倍数的灯线都拉一下,再将编号为3的倍数的灯线都拉一下,最后将编号为5的倍数的灯线都拉一下,三次拉完后亮着的灯有多少盏?( )


    正确答案:D
    (如图所示)大方框1-2007表示这2007个灯,3个圆分别表示代表其中是2、3、5的倍数的灯的个数。圆中每个部分的数字表示被拉的次数,标有1和3的部分的灯是灭的,标有。和2的部分的灯是开的。2007个灯中编号为2的倍数的灯共1003盏(代表A的部分),编号为3的倍数的灯共669盏(代表字母8的部分),编号为5的倍数的灯共401盏(代表字母C的部分)。编号为6的倍数的灯共334盏;编号为10的倍数的灯共200盏;编号为15的倍数的灯共133盏;编号为30的倍数的灯共66盏。拉了3次的灯数为66盏(即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拉了2次的灯数为334+200+133—3×66—469盏;拉了1次的灯数为1003+669+401-2×469-3×66=937盏。现在灭着的灯数为:937+66—1003(盏)。开着灯有2007-1003=1004(盏)。故选D。

  • 第12题:

    使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关灯后再使用前需间隔

    A.3~4min
    B.5~6min
    C.9~10min
    D.1~2min
    E.7~8min

    答案:A
    解析:

  • 第13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1)以上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的行为是不对的,对是非、善恶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结合案例展开论述。(略)

  • 第14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问题1][简答题]
    问题: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1)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道德认知能力。
    (2)品德的形成一般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知)。其中道德认知指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该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材料中老师对小刚的道德认知教育正是结合小刚的实际生活,问他家里的话梅是怎么来的,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一步步地对小刚进行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说教的。老师的这种做法将对小刚的品德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他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 第15题:

    美术课考试中,王老师让同学们画各自喜欢的交通工具。大部分学生画得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只有小刚画了一个奇形怪状的交通工具。王老师认为小刚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完成任务,批评了小刚并让他重新画,同时承诺按照小刚新画的作品给他成绩。王老师的做法(  )。

    A.正确,说明王老师能够用高标准严格要求学生
    B.正确,王老师给了小刚重新改正的机会
    C.错误,王老师不应该给小刚再次考试的机会,对其他学生不公平
    D.错误,王老师没有尊重小刚的创新精神

    答案:D
    解析: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王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扼杀小刚的创造性。

  • 第16题:

    小红怀疑小刚在活动中偷拿了自己的油画棒,并告诉了老师,老师要搜小刚的口袋,小刚拒绝了,教师的行为()。

    • A、错误,应该相信和信任小刚
    • B、错误,应当搜所有孩子的身
    • C、错误,不应当当众搜身
    • D、错误,应当等联系家长后再搜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单选题
    已经晚上十点了,教室里的灯还亮着。我以为还有人在里边学习,或者是老师在里边看作业,可是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一定是最后离开教室的人忘记关灯了。★教室里的灯亮着是因为:
    A

    忘关了

    B

    学生在学习

    C

    老师在工作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问题:谈谈你对案例中教师行为的看法。

    正确答案: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
    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
    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小刚自习课与同学说话,被学校扣了分,班主任王老师把小刚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顿,小刚解释说,“老师,今天主要是因为……”王老师更生气了,“每次你都有理由,再这样叫你家长来!”王老师的做法()
    A

    恰当,制定了校规就应该严格执行

    B

    恰当,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就要批评

    C

    不恰当,应该听小刚解释清楚再处理

    D

    不恰当,应该杀一百在教室里处理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未成年学生小刚没来上课,也没有请假,陈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告知小刚父母而是自行寻找了一天,最终找到了小刚。陈老师在这个事件中的行为( )。
    A

    恰当,陈老师尽到了班主任的责任

    B

    恰当,陈老师避免了让小刚父母担心

    C

    不恰当,陈老师应该第一时间告知小刚父母

    D

    不恰当,陈老师应该让警察去寻找小刚


    正确答案: 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