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开阔,周围建筑物稀少,地质条件好,土质稳定且在基坑周围无较大荷载,对基坑周围的位移和沉降无严格要求的情况适用( )。A.TBM法 B.带盾构的TBM法 C.有围护结构的明挖 D.无围护结构的明挖

题目
地面开阔,周围建筑物稀少,地质条件好,土质稳定且在基坑周围无较大荷载,对基坑周围的位移和沉降无严格要求的情况适用( )。

A.TBM法
B.带盾构的TBM法
C.有围护结构的明挖
D.无围护结构的明挖

相似考题
更多“地面开阔,周围建筑物稀少,地质条件好,土质稳定且在基坑周围无较大荷载,对基坑周围的位移和沉降无严格要求的情况适用( )。”相关问题
  • 第1题:

    基坑开挖深度小于7米且周围环境无特别要求的基坑为三级基坑。()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下列不属于基坑工程周围环境检测内容的是( )。
    A、对立柱沉降、抬起的监测
    B、临近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监测
    C、坑外地形的变形监测
    D、地下管线的沉降和位移监测


    答案:A
    解析:
    支护结构监测包括:对围护墙侧压力、弯曲应力和变形的监测;对支撑梁轴力、弯曲应力的检测;对腰梁轴力、弯曲应力的检测;对立柱沉降、抬起的检测。参见教材P171。

  • 第3题:

    基坑开挖前,应根据( )、施工方法、施工工期和地面荷载等资料,制定基坑施工方案。

    A.支护结构形式
    B.基坑深度
    C.地质条件
    D.周围环境
    E.地基承载力

    答案:A,B,C,D
    解析:
    2020版教材P50
    土方开挖(1)开挖前,应根据支护结构形式、挖深、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周围环境、工期、气候、地面载荷和危险源等资料制定施工安全方案,经审批后严格按照方案实施。

  • 第4题:

    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周围地层位移的主要原因有( )。

    A、坑底的土体隆起
    B、坑底地下水位降低
    C、基坑周围施工荷载
    D、围护墙的水平位移
    E、地质条件变化

    答案:A,D
    解析:
    2020教材P132 / 2019教材P133
    基坑周围地层移动主要是由: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坑底土体隆起造成的。

  • 第5题:

    某工程拟建六层建筑物,一层地下室,用地面积3177.7 6m2,现状场地较平整。基坑开挖深度为3. 25~6. 90m,东、南、北三面均为道路,东侧为旗峰路,距基坑约15m,西侧为2~5层的住宅楼群,天然基础,与基坑最近距离约6m。


    环境条件:场地附近属残丘台地貌单元,地表均已填土,地面较平。地质情况:根据钻探揭示,场地内第四纪地层主要有坡积层和厚度较大的残积层,下部基岩为花岗岩类;场地内地下水为滞水类型,储存于黏性土层中,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勘察期间水位埋深为2. 30~3. 10m。


    基坑西侧采用复合型加强土钉墙支护,其余各层比较空旷,故采用放坡加土钉的支护方式。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即使采取了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围建筑物的变形。无论哪种位移的量超出了某个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结构与道路造成危害。为了解施工期间基坑位移、沉降及周边建筑物变形的变化情况,保证基坑自身稳定和安全以及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同时给设计、施工部门提出准确的、可靠的、科学的数据,必须进行基坑围护结构沉降、基坑位移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上述规范要求,本工程深基坑开挖监测内容包括:


    (1)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


    (2)基坑周围房屋的沉降观测;


    (3)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4)支护结构面开裂情况检查;


    (5)基坑周围地面超载状况检查;


    (6)基坑渗水、漏水状况检查。


    主要采用工程测量及目测两种方法相结合,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数据异常时外界偶然因素的不利影响,从而提供精确真实可靠的科学数据。


    在基坑开挖前7天完成7个基准点的布设,基坑支护边线确定后马上布设观测点,并对位移、沉降监测网进行初始值的测读。


    【问题】


    1.试述设置变形测量基准点的要求。


    2.变形观测的数据包括哪些?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
    解析:

