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表1),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分性别看,男性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女性为77.37岁,比2000年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十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表明,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差也进一步扩大。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其中高收入国家

题目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表1),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分性别看,男性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女性为77.37岁,比2000年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十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表明,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差也进一步扩大。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79.8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为69.1岁。可见,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比高收入国家及地区平均水平低5岁左右。从提高幅度看,2000-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43岁,比世界平均提高2.4岁快1岁左右。一般说来,平均预期寿命越高,提高速度越慢。但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和改善,一些平均预期寿命已处于较高水平的国家同期提高的速度也比较快,比如韩国提高4.9岁、新加坡3.6岁、巴西3.0岁、越南2.9岁、英国2.7岁、法国2.4岁、澳大利亚2.5岁、德国2.1岁等。
201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13.93‰(表2),比2000年的28.38‰下降14.45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5个千分点。而1990-2000年十年间,我国婴儿死亡率下降4.51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45个千分点。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妇幼保健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婴儿死亡率不仅继续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加快。



关于1981-2010年我国男性和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速度比女性快1岁
B.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速度比女性快2岁
C.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速度比男性快1岁
D.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速度比男性快2岁

相似考题

4.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明:2010年11月1日零时。江苏省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4382809人相比,增长5.75%。 江苏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9630233人,占50.38%;女性人口为39029670人,占49.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58下降为101.54。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230180人,占13.01%;15—64岁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67807人,占10.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6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5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3个百分点。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506817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269779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41750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01686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917人上升为1081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039人上升为。1614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6372人上升为3867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881人下降为24176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江苏省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是( )。A.13.07%B.10.89%C.8.76%D.7.98%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江苏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A.2347125人B.2913575人C.4077041人D.523468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江苏省常住人口中15—64岁人口增加了( )。A.9871683人B.9057341人C.9680873人D.6611263人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江苏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为8020925人 (2)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江苏省常住人0—14岁减少的人口少于15岁及以上增加的人口 (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江苏省常住人口中女性人口所占比重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所提高A.0个B.1个C.2个D.3个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更多“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表1),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分性别看,男性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女性为77.37岁,比2000年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十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表明,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差也进一步扩”相关问题
  • 第1题: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4.83岁,而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因此,六十多年前人们认为的老年人现在看起来其实只是中年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观点?

    A.建国以来,新生婴儿死亡数量的减少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B.建国初期,国家正从战乱转向和平,全国形势仍不稳定,人口数量远低于现在
    C.建国初期,生活环境比较艰苦,人们的营养水平比现在差得多
    D.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水平比建国初期有很大提高

    答案:A
    解析:
    题干由2010年和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比较得出“六十多年前的老年人现在看来其实是中年人”的观点。A项说明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低的原因是新生婴儿的死亡数量较多,而非成年人的寿命较低,因此削弱了题干观点。

  • 第2题:

    人口平均预算寿命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4.83岁,而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因此,六十多年前人们认为的老年人现在看起来其实只是中年人。以下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观点。

    A.建国以来,新生婴儿死亡数量的减少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的最重要原因
    B.建国初期,国家正从战乱转向和平,全国形势仍不稳定,人口数量远低于现在
    C.建国初期,生活环境比艰苦,人们的营养水平比现在差得多
    D.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水平比建国初期有很大提高

    答案:A
    解析:
    因为之前预期寿命是35岁,现在是74.83岁,题干结论认为六十多年前人们认为的老年人是35岁,现在看起来其实只是中年人。A选项指出了建国初期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是因为新生婴儿的死亡数量多,从而降低了平均预期寿命,就能说明,在建国初期,人们并不是认为35岁就是老年人。

  • 第3题:

    上海市统计局2011年5月3日公布了本市快速汇总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万人,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万人。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本市十年来常住人口共增加628.14万人,增长 37.53%;年平均增长率为3.24%。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增加551.21万人,增长159.08%;平 均每年增加55.1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99%。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50%,女 性人口占48.50%。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 口普查的105. 68上升为106.18。汉族人口占98.80%,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减少0.58 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1.20%,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提高0.58个百分点。全市常 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825. 12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 49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 普查的2.79人减少0.3人。

