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吴县有一商人蔡某,蔡某的朋友去世了,他差人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对方甚感惊讶和不解。蔡某解释说:“是你父亲生前寄存碓我这里的。”朋友的儿子问蔡某:“我父亲留下字据T P-57他直到临终也没对我说过这事,钱,我不能要。”蔡某说:“没留字据,但字据在我心中,而不在纸上。” “字据在我心中,而不在纸上”这句话的含义是( )。A.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纸上说的不算数B.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纸上说了什么,你不知道C.我已经把字据牢牢记在心上,能背诵下来D.做人的原则在我心中,不在外面

题目

清代,吴县有一商人蔡某,蔡某的朋友去世了,他差人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对方甚感惊讶和不解。蔡某解释说:“是你父亲生前寄存碓我这里的。”朋友的儿子问蔡某:“我父亲留下字据T P-57他直到临终也没对我说过这事,钱,我不能要。”蔡某说:“没留字据,但字据在我心中,而不在纸上。” “字据在我心中,而不在纸上”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纸上说的不算数

B.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纸上说了什么,你不知道

C.我已经把字据牢牢记在心上,能背诵下来

D.做人的原则在我心中,不在外面


相似考题
更多“清代,吴县有一商人蔡某,蔡某的朋友去世了,他差人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对方甚感惊 ”相关问题
  • 第1题:

    清代吴县有一商人蔡某,蔡某的朋友去世了,他差人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给他一 两金子。对方甚感惊讶和不解。蔡某解释说:“钱是你父亲生前寄存在我这里的。”朋友的儿子问蔡某:“我父亲留下字据了吗?他直到临终前也没对我说过这事,钱我不能要。”蔡某说:“没留字据,但字据在我心中,而不在纸上。”通过上述的事例,可以推断( )。

    A.在社会生活中,有比金子更可贵的东西

    B.利会中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钱

    C.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少数人讲信用

    D.钱对人们的生活并不重要


    正确答案:A

  • 第2题:

    清代,吴县有一商人蔡某,蔡某的朋友去世了。他差人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对方甚感惊讶和不解。蔡某解释说:“钱是你父亲生前寄存在我这里 的。”朋友的儿子问蔡某:“我父亲留下字据了吗?他直到临终也没对我说过这事。钱,我不能要。”蔡某说:“没留字据,但字据在我心中,而不在纸上。” 通过上述事例,可以推断( )。

    A.在社会生活中,有比金子更可贵的东西

    B.不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钱

    C.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少数人讲信用

    D.钱对人们的生活并不重要


    正确答案:A

  • 第3题:

    2004年7月,某市发生特大洪灾,陈某乘机倒卖粮食,被该市某公安局抓到。在询问陈某之初,他不承认自己有倒卖粮食的行为,公安人员蔡某和秦某非常生气,认为陈某态度恶劣,于是对其拳打脚踢,并不时用警棍电击陈某。当时蔡某的朋友王某(某商场职员)也在场,王某看着蔡某和秦某用警棍很是过瘾,也想试一下如何使用,于是要求蔡某和秦某让他来代他们行使职权,"审问"陈某。蔡某和秦某将其警棍交给王某,王某在"代行职权"过程中,长时间电击陈某,造成陈某多次昏厥。后蔡某对陈某泼冷水,让其清醒。陈某清醒以后,交代了自己的违法行为。于是蔡某和秦某二人对陈某做出处罚决定:捆绑示众5天,以示惩戒。具体做法是把陈某捆绑起来,每天早上7点送到该市广场,胸前挂一"粮贩子"的牌子,陈某不得越出公安人员为其划的一平方米活动区域,每两个小时可上一次厕所,每次5分钟。晚上一直站到8点钟,才回到公安分局拘留室休息。陈某被示众5天后释放。后查明,陈某全身多处软组织受伤,部分系王某电击所致,部分系蔡某和秦某殴打所致。

    问题:

    1.如果陈某请求赔偿,赔偿义务机关是谁?

    2.陈某对蔡某和秦某殴打和电击造成的伤害可否请求国家赔偿?为什么?

