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命题属于辩证法的有(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B.万物莫不有对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
第1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第2题:
下列命题属于辩证法的有(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
B.万物莫不有对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
第3题:
第4题:
()可以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事业拓展的基本原则。
第5题: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语出()?
第6题:
中国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统一,更重视“和合”和统一,其表现是:()
第7题:
下列选项中与唇亡齿寒体现的哲理相近的成语是()
第8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第9题:
《国语·郑语》
《诗经》
《易传》
《孟子·公孙丑》
第10题:
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
“和”是指不同成分的合理配合,“同”是单调的同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把和而不同作为了儒家理性人格的基本要求,同时把同而不和作为了批判的对象
晏婴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关于“和同之辩”的代表性观点
第11题:
矛盾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矛盾的统一是绝对的统一
第12题: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第13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以下各项不属于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思想的是(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第14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第15题:
第16题: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出自()。
第17题: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的“继”字,是继承、传递的意思。
第18题:
公元前800年左右,西周史泊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用这一思想表达中华文化的()。
第19题:
下列名言能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
第20题:
反者道之动
生生之谓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第21题: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万物莫不有对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
第22题:
尚书
左传
国语
论语
第23题: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第24题: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凡物莫不有两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礼之用,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