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力争高速度》一文指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材料二: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一书记载,1958年“大跃进时提出的实现农业增产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深翻改土,高度密植.”
材料三:《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艰难探索》一文指出:以钢为纲的“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其中重工业畸形发展,从1957~1960年产值增长2.3倍,而农业产值下降22.8%……到1960年,粮棉的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
材料四:2002年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总路线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中共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是什么?材料一提出的建设方针与其相比有何不同?材料三所述“大跃进”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道理?
(3)按照材料二提出的主要技术措施能否实现农业增产?试从自然条件对衣业生产的影响加以说明.
(4)以下两个问题,任选其一回答.
①应如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②怎样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1)总路线产生的历史原因是:
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
②中国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结合本国经济建设,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国际环境相对缓和.
④“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滋长.
(2)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材料一提出的建设方针与其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盲目求快、速度压倒一切.
材料三“大跃进”的结果说明忽略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只会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
(3)不能.与农作物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光热条件,高度密植影响农作物对光热的吸收,也影响通风透气.不合理地深翻土壤,使土壤结构破坏,影响土壤肥力(使土壤质量下降).
(4)①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②增加我国农民收入,最基本的措施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要按照市场要求,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要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1题:
要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与以上判断逻辑完全相同的是( )。
A.只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才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B.要高速度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C.只要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就必定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D.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和高速度发展科学技术是完全一致的
第2题:
第3题:
试运行是指在不改变示教模式的前提下执行模拟再现动作的功能,当机器人动作速度超过示教最高速度时,以()。
A.程序给定的速度运行
B.示教最高速度来限制运行
C.示教最低速度来运行
D.示教最高速度来运行
第4题:
要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与以上判断逻辑完全相同的是( )。
A.只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才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B.要高速度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C.只要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就必定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D.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和高速度发展科学技术是完全一致的
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