    1.变形测量的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规定进行分析。


    2.变形观测的数据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监测网的周期观测数据,每期建筑变形观测结束后,依据测量误差理论和统计检验原理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计算各种变形量,进行参考点稳定性检验和周期间的叠合分析,从而得到目标点的位移;另一种是监测点上某一种特定的形成时间序列的监测数据,如应力、应变、温度、气压、水位、渗流、渗压、扬压力等,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时序分析和统计检验,确定变形过程和趋势。


    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包括观测资料整理及整编、计算测点坐标和变形量,以及分析变形的显著性、规律和成因等。


  • 第6题:

    组合内支撑技术适用于周围建筑物密集,相邻建筑物基础埋深较大,周围土质情况复杂,施工场地狭小,软土场地等深大基坑。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深基坑施工可能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 A、路面位移断裂
    • B、流沙管涌造成地面沉降
    • C、地下管线位移断裂
    • D、周边建筑物开裂
    • E、周边建筑物沉降

    正确答案:A,B,C,D,E

  • 第8题:

    判断题
    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3m的基坑(槽),或深度不超过3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槽)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对基坑侧壁等级为二级的基坑,基坑开挖时()不是应测项目。()
    A

    支护结构界面上的侧向压力

    B

    支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

    C

    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沉降

    D

    地下水位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周围地层位移的主要原因有(    )。
    A

    坑底的土体隆起

    B

    坑底地下水位降低

    C

    基坑周围施工荷载

    D

    围护结构的位移

    E

    地质条件变化【答案】


    正确答案: B,C
    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周围地层位移的主要原因是()。
    A

    坑底的土体隆起

    B

    地下水位降低

    C

    基坑周围施工荷载

    D

    围护墙的位移

    E

    地质条件变化


    正确答案: E,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三级基坑为开挖深度小于5米,且周围环境无特别要求的基坑.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地面开阔,周围建筑物稀少,地质条件好,土质稳定且在基坑周围无较大荷载,对基坑周围的位移和沉降无严格要求的情况适用( )。

    A:TBM法
    B:带盾构的TBM法
    C:有围护结构的明挖
    D:无围护结构的明挖

    答案:D
    解析:
    2019版教材P306
    明挖法也有无围护结构的敞口明挖,适用于地面开阔,周围建筑物稀少,地质条件好,土质稳定且在基坑周围无较大荷载,对基坑周围的位移和沉降无严格要求的情况。

  • 第14题:

    基坑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法、施工工期和地面荷载等资料,制定基坑施工方案。

    A、支护结构形式
    B、基坑深度
    C、地质条件
    D、周围环境
    E、地基承载力

    答案:A,B,C,D
    解析:
    2018新教材P47,(1)开挖前,应根据支护结构形式、挖深、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周围环境、工期、气候和地面荷载等资料制定施工方案。

  • 第15题:

    基坑工程监测包括支护结构监测和周围环境监测,周围环境监测不包括( )。

    A.坑外地形的变形监测
    B.地下管线的沉降和位移监测
    C.地下水位的高低
    D.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监测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坑工程安全管理。周围环境监测包括:(1)坑外地形的变形监测;(2)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监测;(3)地下管线的沉降和位移监测等。地下水位监测属于基坑监测的内容,而非周围环境。

  • 第16题:


    某工程拟建6层建筑物,1层地下室,用地面积3 177. 76 m2,现状场地较平整。基坑开挖深度为3. 25~6. 90 m,东、南、北三面均为道路,东侧为旗峰路,距基坑约15 m,西侧为2~5层的住宅楼群,天然基础,与基坑最近距离约6m。


    场地附近属残丘台地地貌单元,地表均已填土,地面较平。


    根据钻探揭示,场地内第四纪地层主要有坡积层和厚度较大的残积层,下部基岩为花岗岩类。场地内地下水为滞水类型,储存于黏性土层中,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勘察期间水位埋深为2. 30~3. 10 m。