    根据资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上次人口普查相比,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比重同步降低,但前者降低速度明显慢于后者
    B.比较近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到本市常住人口的构成中,15—64岁人口的增长量最大
    C.从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后,到2010年底本市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加近63万人
    D.本市常住人口开始呈现出倒金字塔的趋势,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0—14岁人口

    答案:A
    解析:
    相对于2000年,14岁以下人口数下降了,但65岁以上人口数上升了,故前者降低的速度将快于后者,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B项,图中体现得很明显;C项,十年来常住人口共增加628. 14万人,故每年增加近63万人;D项,从材料可知上海市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多,幼龄人口少,开始呈例金字塔趋势。故本题选A。

  • 第4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査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人口性别比例有所提髙 B.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快
    C.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 20个百分点 D.髙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答案:B
    解析:
    A项,2000年男女性别比为65355 : 61228,2010年男女性比别为68685 : 65287,计算

    B项,由23题可知,少数民族增长速度为7%;汉族人口的增长速度为(122593-115940)/115940 X 100%≈6%,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汉族人口增长速度,B项正确。
    36.0%;比重提高了49. 7 - 36. 0 = 13. 7个百分点,C项错误。
    D项,从表中很容易可以看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一倍,增长最快,所以D项错误。

  • 第5题:

    性比例的计算方法是()

    • A、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比
    • B、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百分比
    • C、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千分比
    • D、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
    • E、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千分比

    正确答案:D

  • 第6题:

    某地区1985年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是70.24岁,1989年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是73.47岁。2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比较,是因为寿命表指标()

    • A、不受环境或地区的影响
    • B、不受总死亡率的影响
    • C、不受人口数量的影响
    • D、不受总发病率的影响
    • E、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正确答案:E

  • 第7题:

    制度抚养比的变动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老年人口相对于年轻人口比例不断提高,会使制度抚养比()。

    • A、提高
    • B、降低
    • C、不受影响
    • D、先提高,再降低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单选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岁。
    A

    3.25

    B

    3.43

    C

    4.52

    D

    5.19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贵州省2015年常住人口为()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男女性别比是51.66∶48.34,()比例失调问题。

    正确答案: 3529.50,男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某地区1985年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是70.24岁,1989年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是73.47岁。两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比较,是因为寿命表指标(  )。
    A

    不受环境或地区的影响

    B

    不受总发病率的影响

    C

    不受人口数量的影响

    D

    不受总死亡率的影响

    E

    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情况,下面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43.6岁,1995年提高到70岁,今天已超过70岁,在世界上届中上等水平

    B

    到1995年65岁人口预期寿命:男性为13.65岁,女性为15.82岁。80岁人口预期寿命男性为6.30岁,女性为6.75岁

    C

    90年代我国65岁老年人预期寿命比日本男性16.2岁、女性20岁分别低2.55岁和4.18岁

    D

    我国老年人死亡率男性大体同美国80年代初,女性同美国60年代胡同

    E

    对比我国和美国老年人口分年龄死亡率发现,我国比美国高不少,年龄越大死亡率差别愈高


    正确答案: A,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表1),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分性别看,男性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女性为77.37岁,比2000年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十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表明,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差也进一步扩大。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79.8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为69.1岁。可见,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比高收入国家及地区平均水平低5岁左右。从提高幅度看,2000-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43岁,比世界平均提高2.4岁快1岁左右。一般说来,平均预期寿命越高,提高速度越慢。但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和改善,一些平均预期寿命已处于较高水平的国家同期提高的速度也比较快,比如韩国提高4.9岁、新加坡3.6岁、巴西3.0岁、越南2.9岁、英国2.7岁、法国2.4岁、澳大利亚2.5岁、德国2.1岁等。
    201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13.93‰(表2),比2000年的28.38‰下降14.45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5个千分点。而1990-2000年十年间,我国婴儿死亡率下降4.51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45个千分点。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妇幼保健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婴儿死亡率不仅继续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加快。



    2000—201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速度快于我国的国家是:

