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著名的佘祥林案的认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佘祥林案是一起典型的冤案B.佘祥林案是不可避免的C.佘祥林案的产生受到了舆论的压力D.佘祥林案是本可避免的

题目

关于著名的佘祥林案的认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佘祥林案是一起典型的冤案

B.佘祥林案是不可避免的

C.佘祥林案的产生受到了舆论的压力

D.佘祥林案是本可避免的


相似考题

3.1994年1月2日,张在玉因患精神病走失失踪,张的家人怀疑张在玉被丈夫佘祥林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嫌杀人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2005年9月2日佘祥林领取70余万元国家赔偿。关于这场冤案的反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长期以来我国公安刑侦部门有“命案必破”的硬性要求,这让政法工作中向来有“重打击、轻保护”的倾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对犯罪的震慑力,但却无法避免造成冤案,法律的秩序与正义这两大价值之间存在着冲突 B.经调查,佘祥林在讯问时曾遭刑讯逼供。尽管法律价值之间并无位阶关系,但这种亵渎司法正义的行为是不为人认可的,即使通过刑讯逼供能够得到一个真实的案件结果也并非可取之举 C.该案尚在调查阶段时,张在玉家人就不停向公安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这种“民愤”也是导致冤案产生的原因之一。司法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处理好“民愤”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秩序而舍弃正义 D.该案的调查过程中存在很多疑问,办案人员之间对证据认识都有分歧,但经过市、县两级政法委组织有关办案单位、办案人员进行协调,并提出了明确处理意见,要求京山县法院“一审拉满(判15年),中院二审维持原判”。这种“先定后审”的做法追求法律施行的效率,却丢了司法公正与公民自由,典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更多“关于著名的佘祥林案的认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佘祥林案是一起典型的冤案B.佘祥林案是不可 ”相关问题
  • 第1题:

    1994年1月2日,张在玉因患精神病走失失踪,张的家人怀疑张在玉被丈夫佘祥林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嫌杀人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2005年9月2日佘祥林领取70余万元国家赔偿。关于这场冤案的反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长期以来我国公安刑侦部门有“命案必破”的硬性要求,这让政法工作中向来有“重打击、轻保护”的倾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对犯罪的震慑力,但却无法避免造成冤案,法律的秩序与正义这两大价值之间存在着冲突
    B、经调查,佘祥林在讯问时曾遭刑讯逼供。尽管法律价值之间并无位阶关系,但这种亵渎司法正义的行为是不为人认可的,即使通过刑讯逼供能够得到一个真实的案件结果也并非可取之举
    C、该案尚在调查阶段时,张在玉家人就不停向公安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这种“民愤”也是导致冤案产生的原因之一。司法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处理好“民愤”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秩序而舍弃正义
    D、该案的调查过程中存在很多疑问,办案人员之间对证据认识都有分歧,但经过市、县两级政法委组织有关办案单位、办案人员进行协调,并提出了明确处理意见,要求京山县法院“一审拉满(判15年),中院二审维持原判”。这种“先定后审”的做法追求法律施行的效率,却丢了司法公正与公民自由,典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答案:B
    解析:
    法律价值之间有位阶存在。因此B项错误。

  • 第2题:

    明“空印案”从会计角度来看属于冤案。


  • 第3题:

    3、“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的提法源自于哪一个冤假错案件的经验教训?

    A.河南赵作海案

    B.河北聂树斌案

    C.湖北佘祥林案

    D.湖南腾兴善案


    河南赵作海案

  • 第4题:

    2、因为“死者复活”而证明自己清白的案件是

    A.河南赵作海案

    B.湖北佘祥林案

    C.海南陈满案

    D.福建念斌案

    E.河北聂树斌案

    F.浙江张氏叔侄案


    河南赵作海案;湖北佘祥林案

  • 第5题:

    论述国家赔偿法制定的意义和完善路径(结合佘祥林和赵树海案件),字数1000字。


    (1)进一步加强、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3)促进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 (4)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5)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