    3.对王某电击造成的伤害,应请求民事赔偿还是国家赔偿?为什么?

    4.可否进行追偿?怎样追偿?


    参考答案:1.本案应以蔡某和秦某所在机关即该公安分局为赔偿义务机关。
    2.陈某对蔡某和秦某殴打和电击造成的伤害可以请求国家赔偿。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蔡某和秦某对陈某拳打脚踢并使用警棍和交由他人使用警棍电击陈某,属于暴力殴打和违法使用警械的违法行为,陈某对由此而造成的身体伤害,有权请求国家赔偿。
    3.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受害人取得国家赔偿,只能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使职权造成损害的行为,对非行政机关的行为和行政机关的非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不能请求国家赔偿,只能请求民事赔偿。
    本案中王某不是公安人员,只是一名商场售货员,不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他殴打和电击陈某的行为似乎不应视作行政行为。但是,由于王某电击陈某,是在蔡某和秦某询问陈某过程中,在蔡某和秦某同意并给予警棍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王某的行为视为是蔡某和秦某在行使职权,故对王某殴打和电击陈某的行为,陈某应请求国家赔偿而不是民事赔偿。
    4.可以进行追偿。蔡某和秦某二人所在机关对陈某赔偿后,应向蔡某、秦某以及王某三人追偿,并依法对蔡某和秦某给予行政处分。

  • 第4题:

    从业人员对爱岗敬业的准确理解是( )。

    A.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

    B.只要干上一种工作,就埋头苦干一辈子

    C.虽然不喜欢某岗位,但也必须长期干下去

    D.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请结合下列案例和所学职业道德知识,回答第6-8题。 清代,无县有一商人蔡某。蔡某的朋友去世了。他差人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对方甚感惊讶和不解。蔡某解释说:“钱是你父亲生前寄存在我这里的。”朋友的儿子问蔡某:“你给我父亲留下字据了吗?他直到临终也没对我说过这事。钱,我不能要。”蔡某说:“没留字据,但字据在我心中,而不在纸上。”


    正确答案:D

  • 第5题:

    .黄某经营一店铺,由于经营不善,欠他人债务6000元。黄某在临死之前立自书嘱,将自己的全部财产4000 元均等地分给了独子和一个老朋友,二人均表示接受,关于黄某6000元债务的清偿,表述正确的是(  )。
    A.黄某的儿子和老朋友各偿还2000元
    B.黄某的儿子和老朋友各偿还3000元
    C.黄某的儿子偿还 6000元,而黄某的朋友不负清偿义务
    D.黄某的朋友偿还6000元,而黄某的儿子不负清偿义务


    答案:A
    解析:
    【精解】遗产债务的清偿原则采取限定继承原则,即遗产债务的清偿以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所继承遗产或者接受遗赠的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对于超出遗产实际价值的债务,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不负清偿义务。在既有遗嘱又有遗赠的情况下,遗产债务的清偿原则是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所接受遗产的实际价值按比例清偿,故选A项。

  • 第6题:

    张某得知与其有纠纷的刘某曾持铁棍威胁其父亲后,从厨房取了一把菜刀藏于身上,前往刘某家滋事。因刘某不在家,张某便返回。刘某回家后听说张某来家闹事,便追赶上张某并持铁棍殴打张某,张某即持菜刀与刘某对打,双方互致轻伤。 张某听说刘某女婿蔡某扬言要找人殴打他,便准备了钢筋条藏在身上防身。某日,蔡某纠集周某在商店门口围住张某,要将其拉到路边胡同。张某不从,蔡某遂将张某踢倒,并同周某一起将张某按在地上殴打。张某即掏出钢筋扎向蔡某手掌,致蔡某轻伤。周某见蔡某受伤,便停止殴打张某。张某爬起后,辱骂周某,并对周某说“有种再来打我啊!”蔡某也叫“打他!”周某便捡起路边石头砸向张某致轻伤,张某用钢筋将周某扎致轻伤。 请根据刑法和有关规定,结合上述案例,论述对张某、刘某、蔡某、周某的上述行为如何定性,如何区分互殴与正当防卫,重点应当认定哪些案件事实、收集哪些证据。


