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给定材料所涉及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加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中国要从中、低端产品的“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中国很多制造商只是别人的生产基地,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创新和品牌。在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明显的制约。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尤其要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很不完善,重要的是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要通过修订法律使科技进步法成为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也要进行修订,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这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针对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引进和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自主创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3)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相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创新。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它们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合作教育,增强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意识,提高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4)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公共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在创新环境上,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完善创新活动硬件和软件环境。
第1题:
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第2题:
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进行论述。要求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打造完善的就业长效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大学生就业的辉煌时代已然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那种“只管进,不问出”的教学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就业难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出现企业招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局面。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宗旨,很难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在社会上甚至会出现中专生比大学生好就业的怪现象。加之扩招使大量的毕业生流向市场,使市场供求失衡,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追求高薪和零薪酬的两极分化引起市场的恶性循环。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只有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才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打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不仅可以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利于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就业首选还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因此政府应该加速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吸引大学生,以缓解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压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唱响到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边远地区就业的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完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为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提供优惠政策,如党政领导干部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或者对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补助等,在政策上体现政府的关心和爱护。
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对历届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加强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联系,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在学生培养的最后阶段进一步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随时调整课程设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灵活的授课方式,努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用得上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做好就业信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对于提高就业效率、降低就业成本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失去了信息平台的支撑,就业工作将无法有效开展。高校应继续丰富、完善和强化就业网站的各项功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并且多提供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同时也应该规范人才市场。
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毕业生在就业时应准确定位,“广泛撒网”或只盯准一个工作不放都不利于就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能力、兴趣的测评,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到边远地区或基层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努力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第3题:
: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居民暂住证问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提示
关于暂住证制度改革的思考
整体大幅下滑的办证率、基层普遍存在的乱收费以及查证过程中不乏对外来人群的粗暴伤害,使暂住证制度实行了20多年后,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暂住证这种特殊的人口管理制度,在诸多现实问题的冲击下,正在面临着如何改革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该不该要暂住证?
暂住证制度在目前的形势下是必需的,而且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上世纪80年代,公安部门出台了政策,外来人员必须办理暂住证。暂住证登记制度是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等。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口数量巨大,在很多地方都超过户籍人口的数倍。如果没有必要的管理体系,有可能完全失控。解决外来人口管理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户籍制度改革。但是广州、深圳、东莞等地马上放开户籍管理又是不现实的,且三五年内都比较困难。一旦放开,整个人口的构成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暂住证制度确实存在一些弊端,它需要改革,需要不断完善,而改革的方向就是将暂住证制度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
不少人对暂住证的质疑不断,是因为在这一证件之上附加了诸多不该有的功能。暂住证身兼管理与服务的双重功能,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将管理职能畸形放大,服务职能却得不到很好体现。换句话说,暂住证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附加在暂住证上被异化的某些赤裸裸的创收手段,以及各种腐败行为的衍生。因此,一旦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相对平衡,这一制度是会得到社会认同的。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的目的,是通过登记掌握流动人员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公共政策,更好地为流动人员服务,而不是要在流动人员和本地居民间画一个身份上的尊卑界线。此外,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在强调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如何突出暂住证制度的服务职能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管制型”向“服务型”转轨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衡阳市出台《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实施细则》,该细则在管理的同时,还推出一系列方便流动人口的服务性措施,规定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可享受服务中心劳动就业信息、租房信息、联系家政咨询服务;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享受服务中心代办有关证件、手续服务……原本是“外来人”的流动人口享受着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这些先行一步的探索行为,都可以作为暂住证制度下一步改革的参考和依据。
总之,暂住证制度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弊端,目前的工作任务是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暂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在工作地感受到更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第4题:
就给定材料所涉及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第5题:
(四)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