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一)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担了一矿区工业厂房土建及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1: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附近时,基坑一侧边坡大量土方突然坍落。施工人员发现基底局部存在勘察资料中未注明的软弱土层,并向项目部汇报。项目经理根据施工经验决定对软弱土层进行换填处理,并对基坑侧壁加设支护。由于处理方法正确,支护效果良好。事后,处理方案得到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单位的认可。经计算,共增加施工成本12万元,影响工期10d。
事件2:设备基础施工时,商品混凝土运至现场后,施工人员电话通知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因外出考察无法到场。施工人员对商品混凝土取样送检后,进行了浇筑作业,并在事后将混凝土检测报告交给监理工程师。检测结果为合格。拆模后,检查表明设备基础局部由于漏振出现了少量空洞。
事件3:设备安装时,施工人员发现由于测量放线误差,设备基础位置偏移了150mm,导致设备无法安装。施工单位不得不拆除设备基础并重新施工,增加成本8万元,影响工期15d。施工单位针对事件1、事件3按照合同约定的索赔程序提出了索赔要求。
【问题】
1.纠正施工单位对软弱土层及基坑侧壁的处理程序。
2.纠正在设备基础浇筑施工中的不当做法。
3.事件2中的基础混凝土缺陷应采用哪种质量处理方法?
4.说明施工单位可获得的工程索赔内容及其数量。说明索赔成立的理由。
(一)
1.纠正施工单位对软弱土层及基坑侧壁的处理程序:在发现勘察资料中未注明的软弱土层后,应立即停止有关部位的施工,立即报告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和质量管理部门。
2.纠正在设备基础浇筑施工中的不当做法:施工单位在商品混凝土运进场之前,应向监理单位提交工程材料报审表,并附上该商品混凝土的出厂合格证及相关的技术说明书,同时按规定将检验报告也相应附上,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定其质量合格后,方可进入现场。
3.事件2中的基础混凝土缺陷应采用的质量处理方法:将有空洞的混凝土凿掉,凿成斜形,再用高一等级的微膨胀豆石混凝土流筑、振捣后,认真养护。
4.施工单位不可获得工程索赔。
理由:在事件1~事件3中,所发生事故均属于施工单位的责任。
第2题:
第3题:
某工程基础为整体筏板,地下2层、地上12层、裙房4层,钢筋混凝土全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由某施工单位施工,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场地平整结束后,施工单位进行了工程定位和测量放线,然后进行土方开挖工作。基坑采取大放坡开挖,土方开挖至设计要求时,经钎探检查,发现基坑内裙房部位存在局部软弱下卧层,项目总工经与监理工程师协商决定采取灌浆补强,实施过程中按要求形成了相关验收记录。处理完毕后,项目总工程师组织监理进行基坑验槽。 工程测量定位及放线前应复核哪些内容?
第4题:
背景资料: 某工程整体地下室1层、主楼地上12层、裙房地上4层,钢筋混凝土全现浇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填充墙为小型空心砌块砌筑。 基础为整体筏板,地下室外墙为整体剪力墙混凝土刚性防水,外侧设计二道SBS卷材防水层。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进场后即进行场地高程测量,已知后视点高程是30.031m,测量时后视读数为2.009m,前视点读数为1.219m。接着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平整场地,结束后,施工单位 立即进行了工程定位和测量放线,然后即进行土方开挖工作,整个基坑采取大放坡开挖。 事件二: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在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都没有要求的前提下,监理工程师为确保工程质量,提出在基坑底普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的检测要求,触探检查发现基坑内裙房部位存在局部软弱下卧层。 事件三:针对软弱下卧层,项目总工召集所有技术人员开现场会议,决定采取灌浆补强并立即组织实施。灌浆后,项目总工程师组织现场监理进行基坑验槽,并形成验槽记录。 列式计算事件一中前视点高程。
第5题:
某住宅工程,建筑面积22000m2,地上19层,地下2层,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基础埋深8.4m。东侧临边为城市主干道。由某建筑工程公司施工总承包。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根据工程特点制定了洞口、临边防护等专项施工方案。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基坑开挖工程中,监理单位巡查发现,基坑未及时进行临边安全防护。监理单位下达了监理通知,要求项目部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事件二:施工总承包企业技术负责人组织对项目部进行了季度安全检查,检查中发现:墙面等处的竖向洞口、窗台等竖向洞口、东侧有坠落危险的结构横、竖向孔、洞口安全防护存在隐患。要求项目部及时进行整改。 事件一中,项目部采取的基坑常见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柱基
墙角
承重墙下
受力较小部位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背景资料: 某工程整体地下室1层、主楼地上12层、裙房地上4层,钢筋混凝土全现浇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填充墙为小型空心砌块砌筑。 基础为整体筏板,地下室外墙为整体剪力墙混凝土刚性防水,外侧设计两道SBS卷材防水层。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进场后即进行场地高程测量,已知后视点高程是30.030m,测量时后视读数为2.009m,前视点读数为1.219m。接着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平整场地,结束后,施工单位立即进行了工程定位和测量放线,然后即进行土方开挖工作,整个基坑采取大放坡开挖。 事件二: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在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都没有要求的前提下,监理工程师为确保工程质量,提出在基坑底普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的检测要求,触探检查发现基坑内裙房部位存在局部软弱下卧层。 事件三:针对软弱下卧层,项目总工程师召集所有技术人员开现场会议,决定采取灌浆补强并立即组织实施。灌浆后,项目总工程师组织现场监理进行基坑验槽,并形成验槽记录。 列式计算事件一中前视点高程。
第15题:
某办公楼工程建筑面积24000m2,基础为筏板式基础,上部结构为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2层,地上15层。基础埋深8.4m,地下水位-2.6m,现场地坪标高-0.8m。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一:基坑直接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发现有部分软弱下卧层,于是施工单位针对此问题制定了处理方案并进行了处理。 事件二:软弱下卧层处理完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对基坑进行了验槽。 事件三:基础工程正常施工,基础施工完毕后进行回填,填土施工前,施工单位按要求对基底进行了处理。回填土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亦按规定进行了检查,其结果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 事件一中有哪些不妥之处?分别说明理由。
第16题:
背景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天津市某医院门诊楼工程。地下2层、地上16层,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地上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充填为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本工程基坑深8.5m,北侧紧邻某住宅楼。经专家论证后的方案采用围护桩墙+预应力锚杆支护体系。整个施工过程对围护体系实施连续变形监控,对于围护桩墙顶位移监控值,施工单位与监理发生分歧,施工单位认为按二级基坑监控,监理坚持按一级基坑进行监控。 事件二:基础工程施工完成后,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总监理工程师签署“质量控制资料符合要求”审查意见的基础上,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技术、质量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进行了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的验收。 事件三: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施工时,施工人员先将小砌块充分浇水湿润,再将砌块底面朝上反砌于墙上;外墙转角处的临时间断处留直槎,并砌成阴阳槎,并设拉结筋。监理工程师认为施工方法错误,立即下发了整改通知。 事件四:地上框架结构存在主次梁,在主次梁交汇处,关于钢筋摆放上下顺序监理与施工技术员在理解上发生分歧,随后上报总监理工程师处理。 事件二中,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组织基础工程验收是否妥当?说明理由。本工程地基基础分部工程验收还应包括哪些人员参加?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