    正确答案: 1.根据《刑法》第234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重伤或者死亡的行为。
    (1)张某得知刘某威胁其父亲后,即准备菜刀并寻找刘某蓄意报复,具有伤害刘某的故意;在与刘某互殴过程中实施了伤害行为,并致刘某轻伤,根据《刑法》的规定,应当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张某在周某停止殴打后,以语言刺激、挑逗周某先动手,后将周某扎成轻伤,属于挑拨防卫,根据《刑法》的规定,应当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2)刘某得知张某来家闹事,追上张某并持铁棍殴打张某,具有伤害张某的故意,造成张某轻伤,根据《刑法》的规定,应当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3)蔡某纠集周某殴打张某,并指使周某打张某,周某致张某轻伤,两人共同实施了故意伤害行为,根据《刑法》的规定,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
    2.根据《刑法》第20条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张某事先得知蔡某将对自己实行侵害,为了防御而事先准备工具,在遭受蔡某不法侵害时,为制止不法侵害,掏出钢筋条扎向蔡某手掌,致蔡某轻伤,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根据《刑法》的规定,属于正当防卫。
    3.互殴与正当防卫存在着对立关系,互殴可以否定正当防卫,正当防卫需要排除互殴。互殴与正当防卫的相同点在于:
    (1)在客观上,都实施了互相侵害的行为;
    (2)在行为方式上,都可以事先准备工具。
    互殴与正当防卫的区别在于:
    (1)在动机、目的方面,互殴是以伤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事先具有斗殴的意图,甚至具有积极的加害意思;正当防卫事先没有斗殴的意图,是在遭受不法侵害时即时产生的反击意图。
    (2)在主体方面,互殴可以是先动手或者后动手的一方,正当防卫只能是后动手的一方(但以语言、行为刺激或者挑逗对方先动手的除外)。
    4.办理此类案件,重点应当认定当事人的动机、目的和行为先后顺序,并收集相应证据予以证明。
    (1)当事人的动机、目的,即其主观方面是斗殴、伤害对方还是进行防卫。相应的证据包括能够直接认定其主观方面的证据,如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书证等,也包括能够间接推断其主观方面的其他证据。
    (2)客观方面,即案件当事人的行为先后顺序,其本人先动手还是后动手。相应的证据包括能够认定案件起因、过程和结果的证据,如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鉴定意见等。

  • 第7题:

    王某,男,32岁,出租车司机。 王某于1997年10月20日晚上0时,载一外企文秘小姐蔡某回家。途中,王某见蔡年轻漂亮,遂生歹念,将车开到僻静处停下,在车内用暴力奸污了蔡某。蔡在奋力反抗中,将王的脸抓破。王某认为这是给他犯罪留下罪证,惟恐罪行暴露,即决定杀人灭口。于是王某揪住蔡某头发,将蔡的头部猛撞车壁数下后,蔡某昏死过去,王某以为蔡某已经死亡,遂将蔡某弃于一荒野后,驾车逃逸。蔡某后被人发现,送往医院抢救后脱离危险。 【问题】对王某的行为如何定罪?应怎样处罚?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王某构成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未遂。
    理由:王某出于奸淫的目的,在违背女青年蔡某意志的情况下,使用暴力实施了强奸行为,构成强奸罪。完成强奸以后,为了灭口,实施了非法剥夺蔡某生命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将蔡某杀死,属于犯罪未遂,系实行终了的未遂。

  • 第8题:

    蔡某系检察院清洁工,一次在打扫卫生时偷出了一封印有"绝密级"的举报信。蔡某打开举报信阅读,发现该信内容是一受贿分子甲受贿的主要线索。蔡某与甲联系,称如果甲给他50万元现金,他就销毁该信。甲给了蔡某50万元。蔡某获得钱以后怕把事情闹大,就把信放回了原处。蔡某的行为构成()