    基坑西侧采用复合型加强土钉墙支护,其余各层比较空旷故采用“放坡+土钉”的支护


    方式。


    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即使采取了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围建筑物的变形。无论那种位移的量超出了某个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结构与道路造成危害。为了解施工期间基坑位移、沉降及周边建筑物变形的变化情况,保证基坑自身稳定和安全以及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同时给设计、施工部门提出准确的、可靠的、科学的数据,必须进行基坑围护结构沉降、基坑位移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上述规范要求,本工程深基坑开挖监测内容包括:


    1.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


    2.基坑周围房屋的沉降观测;


    3.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4.支护结构面开裂情况检查;


    5.基坑周围地面超载状况检查;


    6.基坑渗水、漏水状况检查。


    主要采用工程测量及目测2种方法相结合,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数据异常时外界偶然因素的不利影响,从而提供精确真实可靠的科学数据。


    在基坑开挖前7天完成7个基准点的布设,基坑支护边线确定后马上布设观测点,并对位移、沉降监测网进行初始值的测读。


    问题


    (1)试述变形测量实施的程序与要求。


    (2)试述设置变形测量点的要求。


    (3)变形监测的数据包括哪些?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
    解析:

    (1)(参见3.6考点4)


    ①按测定沉降或位移的要求,分别选定测量点,埋设相应标石标志,建立高程控制网、平面控制网。


    ②按确定的观测周期与总次数,对监测网进行观测。新建的大型和重要建筑,应从施工开始进行系统的观测,直至变形达到规定的稳定程度为止。


    ③对各周期观测成果及时处理,并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对重要的监测成果,进行变形分析,并对变形趋势作出预报。


    (2)(参见3.6考点5)


    变形测量点分为控制点、观测点(变形点)。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各测量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以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②工作基点应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测定总体


    变形的工作基点,当按两个层次布网观测时,应用基准点或检核点对其进行稳定性检测。


    ③当基准点与工作基点间需连接时应布设联系点,选点时应顾及连接的构形,位置所在处相对稳定。


    ④需单独进行稳定性检查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检核点,其点位根据使用的检核方法成组地选设在稳定位置处。


    ⑤需定向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定向点,并选择稳定且符合照准要求的点位作为定向点。


    ⑥观测点应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可从工作基点或邻近的基准点和其他工作点对其进行观测。


    (3)(参见3.6考点6)


    变形监测的数据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监测网的周期观测数据,每期建筑变形观测结束后,依据测量误差理论和统计检验原理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计算各种变形量;进行参考点稳定性检验和周期间的叠合分析,从而得到目标点的位移。另一种是监测点上某一种特定的形成时间序列的监测数据,如应力、应变、温度、气压、水位、渗流、渗压、扬压力等,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时序分析和统计检验,确定变形过程和趋势。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包括观测资料整理、平差计算、变形几何分析、变形建模与预报。




  • 第17题:

    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3m的基坑(槽),或深度不超过3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槽)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3米的基坑(槽),或深度不超过3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槽)。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周围地层位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坑底的土体隆起
    • B、地下水位降低
    • C、基坑周围施工荷载
    • D、围护墙的位移
    • E、地质条件变化

    正确答案:A,D

  • 第20题:

    单选题
    对二级基坑侧壁进行监测时,如基坑条件较好,下列为选测项目的是()。
    A

    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

    B

    周围建筑物沉降

    C

    地下水位

    D

    土压力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3米的基坑(槽),或深度不超过3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槽)。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深基坑施工可能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A

    路面位移断裂

    B

    流沙管涌造成地面沉降

    C

    地下管线位移断裂

    D

    周边建筑物开裂

    E

    周边建筑物沉降


    正确答案: E,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组合内支撑技术适用于周围建筑物密集,相邻建筑物基础埋深较大,周围土质情况复杂,施工场地狭小,软土场地等深大基坑。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