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短自传介绍自己,请分别用:
(1)诗人
(2)散文
(3)记者的角度
第1题:
为什么这样写?请读节选部分第①段后回答。(4分)
(1)“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作者为什么用一个转折连词“但”来强调这一句?(2分)
(2)请品味加点词“只” “等” “才” “等”“先……然后” “无论……总”的作用。 (2分)
第2题:
请根据给定资料6,以将“常回家看看”入法引发的社会热议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充实,仅限参考给定资料;
(2)语言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3)不少于1000字。
参考范文
从将“常回家看看”入法说开去
日前,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内容,并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进了修改草案。此消息一传出,举国哗然,在很多人看来,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可谓咄咄怪事。且不论公权力干预公民私人空间是否合理,单就做人的基本伦理而言,回家看望父母也是人之常情,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靠一部法律来维系,使得伦理道德法律化,似乎显得多余而又尴尬。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揣测立法者的意图,我们不难发现其良苦用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老龄化现象日渐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 67亿老年人,而在这些老年人中有一半与子女分居而住,使得这些“空巢老人”不仅日常生活困难重重,精神生活更是孤苦寂寥。多年前,一曲《常回家看看》风靡大江南北“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这是传统孝道的朴素表达,更是众多“空巢老人”的最大期盼。将“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不仅是对传统孝道和当代法治精神的有力彰显,更是基于维护老年人权利和督促儿女关怀父母的综合考量。诚然,用立法形式规定让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出发点固然是有益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但如何有力地施行还需要更加缜密的考虑。
“父母在,不远游。”作为小国寡民的封建社会的孝道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却只能是一种理想。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年轻一代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迫于生计,远离父母去远方工作是一种无奈而又必然的选择。正如网友所言:“我们都不得不为了生计蜗居在外。我们拿什么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传统中国,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社会,如果政府部门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上,则可能不仅无法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更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
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合力。首先,国家应当加大政府投入建立起更加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对城乡高龄老人无保障老人的养老津贴发放制度,真正解决老年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基本需求问题。其次,正视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价值,以此为契机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老年人,使更多的志愿者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组织加入到助老服务中来。同时,积极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养老模式。最后,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提倡孝文化,使每个做子女的更加深刻地体会“孝道”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使每个子女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
每个人都将老去,而我们每个人都期望在晚年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而非空守“巢穴”。我们相信,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是我们倡导孝道价值观,探索如何更好地养老的开始而非结束,在此基础上集各方之合力,建立更加科学的养老模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才是我们最终所要追求的。
第3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关于“食品安全"的文章。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
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第4题:
(2)请围绕“变废为宝”这一主题,展示自己对垃圾处理的现象,并运用想象方式的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自己的想象加以说明。(6分)
(2)①展示一个固绕主题的想象。(想象内容略)
②a.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并按照有意想象的要
求.找出不同对象之问的关联,给抽象思维的对象建立富有创造性的新形象。(要求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说明)b.通过提出“假如”式问题,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仿照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可能发展的前景。(要求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说明)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在Inmarsat系统中,通信有限级别分四级()。
第8题:
(写作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痕迹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读了这首小诗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选择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第9题:
第10题:
写作时间短
改变了故事结局
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从曹雪芹的角度去写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根据写作要求,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下面是李明周一至周五的时间安排表,假设你是李明,请写一段话介绍自己的日程安排。
Li Ming's Timetable from Monday to Friday
( No. 3 Middle School)
参考答案:
Hello, I'm Li Ming. I'm a student at NO.3 middle school. Let me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y schedule.
I get up at 6:30 every morning, begin to eat breakfast at about 7:00, and start off to school half an hour later. School begins at 8:30. There are four classes in the morning,and we can go to lunch until 12:05. There are about two hours of rest after lunch. The two afternoon courses begin at 14:00 and finish at 15:40. After class I will go to the playground to play football or basketball for an hour, and it's time to go home after the ball. Dinner time is 18:00, half an hour meal time. After dinner, I usually do my homework first, after I finish my homework, I'll watch TV or have some reading. It's time to go to bed at 22:00 in the evening. It's a full day.