    • A、敲诈勒索罪
    • B、诈骗罪
    • C、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 D、盗窃罪

    正确答案:A,C

  • 第9题:

    问答题
    吴某(男)和关某(女)是夫妻。吴某于1982年因酒后肇事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关某一人抚养不满一岁的儿子,生活十分困难。1983年,关某和吴某离婚。关某为了能顺利改嫁,将儿子送给了蔡某夫妇收养。蔡某年41岁,与妻结婚多年未育。双方达成了收养协议。当双方到民政部门办收养手续时,被告知还必须征得孩子生父的同意。在狱中的吴某虽毫无心理准备,但苦于自己不能抚养孩子,又不能拖累妻子,也就在收养协议上签了字。 1987年,吴某出狱,日子过得很富裕。为了领回儿子蔡华,吴某起诉到法院,以当初迫于无奈才同意送养,现在自己有能力抚养为由解除收养关系。法院判决驳回了其诉讼请求。 2000年,蔡妻去世。2001年,蔡某有意再婚。待业在家的蔡华表示反对。但蔡某还是再婚了。蔡华在感情上对蔡某产生了敌对情绪,两人在新家矛盾升级,甚至出现了在过节日蔡华将自制的养母灵位摆在正堂哭嚎不断的情况。于是,蔡某于2001年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收养关系。蔡华认为养父再婚是为了抛弃他,他现在又没工作,不同意解除。问:法院判决驳回吴某的诉讼请求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 正确。收养关系一旦形成,不能随便解除,吴某在狱中的签字是他的真实意思表示。只有当收养人和送养人达成解除协议或具备解除的法定条件时才能解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吴某(男)和关某(女)是夫妻。吴某于1982年因酒后肇事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关某一人抚养不满一岁的儿子,生活十分困难。1983年,关某和吴某离婚。关某为了能顺利改嫁,将儿子送给了蔡某夫妇收养。蔡某年41岁,与妻结婚多年未育。双方达成了收养协议。当双方到民政部门办收养手续时,被告知还必须征得孩子生父的同意。在狱中的吴某虽毫无心理准备,但苦于自己不能抚养孩子,又不能拖累妻子,也就在收养协议上签了字。 1987年,吴某出狱,日子过得很富裕。为了领回儿子蔡华,吴某起诉到法院,以当初迫于无奈才同意送养,现在自己有能力抚养为由解除收养关系。法院判决驳回了其诉讼请求。 2000年,蔡妻去世。2001年,蔡某有意再婚。待业在家的蔡华表示反对。但蔡某还是再婚了。蔡华在感情上对蔡某产生了敌对情绪,两人在新家矛盾升级,甚至出现了在过节日蔡华将自制的养母灵位摆在正堂哭嚎不断的情况。于是,蔡某于2001年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收养关系。蔡华认为养父再婚是为了抛弃他,他现在又没工作,不同意解除。问:收养人的最低年龄要求是多少?本案的收养关系是否有效?

    正确答案: 30岁。收养关系有效。收养人;被收养人都符合收养的实质要件,收养人和送养人达成了协议,且办理了登记手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丁某行路途径蔡某家门口,蔡某养有一只狼狗,蔡某的邻居华某唆使狼狗扑咬丁某,致丁受伤,丁某的医疗费()。
    A

    由蔡某负担

    B

    由华某负担

    C

    由丁某自负

    D

    由蔡某、华某分担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蔡某系检察院清洁工,一次在打扫卫生时偷出了一封印有"绝密级"的举报信。蔡某打开举报信阅读,发现该信内容是一受贿分子甲受贿的主要线索。蔡某与甲联系,称如果甲给他50万元现金,他就销毁该信。甲给了蔡某50万元。蔡某获得钱以后怕把事情闹大,就把信放回了原处。蔡某的行为构成()
    A

    敲诈勒索罪

    B

    诈骗罪

    C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D

    盗窃罪


    正确答案: C,B
    解析: 蔡某盗窃绝密级信件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蔡某获得国家秘密以后,对甲进行敲诈,构成敲诈勒索罪蔡某的两个行为均触犯了《刑法》相关规定,应数罪并罚

