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并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测量王具。前测显示,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王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1.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A.2.5分B.2.2分C.1.9分D.1.8分

题目

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并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测量王具。前测显示,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王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1.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

A.2.5分

B.2.2分

C.1.9分

D.1.8分


相似考题
更多“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并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哪一情况多发生在工作机会很少的萧条时期,有人称这部分人为“灰心丧气者”?( )

    A.就业者变为失业者

    B.失业者变为就业者

    C.失业者成为非劳动力

    D.非劳动力成为失业者


    正确答案:C
    解析:失业者成为非劳动力是指部分失业人员放弃了寻找工作的努力,退出劳动力市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工作机会很少的萧条时期,有人称这部分人为“灰心丧气者”。

  • 第2题:

    社会工作研究者将30位失业者匹配为A、B两组,使用5分制的自信量表对两组人员进行测量,两级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8和2.9分,然后,安排A组参加就业培训,B组不接受任何训练,两个月后再测试发现,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0和3.0分,这位研究者使用研究设计是()。

    A: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评估设计
    C:单后设计
    D:方案设计

    答案:A
    解析: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然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和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如研究者希望了解工作见习对提升参与者就业信心的影响。

  • 第3题:

    社会工作者小李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并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测量工具。前测显示,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李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1.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A.2.5分
    B.2.2分
    C.1.9分
    D.1.8分

    答案:C
    解析:
    实验研究之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实验组得分增加2.2分,控制组得分增加0.3分,实验刺激净效果应为2.2-0.3=1.9分

  • 第4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组织社区青少年成立非洲鼓学习小组,邀请专家为他们提供辅导和训练,并组织他们到社区表演。在此过程中,青少年不仅结识了朋友,而且提升了自信。该小组属于()。

    A:教育小组
    B:任务小组
    C:游戏技巧小组
    D:娱乐小组

    答案:C
    解析:
    游戏技巧小组的目的是在享乐的同时学会一套游戏技巧。该小组一般有顾问、教练和老师,有比较明确的任务导向,也有相互学习互动的机会。通过学习、游戏、演出等小组活动,促使青少年实现成长,并在服务他人中感受自身潜能并获得自信。题中的小组即为游戏技巧小组。

  • 第5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组织社区青少年成立学习小组,邀请专家为他们提供辅导训练,并组织他们到社区表演。在此过程中,青少年不仅结识了朋友,而且提升了自信。该小组属于()。

    A:教育小组
    B:任务小组
    C:游戏技巧小组
    D:娱乐小组

    答案:C
    解析:
    考点:改善青少年家庭关系的社会工作方法。

  • 第6题:

    社工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并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测量工作,前侧显示,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王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1.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 A、2.5分
    • B、2.2分
    • C、1.9分
    • D、1.8分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下列失业者中,属于摩擦失业的是()

    • A、由于迁移居住地,还没有找到新工作的失业者
    • B、由于经济不景气,而被企业解雇的失业者
    • C、不满意工资水平,而选择辞职领取失业救济的失业者
    • D、由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所在产业向海外转移,因而失业的失业者

    正确答案:A

  • 第8题:

    愿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工作而未能找到一份工作的工人通常被称为()。

    • A、非自愿失业者
    • B、自愿失业者
    • C、摩擦性失业者
    • D、结构性失业者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多选题
    某青少年服务中心社工小张为社区青少年开展成长小组以提高其自信水平,并采用实验法进行设计。他首先招募了20名社区青少年,将其随机配对为A、B两组;然后运用自信量表对所有20名社区青少年进行测量,发现两组的自信水平非常接近;小张随后对A组开展了若干次小组活动,B组则无任何专门安排;最后测量两组社区青少年的自信水平,并比较其差异。在此过程中,()
    A

    A组是控制组

    B

    自变量是几次小组活动

    C

    研究者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D

    B组是控制组

    E

    两组最后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视为几次小组活动的效果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针对某社区矫正对象的需求和问题,拟开展一个小组,旨在恢复个人社会功能,发掘个人潜能,解决社会适应问题,并重新建构自信和社会支持网络。此小组适于采用(  )开展工作。
    A

    发展模式

    B

    社会目标模式

    C

    预防模式

    D

    危机干预模式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并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测量工具,前测显示,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王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1.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2010年真题]
    A

    2.5分

    B

    2.2分

    C

    1.9分

    D

    1.8分


    正确答案: A
    解析: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该指标前后变化与控制组该指标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题中的结果显示:A组得分增2.2分,B组得分增0.3分,实验刺激净效果为:2.2-0.3=1.9(分)。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失业者中,属于摩擦失业的是()
    A

    由于迁移居住地,还没有找到新工作的失业者

    B

    由于经济不景气,而被企业解雇的失业者

    C

    不满意工资水平,而选择辞职领取失业救济的失业者

    D

    由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所在产业向海外转移,因而失业的失业者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针对某社区矫正对象的需求和问题,拟开展一个小组,旨在恢复个人社会功能,发掘个人潜能,解决社会适应问题,并重新建构自信和社会支持网络。此小组适于采用()开展工作。

    A:发展模式
    B:社会目标模式
    C:预防模式
    D:危机干预模式

    答案:B
    解析:
    社会目标模式的实施原则:致力于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致力于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

  • 第14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并采用0~5分得自信量表做测量工具。前测显示,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王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1.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A:2.5分
    B:2.2分
    C:1.9分
    D:1.8分

