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的要点是放宽对外来人口的限制,G市在对待户籍改革上面临两难:一方面,市政府懂得吸引外来人口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担心人口激增的压力。在决策班子里形成了“开放”和“保守”两派意见。以下各项如果为真,都只能支持上述某一派的意见,除了:A.城市与农村户口分离的户籍制度,还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B.G市存在严重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其城市人口的合理容量有限。C.G市近几年的犯罪案件增加,案犯中来自农村的打工人员比例增高。D.近年来,G市的许多工程的建设者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其

题目

户籍改革的要点是放宽对外来人口的限制,G市在对待户籍改革上面临两难:一方面,市政府懂得吸引外来人口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担心人口激增的压力。在决策班子里形成了“开放”和“保守”两派意见。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都只能支持上述某一派的意见,除了:

A.城市与农村户口分离的户籍制度,还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B.G市存在严重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其城市人口的合理容量有限。

C.G市近几年的犯罪案件增加,案犯中来自农村的打工人员比例增高。

D.近年来,G市的许多工程的建设者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其子女的就学成为市教育部门面临的难题。


相似考题
更多“户籍改革的要点是放宽对外来人口的限制,G市在对待户籍改革上面临两难:一方面,市政府懂得吸引外来 ”相关问题
  • 第1题: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为此,全国20多个城市均推进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以吸引人才。专家认为,各城市此番举措一方面是响应中央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放宽户籍管理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动机。人才的引进将提高当地人力资源水平,改善人口结构,如果引进人才带来了新技术、新产业,则会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同时,人才的引进会带来就业、消费和税收,扩大经济总量,最终会改善财政收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无疑成为了一二线城市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
    这段文字意在:

    A.剖析推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动机
    B.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C.介绍多个城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重要举措
    D.揭示当前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首句为背景铺垫,进而引出“全国20多个城市均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来吸引人才”的核心话题,接着援引“专家认为……”从两方面分别论述了“户籍管理制度”的要求和动机,后文进一步解释说明“各城市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文段为“分—总—分”结构,主旨句为文段第二句,通过“为此”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做法,即“各城市推进户籍管理制度”。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A选项。

  • 第2题:

    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包括:(1)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2)离开户籍地不足半年的本地户籍人口;(3)居住于本地不足半年的外来人口;(4)居住于本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A.(2)和(4)

    B.(1)和(4)

    C.(1)和(3)

    D.(2)和(3)


    C

  • 第3题:

    5、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包括:(1)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2)离开户籍地不足半年的本地户籍人口;(3)居住于本地不足半年的外来人口;(4)居住于本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A.(2)和(4)

    B.(1)和(4)‍

    C.(1)和(3)

    D.(2)和(3)


    (2)和(4)

  • 第4题:

    某市2018年的人口发展报告显示,该市常住人口1170万,其中常住外来人口440万,户籍人口730万。从区级人口分布情况来看,该市G区常住人口240万,居各区之首;H区常住人口200万,位居第二;同时,这两个区也是吸纳外来人口较多的区域,两个区常住外来人口200万,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45%以上。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该市G区的户籍人口比H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多。
    B.该市H区的户籍人口比G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多。
    C.该市H区的户籍人口比H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多。
    D.该市G区的户籍人口比G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多。
    E.该市其他各区的常住外来人口都没有G区或H区多。

    答案:A
    解析:
    【A】解析:分析推理。

  • 第5题:

    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包括:(1)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2)离开户籍地不足半年的本地户籍人口;(3)居住于本地不足半年的外来人口;(4)居住于本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A.(2)和(4)

    B.(1)和(4)‍

    C.(1)和(3)

    D.(2)和(3)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