  • 第13题:

    蔡某在偷一辆电动车的过程中,被车主郭某发现,郭某要抓蔡某扭送公安机关,蔡某还手,两人发生扭打,两人都被对方打成轻伤,民警赶到后将两人带到公安机关询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蔡某构成了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

    B.郭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C.蔡某构成了抢劫罪

    D.郭某也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正确答案:BC
    蔡某在实施盗窃行为时被车主郭某发现,蔡某为抗拒抓捕使用暴力,构成刑法第269条规定的转化型抢劫罪,而车主郭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 第14题:

    看了上述案例,你认可下列说法中的( )。

    A.蔡某的友人害怕儿子拿了钱后胡作非为,故没告诉他

    B.蔡某的友人忘记了曾在蔡某那里寄存金子的事情

    C.蔡某的友人在蔡某那里存钱没要字据,说明蔡某值得信任

    D.蔡某的友人在蔡某那里没留字据,不合常规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在清代,吴县有一商人蔡某,蔡某的朋友去世了。他差人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对方甚感惊讶和不解。蔡某解释说:“钱是你父亲生前寄存在我这里的。”朋友的儿子问蔡某:“我父亲留下字据了吗?他直到临终也没对我说过这件事。钱,我不能要。”蔡某说“没留字据,但字据在我心中,而不在纸上。”看了上述案例,你认可下列说法中的( )

    A.蔡某的友人好怕儿子拿了钱后胡作非为,故没有告诉他

    B.蔡某的友人忘记了曾在蔡某那里寄存金子的事情

    C.蔡某的友人在蔡某那里存钱没留字据,说明蔡某值得信任

    D.蔡某的友人在蔡某那里存钱没留字据,不合常规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1999年5月的某一天,中学生蔡某趁着李老师写板书的间隙,偷偷躲在桌子下抽烟,李老师让蔡某交出来,蔡某坚持自己没抽烟。李老师非常气愤,狠狠地拧蔡某的耳朵,由于用力过猛,把蔡某的耳朵撕烂了一块,当场流血不止。李老师当时吓坏了,赶紧把蔡某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并赔偿该同学的经济损失。
    (1)李老师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2)本案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案:
    解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李老师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学校应当给李老师处分。

    (2)启示是教师需要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

  • 第17题:

    幼儿园教师蔡某和李某领着26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出去踏青,行进途中,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路旁的一个粪池里,粪便的深度淹没了小朋友的胸部,蔡某和李某都嫌太脏不愿下去施救,但李某用自己的手机拨打了 110求救电话。大学生魏某从此经过,本想下去施救,但看到蔡某和李某都嫌脏不愿下去救援,也就站在旁边观看。20多分钟后,民警赶到,捞上掉入粪池的小朋友,但小朋友已经窒息死亡。下列选项中法律判断正确的是( )
    A.只有蔡某构成不作为犯罪
    B.蔡某和李某都构成不作为犯罪
    C.蔡某、李某和魏某都构成了不作为犯罪
    D.蔡某、李某和魏某都不构成犯罪


    答案:B
    解析:

  • 第18题:

    蔡某下班回家时在其居住的小区丢失了一部手机,价值约5000元。通过调取小区监控录像,发现该时段仅有李某经过,并有弯腰捡拾动作,遂到派出所报案,要求李某归还手机,但李某否认捡到手机。蔡某为要回手机,叫上几个朋友对李某进行殴打(轻微伤),李某出于无奈给了蔡某5000元,后李某报案。关于蔡某行为的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蔡某在无充分证据证明李某捡到其手机时,采取暴力方式威逼李某给其5000元,构成抢劫罪
    • B、蔡某在无充分证据证明李某捡到其手机时,无端殴打李某并造成李某受伤,构成寻衅滋事罪
    • C、蔡某主观上并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故意,其殴打李某目的在于追回自己的手机,不构成抢劫罪
    • D、蔡某认为李某捡到手机拒不归还,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通过自力救济对李某进行殴打致李某受轻微伤,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正确答案:C,D

