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分为私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后者直接涉及他人和社会利益。有人提出这样的原则:对于官员来说,除了法规明文允许的以外,其他的社会行为都是禁止的;对于平民来说,除了法规明文禁止的以外,其余的社会行为都是允许的。
为使上述原则能对官员和平民的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约束力,以下哪项是必须假设的?
A.官员社会行为的影响力明显高于平民。
B.法规明文涉及(允许或禁止)的行为,并不覆盖所有的社会行为。
C.平民比官员更愿意接受法规的约束。
D.官员的社会行为如果不加严格约束,其手中的权力就会被滥用。
第1题:
假如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性影响,他人或社会当然可以对他进行指责和干涉。但假设情况不是这样呢?例如,一个人在他独居的房子里抽烟,一个人在旷野里大喊大叫,一个人在半夜里上网浏览,该不该管?我认为,对一种行为是否干涉,取决于这种干涉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的改善,是否侵犯了当事者的合法权利,等等。下面哪一项是题干中的说话者最愿意接着说的?
A.社会利益总是优先于个人利益。
B.对个人行为的干涉并不提高社会整体的利益。
C.未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不应该受到社会的指责和干涉。
D.当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有利时,一个社会的总体利益就能得到提高。
第2题:
第3题:
道德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A.道德行为的行为主体对自己行为所涉及自我、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有清醒的意识。
B.是行为主体根据他人的意志作出的被动选择
C.道德行为涉及利益关系
D.道德行为无关利益
第4题:
为了寻找个人自由的合理范围,密尔把人的全部行为分为()。
A.个人行为会涉及他人
B.个人行为只涉及本人
C.个人行为涉及家人
D.个人行为涉及社会
第5题:
如果某人开车尾气超标,那么()
A.该行为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B.该行为的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C.该行为的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
D.该行为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