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处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对于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题目
关于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处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对于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C
解析:
解析:《刑法》第22条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3条规定: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B、D表述错误,A、C为正确选项。
更多“关于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处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B.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D.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正确答案:D
    解析:在犯罪预备阶段既可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也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D表述错误,故为正确选项。

  • 第2题:

    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B.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D.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可以减轻、免除处罚

    答案:D
    解析:
    根据《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第3题:

    下列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是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答案:B,C,D
    解析:
    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在希望、追求完成某种特定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的支配下,客观上就会有一个进行犯罪预备行为、实施犯罪实行行为和完成犯罪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顺利完成即达到既遂状态,如若在完成之前停止就形成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并且根据其停止的阶段和原因不同可以分为预备、未遂、中止。A选项错误。间接故意犯罪由于对危害结果的出现所持的是“放任”的心理态度,所以间接故意实施的危害行为只有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出现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后果时就构成犯罪,未出现则不构成犯罪。因此不会有犯罪未完成形态的问题。B选项正确。注意: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考试分析明确的观点,与司法考试的观点或有一定冲突,但请以考试分析的观点为准。我国刑法对过失犯罪的惩罚仅限于发生危害结果且刑法明文规定过失行为构成犯罪的情况。因此过失犯罪必须有法定的危害结果才能成立犯罪,不处罚其未完成形态,因此不必讨论过失犯罪的未完成形态。CD选项正确。

  • 第4题:

    下列关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说法错误的是

    A.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B.过失犯罪不存在中止
    C.对既遂犯应当加重处罚
    D.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中止

    答案:C
    解析:
    对既遂犯,按照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进行处罚,因为分则各条就是以犯罪既遂为基准设置法定刑的。

  • 第5题:

    下列表述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中不存在
    • B、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C、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D、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A,C,D

  • 第6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故意犯罪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 B、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 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 D、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多选题
    下列表述中,表述正确的是:()
    A

    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中不存在

    B

    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

    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理解和我国《刑法》对相关未完成形态的处罚规定。A项中犯罪未完成形态只存在直接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中都不存在。B项中根据《刑法》第22条的规定,是"可以"而非"应当",故错误。

  • 第8题:

    多选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表述正确的是()。
    A

    故意犯罪形态可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

    B

    过失犯罪没有犯罪预备形态

    C

    过失犯罪没有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

    D

    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有犯罪预备形态

    E

    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有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不是故意犯罪形态。

  • 第9题:

    单选题
    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  )。
    A

    某些直接故意犯罪中

    B

    所有直接故意犯罪中

    C

    某些直接故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故意犯罪中

    D

    所有直接故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故意犯罪中


    正确答案: A
    解析:
    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之中,并不是所有的直接故意中都有未完成状态。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间接故意需要危害结果的发生才能认定间接故意,而危害结果一旦发生就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状态,所以间接故意中也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状态。因此A项正确。

  • 第10题:

    下列关于犯罪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故意犯罪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B.过失犯罪也可能存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
    C.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不是故意犯罪形态
    D.同一犯罪行为,只有一种犯罪形态

    答案:B
    解析: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出现结局所呈现的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其中,犯罪既遂称为犯罪完成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称为犯罪未完成形态,故A项正确。过失犯罪没有犯罪目的,不可能为犯罪实施预备行为,并且过失犯罪必须要有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故B项错误。按照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因主客观原因停止下来而区分出了预备、未遂、中止、既遂的犯罪形态。因此,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犯罪过程中,犯意形成之后又打消犯意、犯罪既遂之后的悔罪表现等,都不是故意犯罪形态;同一犯罪行为也只能有一种犯罪形态,如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不可能出现在同一犯罪行为中。故C、D项正确。

  • 第11题:

    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论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犯罪未完成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B.通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没有既遂与未遂的问题
    C.犯罪预备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D.迷信犯成立犯罪未遂

    答案:A,B,C
    解析:
    迷信犯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因此迷信犯不成立犯罪。ABC项论述正确。

  • 第12题:

    关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都是以既遂为模式的,既遂犯罪称为犯罪完成形态
    B.犯罪未完成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不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C.犯罪未完成形态是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止下来所呈现的状态,这种停止不是暂时性的停顿,而是结局性的停止
    D.犯罪未完成形态可以出现在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中


    答案:D
    解析:
    考点: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讲解:关于A项。从形式上看,犯罪行为是一个过程,但并非任何犯罪行为都能顺 利得以实施,并非任何犯罪人都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从实质上看,犯罪行为未必都能对刑法 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因而会出现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相对于既遂犯而言,犯罪预备、犯 罪未遂、犯罪中止被称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因此,A项正确,不当选。
    关于B项。犯罪未完成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 不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例如,甲与乙有仇,进而产生了杀害乙的犯罪故意,但经过反复考 虑后打消了杀害乙的念头。由于仅有犯意并不构成犯罪,故犯意的产生不处于犯罪过程中, 因此,甲打消犯意的情形,并不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因此,B项正确,不当选。
    关于C项。犯罪未完成形态是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止下来所呈现的状态,这种停止不是暂时性的停顿,而是结局性的停止,即该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 发展。因此,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静止的犯罪行为形态,而不是运动的犯罪行为形态。就同一犯罪行为而言,出现了一种未完成形态后,就不可能再出现另一种犯罪形态。因此,C 项正确,不当选。
    关于D项。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没有出现危害结果时, 一可能成立过失犯罪。所以,过失犯罪没有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换言之,对于过失犯罪而言,要么既遂,要么无罪。而对于间接故意犯罪而言,一般也不可能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在没有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也难以认定行为人有间接故意。所以,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据此,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因此,D项错误,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 第13题:

    关于犯罪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既遂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B.犯意的形成属于犯罪过程
    C.犯罪形态可以存在于间接故意犯罪中
    D.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核犯罪形态。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所以选项A说法错误。尽管犯意的形成是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但由于犯意仅属思想范畴,未付诸实施,尚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因而犯意的形成不属于犯罪过程。所以选项B说法错误。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没有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

  • 第14题:

    根据刑法通说,下列选项中具有未完成形态的是()。

    • A、直接故意犯罪
    • B、间接故意犯罪
    • C、过失犯罪
    • D、结果加重犯罪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单选题
    根据刑法通说,下列选项中具有未完成形态的是()。
    A

    直接故意犯罪

    B

    间接故意犯罪

    C

    过失犯罪

    D

    结果加重犯罪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犯罪形态的陈述,哪些是正确的?(  )
    A

    所有的过失犯罪都没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B

    所有的故意犯罪都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C

    犯罪预备只存在于故意犯罪的预备阶段

    D

    犯罪中止可以存在于故意犯罪的预备阶段


    正确答案: B,C
    解析:
    AB两项,过失犯罪以出现危害结果为必要条件。故意犯罪中,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有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C项,犯罪预备,是指在犯罪的预备阶段,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未得逞的情形。
    D项,在整个犯罪构成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的是犯罪中止

  • 第17题:

    多选题
    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论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

    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中不存在

    B

    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

    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 D,A
    解析:
    A项,犯罪未完成形态只存在直接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中都不存在。
    B项,《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D两项,《刑法》第23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24条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第18题:

    单选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故意犯罪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B

    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C

    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D

    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正确答案: D
    解析: 理由:本题涉及故意犯罪形态的基本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