  • 第19题:

    蔡某刑满释放后决定改邪归正,某日,以前的同伙张某找到蔡某,要蔡某与他去盗窃某商店,蔡某不愿意,但张某威胁蔡某说要告诉蔡某女友有关蔡某以前的劣迹,蔡某怕失去女友,就同意与张某盗窃商店.共同犯罪中蔡某属于()。

    • A、主犯
    • B、从犯
    • C、胁从犯
    • D、帮助犯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出租车司机王某于晚间,载一小姐蔡某回家。途中,王某起了歹念,便把车停在一偏僻处,在车内用暴力强奸蔡某,蔡奋力反抗,脸朝下趴在车坐下,王某兽欲大发,竟奸入蔡某肛门并射精。在反抗中,蔡将王的脸抓破。王某认为这是给他犯罪留下罪证,唯恐罪行暴露,即决定杀人灭口。王某揪住蔡某头发,将蔡的头部猛撞车壁数下后,蔡某昏死过去。王某以为蔡某已经死亡,遂将蔡某弃于野外逃逸。蔡某后被人发现,送往医院抢救后脱离危险。关于王某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 A、构成强奸罪(既遂),对蔡某的死亡,王某主观上属于行为性质认识错误,按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应数罪并罚
    • B、构成强奸罪(未遂),对蔡某的死亡,王某主观上属于行为性质认识错误,按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应数罪并罚
    • C、构成强奸罪(既遂),对蔡某的死亡,王某主观上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按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应数罪并罚
    • D、构成强奸罪(未遂),对蔡某的死亡,王某主观上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按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应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问答题
    吴某(男)和关某(女)是夫妻。吴某于1982年因酒后肇事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关某一人抚养不满一岁的儿子,生活十分困难。1983年,关某和吴某离婚。关某为了能顺利改嫁,将儿子送给了蔡某夫妇收养。蔡某年41岁,与妻结婚多年未育。双方达成了收养协议。当双方到民政部门办收养手续时,被告知还必须征得孩子生父的同意。在狱中的吴某虽毫无心理准备,但苦于自己不能抚养孩子,又不能拖累妻子,也就在收养协议上签了字。 1987年,吴某出狱,日子过得很富裕。为了领回儿子蔡华,吴某起诉到法院,以当初迫于无奈才同意送养,现在自己有能力抚养为由解除收养关系。法院判决驳回了其诉讼请求。 2000年,蔡妻去世。2001年,蔡某有意再婚。待业在家的蔡华表示反对。但蔡某还是再婚了。蔡华在感情上对蔡某产生了敌对情绪,两人在新家矛盾升级,甚至出现了在过节日蔡华将自制的养母灵位摆在正堂哭嚎不断的情况。于是,蔡某于2001年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收养关系。蔡华认为养父再婚是为了抛弃他,他现在又没工作,不同意解除。问:蔡某的请求能否得到支持?如果法院判决解除收养关系,蔡华和吴某的父子关系如何恢复?

    正确答案: 蔡某的要求能得到支持。因为根据收养法的规定,当养父母和成年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居住时,一方有权要求解除收养关系。成年养子女和养父母解除收养关系后,与生父母的关系不能自动恢复,协商后才能恢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蔡某刑满释放后决定改邪归正,某日,以前的同伙张某找到蔡某,要蔡某与他去盗窃某商店,蔡某不愿意,但张某威胁蔡某说要告诉蔡某女友有关蔡某以前的劣迹,蔡某怕失去女友,就同意与张某盗窃商店。共同犯罪中的蔡某属于()
    A

    主犯

    B

    从犯

    C

    胁从犯

    D

    帮助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不定项题
    丁机构在与蔡某签订经纪服务合同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A

    明确蔡某的购房需求

    B

    说明蔡某应交纳的相关税费政策

    C

    协助蔡某办理抵押贷款手续

    D

    告知蔡某房屋市场参考价格


    正确答案: 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