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孔子在谈到当政者与民众的关系时说,( ),信是“立政之本”,诚信蕴涵了政治伦理的意味。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民无信而不立”
C.“以信接人,天下信之”
D.“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第2题:
第3题:
所谓“民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千金一诺”等,无不强调宽容品德的高尚。
第4题: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语出()。
第5题:
宣传人民应该诚信的名言“民无信不立”最早出自我国春秋时期()之口。
第6题: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在回答“必不得已而去”时,最后保留了“民信之矣”。下列与孔子的观点一致的是()
第7题:
“民无信不立”是孟子说的。
第8题:
“民无信不立” 这句话是哪位先贤说的?()
第9题: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实事求是
第10题:
庄子
荀子
孟子
孔子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第14题:
孔子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宁可不要军队和粮食,也不能丢弃信义。
第15题:
“民无信则不立,商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不威”。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只有诚信待人,诚信做事,才能安身立命,有所作为。请问,“民无信则不立”最早出自():“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第16题:
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民无信不立”。反映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中的()
第17题:
孔子关于“民无信不立”“和而不同”等思想精华,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论述() 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④体现了意识的决定作用
第18题: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再回答“必不得已而去”时,最后保留了“民信之矣”。下列与孔子的观点一致的是()
第19题:
()孔子的这一主张,指出了取信于民与国家政权存亡的重要关系。
第20题:
《大学》
《中庸》
《老子》
《论语》
第21题:
孔子
孟子
韩非子
老子
第22题: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