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B.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第1题:
下列只使用了一种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第2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3题:
下列修辞方法单一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父母不识字,日日佛随钟无间断,但我当子弟朝夕课程,愿回向与父母,不知回向何文?
第7题:
下列诗句有错误的一项是()
第8题:
下列对应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第9题:
《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第10题: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千垂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第11题:
第12题:
不知明镜里,何处有秋霜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13题:
下列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B.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第14题:
A.梦想
B.办法
C.轻松
D.电梯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有三千丈那样长,夸张中带有奇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18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谁的作品?
第19题:
下列与“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所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第20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五言律诗•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言律诗•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五言律诗•王勃
第21题:
第22题:
《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真。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第23题:
他就是我在东直门大街上常碰见的那个“大鼻子”——枯瘦的脸,隆起的颧骨,深陷的眼眶。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一个是马褂,西边一个是西装。
要清楚语言中的垃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他的肚子里有墨水,脑瓜子也灵活。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