    A.越南
    B.法国
    C.韩国
    D.德国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中的读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文段第一段和第二段。
    第三步,本题问的是“提高速度”,而材料中第一段给出了“一些平均预期寿命越高已处于较高水平的国家同期提高的速度比较快,比如韩国提高4.9岁”,则可以知道这里的“提高速度”是具体的值(岁数),而不是增长率。因此,本题转化为直接读数类问题。根据材料可知,2000—2010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速度(3.43岁)<韩国(4.9岁)及新加坡(3.6岁),选项中只有韩国,则选韩国即可。

  • 第13题: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表1),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分性别看,男性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女性为77.37岁,比2000年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十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表明,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差也进一步扩大。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79.8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为69.1岁。可见,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比高收入国家及地区平均水平低5岁左右。从提高幅度看,2000-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43岁,比世界平均提高2.4岁快1岁左右。一般说来,平均预期寿命越高,提高速度越慢。但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和改善,一些平均预期寿命已处于较高水平的国家同期提高的速度也比较快,比如韩国提高4.9岁、新加坡3.6岁、巴西3.0岁、越南2.9岁、英国2.7岁、法国2.4岁、澳大利亚2.5岁、德国2.1岁等。
    201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13.93‰(表2),比2000年的28.38‰下降14.45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5个千分点。而1990-2000年十年间,我国婴儿死亡率下降4.51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45个千分点。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妇幼保健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婴儿死亡率不仅继续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加快。



    关于1981-2010年我国男性和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速度比女性快1岁
    B.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速度比女性快2岁
    C.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速度比男性快1岁
    D.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提高速度比男性快2岁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计算中的和差类。
    第二步,定位表格1。
    第三步,加减法考虑截位舍相同,数据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则1981—2010年我国男性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速度≈72.4-66.3=6.1(岁),1981—2010年我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速度≈77.4-69.3=8.1(岁)。则男性比女性少=8.1-6.1=2(岁)。

  • 第14题:

    上海市统计局2011年5月3日公布了本市快速汇总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万人,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万人。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本市十年来常住人口共增加628.14万人,增长 37.53%;年平均增长率为3.24%。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增加551.21万人,增长159.08%;平 均每年增加55.1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99%。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50%,女 性人口占48.50%。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 口普查的105. 68上升为106.18。汉族人口占98.80%,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减少0.58 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1.20%,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提高0.58个百分点。全市常 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825. 12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 49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 普查的2.79人减少0.3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提高了近( )个百分点。

    A. 88
    B. 27.3
    C. 24
    D. 18.3

    答案:D
    解析:

  • 第15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 )岁。

    A.3.25
    B.3.43
    C.4.52
    D.5.19

    答案:B
    解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

  • 第16题:

    性比例指()

    • A、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比
    • B、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百分比
    • C、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千分比
    • D、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
    • E、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千分比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正确答案:是指通过回顾性死因统计和其它统计学方法,计算出一定年龄组的人群能生存的平均年数。一般常用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作为衡量人口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 第18题: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的变动趋势有( )。

    • A、老龄化进程加快 
    • B、家庭规模缩小 
    • C、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 
    • D、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 E、流动人口增加

    正确答案:A,B,C,E

  • 第19题:

    单选题
    性比例指(  )。
    A

    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比

    B

    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百分比

    C

    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千分比

    D

    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

    E

    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千分比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性比例的计算方法是()。
    A

    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比

    B

    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百分比

    C

    女性与男性人口数之千分比

    D

    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

    E

    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千分比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总人口性别比例有所提高

    B

    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快

    C

    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20个百分点

    D

    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错误,2000年总人口性别比例为100:(61228×100÷65355)≈100:94,2010年为100:95,则总人口的性别比例有所下降。B项正确,汉族人口的增长速度为(122595-115940)÷115940≈6%,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为(11379-10463)÷10463≈7%。C项错误,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为45594÷126583≈36%,2010年城镇人口比重为66558÷133973≈50%,则比2000年提高了50%-36%=14%。D项错误,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增长(11964-4571)÷4571≈162%,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数增长(18799-14109)÷14109≈33%。

  • 第22题:

    多选题
    工业化革命给人类带来的欣喜是()
    A

    人口的死亡率不断增加

    B

    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

    C

    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D

    人口剧增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