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断面最大跨度的()。A、 1/3 B、 2/5 C、 1/2 D、 2/3

题目
双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断面最大跨度的()。

A、 1/3
B、 2/5
C、 1/2
D、 2/3

相似考题
更多“双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断面最大跨度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双侧壁导坑法,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断面最大跨度的()。
    A. 1/3 B. 2/5 C. 1/2 D. 2/3


    答案:A
    解析:

  • 第2题:

    双侧壁导坑法的施工要点有()。

    A、 将断面分成:左、右侧壁导坑、上部核心土、下台阶
    B、 导坑宽度不宜超过断面最大跨度的1/3
    C、 开挖流水顺序为左侧壁导坑、上部核心土、右侧壁导坑、下台阶
    D、 后开挖导坑所引起的围岩应力重分布的影响不应波及另一侧已成导坑
    E、 每个分块开挖后必须立即闭合各自的初次支护

    答案:A,B,D,E
    解析:
    2018新教材P90,考查的是双侧壁导坑法: 双侧壁导坑法一般是将断面分成四块:左、右侧壁导坑、上部核心土、下台阶。导坑尺寸拟定的原则同前,但宽度不宜超过断面最大跨度的1/3。左、右侧导坑错开的距离,应根据开挖一侧导坑所引起的围岩应力重分布的影响不致波及另一侧已成导坑的原则确定。 开挖一侧导坑,并及时地将其初次支护闭合。

  • 第3题:

    双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断面最大跨度的( )。

    A.1/3
    B.2/5
    C.1/2
    D.2/3

    答案:A
    解析:
    2020版教材P106页
    双侧壁导坑宽度不宜超过断面最大跨度的1/3。

  • 第4题: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导坑断面宽度宜为整个断面宽度的多少?


    正确答案:不超过整个断面宽度1/3。

  • 第5题:

    浅埋暗挖施工方法中,()适用于断面跨度大,地表沉降难于控制的软弱松散围岩隧道施工。

    • A、单侧壁导坑法
    • B、全断面开挖法
    • C、台阶开挖法
    • D、双侧壁导坑法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单侧壁导坑法,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 )倍洞宽。

    • A、1/3
    • B、2/5
    • C、1/2
    • D、2/3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以下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规定中,错误的是()。

    • A、及时施工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
    • B、侧壁导坑形状应近似于椭圆形断面
    • C、导坑跨度宜为隧道跨度的1/3
    • D、左右导坑前后距离不宜小于5m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多选题
    单侧壁导坑法的施工要点有( )。
    A

    用于断面跨度大,地表沉陷难于控制的软弱松散围岩中 

    B

    将断面分成侧壁导坑、上台阶、下台阶 

    C

    侧壁导坑宽度不宜超过0.5倍洞宽,高度以到起拱线为宜 

    D

    导坑与台阶的距离以导坑施工和台阶施工不发生干扰为原则 

    E

    上、下台阶的距离视围岩情况参照短台阶法或超短台阶法拟定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单侧壁导坑法,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倍洞宽。
    A

    0.8

    B

    0.7

    C

    0.6

    D

    0.5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以下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规定中,错误的是()。
    A

    及时施工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

    B

    侧壁导坑形状应近似于椭圆形断面

    C

    导坑跨度宜为隧道跨度的1/3

    D

    左右导坑前后距离不宜小于5m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对于断面跨度大,地表沉陷难于控制的软弱松散围岩处隧道施工宜采用(    )。
    A

    全断面法

    B

    台阶法

    C

    双侧壁导坑法

    D

    单侧壁导坑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矿山法的常用方法有()
    A

    分布开挖法、双侧壁导坑法、联拱隧道中洞法

    B

    特大断面施工、CD工法(跨度大)、CRD工法、双侧壁导坑法

    C

    台阶法、CD工法(跨度大)、CRD工法、双侧壁导坑法、联拱隧道中洞法

    D

    全断面开挖法、CRD工法、双侧壁导坑法、联拱隧道中洞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单侧壁导坑法,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 )倍洞宽。
    A. 0. 2 B. 0. 3
    C. 0.4 D. 0.5


    答案:D
    解析:

  • 第14题: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2013真题)

    A:双侧壁导坑开挖后,应及时施工初期支护并尽早形成封闭环
    B:双侧壁导坑形状应近于圆形断面,导坑跨度宜为整个隧道跨度的三分之一
    C:左右导坑施工时,前后导坑拉开距离不宜小于15米
    D:导坑与中间土同时施工时,导坑应超前30—50米

    答案:A,C,D
    解析: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双侧壁导坑开挖后,应及时施工初期支护并尽早形成封闭环;侧壁导坑形状应近于椭圆形断面,导坑跨度宜为整个隧道跨度的三分之一;左右导坑施工时,前后导坑拉开距离不宜小于15米;导坑与中间土同时施工时,导坑应超前30—50米

  • 第15题:

    单侧壁导坑法,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  )倍洞宽。

    A.0.8

    B.0.7

    C.0.6

    D.0.5

    答案:D
    解析:
    P104-108

    一般情况下侧壁导坑宽度不宜超过0.5倍洞宽,高度以到起拱线为宜,这样导坑可分二次开挖和支护,不需要架设工作平台,人工架立钢支撑也较方便。

  • 第16题:

    单侧壁导坑法,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倍洞宽。

    • A、0.8
    • B、0.7
    • C、0.6
    • D、0.5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双侧壁导坑法,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断面最大跨度的()。

    • A、1/3
    • B、2/5
    • C、1/2
    • D、2/3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从以下关于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规定中,错误的是()。

    • A、及时施工初期支护并尽早封闭成环
    • B、侧壁导坑形状应近似于矩形断面
    • C、导坑跨度宜为随道跨度的1/2
    • D、左右导坑前后距离不宜小于30m
    • E、导坑与中间土体同时施工时,导坑应超前30~50m

    正确答案:C,D

  • 第19题:

    矿山法的常用方法有()

    • A、分布开挖法、双侧壁导坑法、联拱隧道中洞法
    • B、特大断面施工、CD工法(跨度大)、CRD工法、双侧壁导坑法
    • C、台阶法、CD工法(跨度大)、CRD工法、双侧壁导坑法、联拱隧道中洞法
    • D、全断面开挖法、CRD工法、双侧壁导坑法、联拱隧道中洞法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双侧壁导坑法,说法错误的有(  )。
    A

    双侧壁导坑法又称眼镜工法

    B

    双侧壁导坑法一般将断面分成四块

    C

    双侧壁导坑法所引起的地表沉陷仅为台阶法的1/2

    D

    双侧壁导坑法速度快,成本高

    E

    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断面分块较多,扰动大,施工中间变形发展较快


    正确答案: A,D
    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单侧壁导坑法,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   )倍洞宽。
    A

    1/3

    B

    2/5

    C

    1/2

    D

    2/3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从以下关于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规定中,错误的是()。
    A

    及时施工初期支护并尽早封闭成环

    B

    侧壁导坑形状应近似于矩形断面

    C

    导坑跨度宜为随道跨度的1/2

    D

    左右导坑前后距离不宜小于30m

    E

    导坑与中间土体同时施工时,导坑应超前30~50m


    正确答案: E,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双侧壁导坑法,侧壁导坑宽度一般不宜超过断面最大跨度的(    )
    A

    1/3

    B

    2/5

    C

    1/2

    D

    2/3


    正确答案: 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