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
A.司马迁
B.王安石
C.严衍
D.司马光
第2题:
《资治通鉴》的主要作者是()。
A.司马光
B.司马迁
C.朱熹
D.吴承恩
第3题:
司马光成功地编纂《资治通鉴》的原因是什么?在编辑方法上有何创新?
原因:司马光之所以能出色完成这部空前规模的巨著,除了他个人的才力外,还在于他组建了一个精干的编写班子,这个班子的主要成员有范祖禹、刘恕,刘攽。另一个原因在于司马光有丰富的藏书作为后盾。
创新:
一是编纂步骤(第一,编制丛目;第二,组织长编;第三,全书统稿)
二是辅助之作。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苏轼首先向世人讲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第10题:
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系和选材原则的是()
第11题:
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
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
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第12题:
第13题:
在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是().
A.司马迁撰《史记》
B.孔子编订《六经》
C.司马光主持编修《资治通鉴》
第14题:
《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编辑方法及其重大影响有哪些?
(1)编纂体例:严密周详,就记时、叙人、书事三大类内容的处理一一作出原则性规定。
(2)编纂方法:《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排列丛目;编写长编;删改定稿。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严格的选材、精心的考异、编制目录、完善史体、加工贯通、撰写附论。
(3)重大影响: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不但恢复了编年史体固有的历史地位,而且促进了其他史书体裁的发展。
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资治通鉴》已与《史记》一样,被人们并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代不乏人,使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通鉴学”。
第15题:
简述《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编辑方法及其重大影响。
1.编纂体例:严密周详,就记时、叙人、书事三大类内容的处理一一作出原则性规定。
2.编纂方法:《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排列丛目;编写长编;删改定稿。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严格的选材、精心的考异、编制目录、完善史体、加工贯通、撰写附论。
3.重大影响: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不但恢复了编年史体固有的历史地位,而且促进了其他史书体裁的发展。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资治通鉴》已与《史记》一样,被人们并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代不乏人,使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通鉴学”。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范祖禹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唐代部分最重要的助手。
第21题:
司马光砸缸的行为用的是()思维。
第22题: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武则天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