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1)本案例中,教师看似在引导学生掌握声音的特性这一知识点,实际上,每一步都是教师给出的答案,学生们只是按照教师的意思机械地回答。该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体现启发性,学生最多是知道了一个能用物理原理解释的生活常识。
(2)改进的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都灌过开水,有谁知道通过声音怎样判断暖瓶是不是灌满了 学生:瓶里面的水越满,声音就越尖细。
教师:根据我们学习过的声音三个要素,声音尖细对应的是哪个物理量
学生1:声音尖细对应的是高音调。
学生2:高音调就是高频率的振动。
教师:同学们的总结非常到位,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水灌的越满,我们听到的声音频率就越高 (学生们陷入思考)
教师:我们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灌水的过程中,瓶本身是不动的,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声音呢 学生:振动的物体要么是瓶中的水,要么是瓶中的空气。
学生3:应该是瓶中的空气,因为往开口的桶中灌水,水振动的声音很小。
教师:同学3通过比较得出暖瓶中的空气振动是主要的振动形式,对比的思想运用的很恰当。教师:开始的时候,瓶中空气较多,那空气柱振动就会
同学:慢。
同学:瓶中空气越少,空气柱振动越快。
教师:所以,我们根据听到的尖细声来判断瓶中水量多少的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