第14题: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警惕”为题目,结合具体事例,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并根据自己选定的角度拟一个副标题;
2.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第15题: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解析:
一、按照击溃题干法解析,材料可以分为以下细节,具体如下:
(一)请参考给定资料——意味着要充分联系材料;
(二)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意味着黄河精神是本作文写作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写作最终归属点、提升点;
(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结合以下三点才能出来好的行文。
第一,中心论点明确,意味着在行文第一自然段一定要出论点,因此,无论如何选角度、自拟标题,一定要有明确的论点;
第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强化了分析能力,副省级以上,要特别注意要从微观切入,但是,要重视从宏观与中观之间行走;
第三,1000字左右,要重视字数控制——不要过高哦,字数有明确的限制。
二、行文写作先看材料
整体行文逻辑比以前变得更难了。从表象上看,开关材料和结尾材料非常像文化,而整体行文的材料有更侧重于人与自然。
其实,黄河文化精神本身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视角来看。只谈精神是空谈,不谈人与自然也是空谈。
因此,要从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协调、黄河精神来写最高最尖端写法,人与自然是不变的、永恒的,也是科学发展所倡导的,黄河精神要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看,而这也是统筹当前和长远的范畴,而文化又属于文化软实力范畴,当然,三个统筹兼顾的维度,也可以自由组合来解题。
三、结构简析
统筹人与自然 弘扬黄河新精神
第一自然段:提出论点,突出黄河文化精神的历史扩散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自然段:写当前的问题和表现
第三自然段:分析原因
第四自然段:过渡段
第五自然段:对策一:弘扬黄河精神,突出黄河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六自然段:对策二:弘扬黄河精神,找准当下黄河精神的重要问题;
第七自然段:对策三:弘扬黄河精神,有重点,破题现在的瓶颈,人与自然是抓手;
第八自然段:结尾,提升到人与自然为抓手,创新文化精神,弘扬文化精神。
【参考范文】
弘扬黄河精神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源自念青唐古拉山的黄河,从远古以来孕育了中原文明,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摇篮,一代天骄毛泽东终其一生对黄河怀有敬畏,他曾说:“藐视什么也不能藐视黄河——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哪!”千百年来代代先辈在治理黄河洪灾与泥沙的奋斗中,层层累积形成了黄河精神,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世代代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历史长程中,必将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黄河曾经以她丰饶的乳汁哺育了华夏文明,给两岸以灌溉,也给诗人以灵感,唐诗汉赋、歌曲绘画,无数动人的辞章都与黄河有关,黄河的平均水量为580亿立方米,占中国总水量的2%,是长江的十七分之一,却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15%的耕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可磨灭,但由于黄河两岸生态变化和经济建设的影响等因素,黄河污染日益严重,黄河活力日益枯竭。近一年来,黄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忧患之河。
为全面治理黄河,使母亲河再现生机与活力,2004年1月12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李国英主任提出了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框架体系,即:一个终极目标、四个主要标志、杂条治理途径、“三条黄河”建设,在推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黄河治理新工程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弘扬黄河精神,确保黄河治理工程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黄河精神永远都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丝毫未磨损它的深刻内涵和神奇魅力,而且愈加凸显它鲜明的时代价值。在建设“三条黄河”,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治河目标的今天,要践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就要大力发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不断开创各项治黄工作新局面。
新中国治黄60年的辉煌业绩证明:伟大的理想信念必须产生强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确立了治黄新理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治水新思路,实现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作支柱。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要把强大的精神动力同先进的理念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黄河实际的治黄道路。按照“1493”治黄体系,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四个主要标志;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治理黄河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是九条治理途径;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三条黄河”治河体系是三个有效手段。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任重而道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弘扬黄河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治黄新路,积极建立有利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体制机制,持之以恒、不懈奋斗,一定能够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永续发展筑就最牢固的根基!
第16题:
⒗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第17题:
第18题:
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这是()
第19题:
校本人事研究就是教师们写“人”的故事。教师首先应该写学生的故事,其次应该写教师同事(含校长)或教师自己的故事(教师自传)。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分别用数字0(常规)、1(安全)、2(紧急)、3(遇险)表示
分别用数字3(常规)、2(安全)、1(紧急)、0(遇险)表示
分别用数字1(常规)、2(安全)、3(紧急)、4(遇险)表示
分别用数字4(常规)、3(安全)、2(紧急)、1(遇险)表示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