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位置信息的获取方法
B.GPS、GIS与网络地图应用技术
C.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算法
D.位置服务方法
E.隐私保护技术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最好不要让用户的个人信息在因特网上自由流动。
第5题:
以下对隐私的错误理解是()。
第6题:
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置顶相应的位置隐私方针是()。
第7题:
依据互联网行业自律规范,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有责任保护用户隐私,在提供服务时应公布相关隐私保护承诺,提供侵害隐私举报受理渠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个人隐私。
第8题:
对位置信息进行混淆处理,避免攻击者得知用户的精确位置指的是隐私方针。
第9题:
隐私包括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
个人的购买习惯、浏览网页、交往好友、活动位置等行为信息属于隐私信息
个人姓名、性别不属于隐私
个人能够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和在何等程度上将隐私公开给他人
第10题:
身份匿名
制度约束
隐私方针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位置信息的获取方法
GPS、GIS与网络地图应用技术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算法
位置服务方法
隐私保护技术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人工智能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辅助,在()过程中,都存在用户隐私泄露的巨大风险。
第16题:
位置信息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第17题:
用户信息和个人隐私在我国加强保护的,所以很难窃取到信息。
第18题:
下列属于保护位置隐私的手段的有()这些方法。
第19题:
下列不属于网上隐私权侵犯的是()。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通过网络搜集别人的位置信息,可以研究行为规律
我就是普通人,位置隐私不重要,可随意查看
位置隐私太危险,不使用苹果手机,以及所有有位置服务的电子产品
需要平衡位置服务和隐私的关系,认真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确保位置信息不泄露
第22题:
网络用户在申请上网开户时,服务商泄露这些合法获得的用户个人隐私
个人在网上的活动踪迹,如IP地址、浏览踪迹,这些信息公诸于众,或提供给他人使用
个人的信用和财产状况被服务商泄露
个人电脑内部资料在网络上正常共享
第23题:
制度约束
隐私方针
身份匿名
数据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