    答案:C
    解析:
    题中,A组增加了2.2分(3.7-1.5),B组增加了0.3分(1.9-1.6)。因此,此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A组和B组增数之差1.9分(2.2-0.3)。故正确答案应选C。

  • 第15题:

    社会工作研究者在研究失业人员就业问题时,将30位失业者分配为A、B两组,使用5分制的自信量表对两组人员进行测量。两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8分和2.9分,然后安排A组参加就业培训,B组不接受任何训练。两个月后再测试发现,A组和B组平均得分分别是4.0分和3.0分。?
    问题:?
    请根据社会工作研究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案例中社会工作研究者使用的研究设计,并仔细说明其优劣。


    答案:
    解析:
    上述案例的社会工作研究者采用的是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有两种: 第一,前后测控制组设计。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第二,单后测控制组设计。此种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
    上述案例中的社会工作研究者将失业人员分为A、B两组,先对两组人员进行测量,然后安排其中一组参加就业培训,另一组不接受任何训练,两个月后再对两组进行测试,说明他采用的是前后测控组设计。
    实验研究法存在一定的优劣。优点:可以控制实验情景从而排除外在因素的影响,可以明确地指定需研究的变量,研究误差相对较小。缺点:研究条件不自然从而使其实务推进上有困难,太强调精细从而难以复制。由于社会工作中实验研究往往以人为对象,因此研究者在实验组人员的选择、实验刺激的应用等方面不可避免地面临伦理难题。

  • 第16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工作者小王发现小学生社会交往退缩现象日益增多,他希望对自己所服务的学习进行评估,识别社会交往退缩问题严重的学习,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小王应采用的评估量表为()。

    A: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
    B:儿童社会期望量表
    C:阿亨巴赫儿童行为量表
    D: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答案:C
    解析:
    阿亨巴赫儿童行为量表主要来识别和评价具有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高危儿童,所测查的社会能力主要包含儿童的体育运动能力、社会交往情况和在校学习状况。

  • 第17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通过对服务对象的评估,发现他目前负责的服务对象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针对这一共同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开展小组活动,她可以设计以()为主题的小组。

    • A、建立健康自我观、重塑自信
    • B、为社区添砖加瓦
    • C、交朋友、走自新路
    • D、改善家庭环境,加强有效互动沟通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在实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将20位失业者分为随机的或匹配的两组后,利用自信量表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信平均得分分别是2.0分和2.1分。然后安排实验组参加求职技巧训练,控制组则不接受任何训练。再次测量后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得3.0分和2.5分。结果显示:求职技巧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参与者的就业自信心。这种实验设计属于( )。

    • A、索罗门四组设计
    • B、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 C、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 D、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失业保险的享受资格不包括()

    • A、失业者属于劳动者的范畴,符合有工作能力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条件
    • B、失业者必须是自愿失业
    • C、失业者必须在失业管理机构登记并且提出失业保险的中请,要求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 D、失业者必须愿意接受失业管理机构的指导和介绍的合适工作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单选题
    社工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并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测量工作,前侧显示,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王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1.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A

    2.5分

    B

    2.2分

    C

    1.9分

    D

    1.8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通过对服务对象的评估,发现他目前负责的服务对象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针对这一共同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开展小组活动,她可以设计以()为主题的小组。
    A

    建立健康自我观、重塑自信

    B

    为社区添砖加瓦

    C

    交朋友、走自新路

    D

    改善家庭环境,加强有效互动沟通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准备对失业者开展小组工作,她将20名失业者分为匹配的两组并采用0~5分的自信量表做测量工具,前测显示,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5分和1.6分,小王对A组开展小组工作,B组不安排任何活动,后测发现A组和B组的平均得分分别是3.7分和1.9分,根据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原理,这次小组工作的净效果是(  )。
    A

    2.5分

    B

    2.2分

    C

    1.9分

    D

    1.8分


    正确答案: D
    解析: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该指标前后变化与控制组该指标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题中的结果显示:A组得分增2.2分,B组得分增0.3分,实验刺激净效果为:2.2-0.3=1.9(分)。

  • 第23题:

    多选题
    某青少年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小张为社区青少年开办成长小组以提高其自信水平,并采用实验法进行设计。他首先招募了20名社区青少年,将其随机配对为A、B两组;然后运用自信量表对所有20名社区青少年进行测量,发现两组的自信水平非常接近;小张随后对A组开展了若干次小组活动,B组则无任何专门安排;最后测量两组社区青少年的自信水平,并比较其差异。在此过程中,(  )。[2009年真题]
    A

    A组是控制组

    B

    自变量是几次小组活动

    C

    研究者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D

    B组是控制组

    E

    两组最后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视为几次小组活动的效果


    正确答案: B,C
    解析:
    实验设计包含以下三对要素:①自变量和因变量,前者是实验刺激,后者是受试者的反应,实验目的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②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是对其施加影响的小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小组。③前测和后测,前测是在实验前分别测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状况,后测是在实验后再测两组的因变量状况。实验组变化与对照组变化之间的差异视为实验刺激的效果。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某指标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该指标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该指标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 第24题:

    单选题
    社会工作者针对家庭暴力受害者开展了小组工作,为遭到家庭暴力的女性开展心理能力建设,帮助其解决心理压力,提升自尊与自信,这样的小组属于(    )
    A

    教育小组

    B

    成长小组

    C

    支持小组

    D

    治疗小组


    正确答案: 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