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安局的刑侦员甲、乙、丙、丁通过广泛地调查取证,对x案的嫌疑犯李、赵作了如下断定:
甲:我认为赵不是凶犯。
乙:或者李是凶犯,或者赵是凶犯。
丙:如果李是凶犯,则赵不是凶犯。
丁:我看李和赵都是凶犯。
事后证明,这四位刑侦员的断言只有一句是假的。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以推知:( )
A.李和赵都是凶犯。
B.甲的话是假的。
C.李是凶犯,且丙的话是真的。
D.丁的话是真的。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某公安局的刑侦员A、B、C、D对某案的涉嫌犯李、赵做了如下断定:A.我认为赵不是凶犯。B.如果李是凶犯,那么赵就不是凶犯。C.或者李是凶犯,或者赵是凶犯。D.我看李和赵都是凶犯。事后证明,四个人做出的上述判断只有一个是错误的,请问凶犯是谁?请写出推导过程。
第5题:
甲、乙、丙、丁四个嫌疑犯口供如下:甲:肯定是乙干的,他有前科。乙:是丁干的。丙:那天我在上班,根本不可能去盗窃,不是我干的。丁:乙诬陷我。结果显示四人口中只有一人是真的,而且罪犯只有一人,那么谁是罪犯呢()?
第6题:
赵某、钱某合伙诈骗李某人民币2万元,某县公安局甲、乙、丙、丁四名侦查人员共同办理本案。其中应当回避的是()。
第7题:
李某系甲县公安局民警,在乙县逮捕犯罪嫌疑人赵某的过程中,依法开枪击伤赵某。李某开枪后,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第8题:
赵某、钱某合伙诈骗李某人民币2万元,某县公安局甲、乙、丙、丁四名侦查员共同办理本案。其中应当回避的是()。
第9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第10题:
李××是凶犯,但赵××都是凶犯
甲的话是假的,且李××不是凶犯
李××是凶犯,且丙的话是真的
赵××是凶犯,但李××不是凶犯
第11题:
甲、乙二人约定,如果甲的儿子考上军校,甲就把房子租给乙
王某与李某约定,如果王某按期支付货款给李某,李某就不到法院起诉王某
张某与赵某约定,如果张某将黄金50克卖给赵某,赵某就将古字画送给张某
丙和丁约定,丁的儿子十八岁时就送他一台电脑
第12题:
甲
乙
丙
丁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侦查员甲、乙、丙、丁通过调查了解,对“10.23”案件的嫌疑犯李XX、赵XX作了如下的断定:甲:“我认为赵XX不是凶犯。”乙:“或者李XX是凶犯,或者赵XX是凶犯。”丙:“如果李XX是凶犯,则赵XX不是凶犯。”丁:“我看李XX和赵XX都是凶犯。”破案后证实上述断定中只有一句是假的。据此,就可推知()。
第16题:
侦查员甲、乙、丙、丁通过调查取证,对X案的嫌疑犯李××、赵××作了如下断定: 甲:“我认为赵不是凶犯。” 乙:“或者李××是凶犯,或者赵××是凶犯。” 丙:“如果李××是凶犯,则赵××不是凶犯。” 丁:“我看李××和赵××都是凶犯。” 破案后证实,这四位侦查员的上述断定只有一句是假的。根据以上情况,则可以推知()。
第17题:
赵某、钱某合伙诈骗李某人民币2万元,某县公安局甲、乙、丙、丁四名侦查员共同办理本案。其中()应当回避。
第18题:
赵某、钱某合伙诈骗李某人民币2万元,某县公安局甲、乙、丙、丁四名侦查员共同办理本案,其中()需要回避。
第19题:
下列关于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表述,错误的是()。
第20题:
赵某、钱某合伙诈骗李某人民币2万元,某县公安局甲、乙、丙、丁四名侦查员共同办理本案。其中()应当回避。
第21题:
甲,赵某以前因抢劫被甲处理过
乙,是李某的邻居
丙,在参与本案侦查中收受钱某红包2000元
丁,多年前曾经与钱某吃过饭
第22题:
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1000元钱,并劝其以后勿要行骗,甲非常惭愧,于是没有接受钱款
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10枪,但刘某仍没有死亡。乙心想,刘某如此命大,莫非是神灵庇护,于是非常害怕,遂停止开枪
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5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对赵某产生怜悯之情,于是将赵某释放
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强奸李某。李某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艾滋病。”丁信以为真,于是放走李某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