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抢劫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最高可判( )。A.死刑B.二十五年有期徒刑C.二十年有期徒刑D.无期徒刑

题目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抢劫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最高可判( )。

A.死刑

B.二十五年有期徒刑

C.二十年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相似考题
更多“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抢劫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最高可判(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盗窃、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其构成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时,应注意划清哪些界限?


    参考答案:

    是指秘密窃取或者公然夺取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行为。
    构成特征: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本罪的犯罪对象为枪支、弹药、爆炸物和危险物质。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和危险物质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本罪与盗窃罪的界限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物的行为。
    盗窃爆炸物罪与盗窃罪的相同点是:
    (1)犯罪的主体相同,都是一般主体;
    (2)犯罪的主观要件相同,都只能由故意而不能由过失构成;
    (3)犯罪的行为方式相同,都是秘密窃取。
    盗窃爆炸物罪与盗窃罪的区别是:
    (1)犯罪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主要是公共安全,后者侵犯的主要是财产所有权;
    (2)犯罪对象不同,作为前者犯罪对象的爆炸物是国家严格控制管理的危险物品,不是一般商品、财物,而后者的犯罪对象泛指一切公私财物。因此,从广义上说,后者犯罪对象包括前者的犯罪对象,但是立法者强调前者的特殊性质,一旦被他人非法取得,就会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需要加以特殊保护,因而把它从一般盗窃罪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定罪名和法定刑,予以特殊保护。


  • 第2题:

    下列哪些情形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A: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
    B: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矿井下的通风设备的
    C: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大量排放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多人死亡的
    D: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

    答案:B,D
    解析:
    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一的规定,A中的行为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根据《刑法》第114条的规定,B中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根据《刑法》第338条的规定,C中行为构成污染环境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本题选BD。

  • 第3题:

    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有

    A.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

    B.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矿井下的通风设备

    C.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大量排放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多人死亡的

    D.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


    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矿井下的通风设备;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

  • 第4题:

    《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检查管理办法》本办法所称危险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的物品和传染病病原体及枪支、管制器具等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 第5题:

    【单选题】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是()的行为。

    A.扰乱公共秩序

    B.妨害公共安全

    C.妨害社会管理

    D.侵犯人身安全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