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的书法分为三期:早期,从青年时代到50岁前,行草、隶书均成熟,写经体在47岁时已出现,他以()作行草,是清代第一人;中期,从50以后到70岁,他的()、写经体楷书和隶楷成熟,此期是金农书法变革的高潮期;晚期,70岁以后,他自谓始创“()”,此期为金农衰年变法期。
第1题:
第2题:
金农的书法思想集中体现了前碑派的变法思想,可概括为三点:首先,表现为()的特征。金农在董、赵书风盛行的康乾年间,是最早公开离经叛道的书家。其次,表现为()指向的特征。再次,表现为创造()的特征。他的变革着重深入到笔法的变革上,他开掘古代书法中的()笔法,吸取飞白用笔中的(),并创造性地以()作书。金农书法变法的三个特征是相互并联、层层递进的。汉代以后还没有一位书家以隶书为基础,生发出如此广阔的创作空间,因此金农成为书法史上由帖学向碑学转换的关键人物。
第3题:
以下属于近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丁文隽的代表作是()。
第4题:
按照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第5题:
抄经、写经在佛教盛行的魏晋时期十分风靡,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审美定式和规范,后世称为()或()。吐鲁番遗书中西晋元康六年的《()》残卷为典型的抄经体,有不少已脱离隶书审美趣味而以楷书面貌出现。
第6题:
楷书出现于东汉,到魏晋时就完全成熟并代替了隶书。
第7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光辉时代,出现不少著名书法家。东晋()的楷书和行草书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影响而趋于成熟完美。传世著名作品《》点画遒美,行笔流畅,书风清秀,卷中重复字在写法上都有变化,作品《》曾为北宋宫廷收藏,清代藏于内府,乾隆皇帝称誉备至,与王献之《》及王珣《》合称“三希”,宫中书斋因置此三帖故命名为“三希堂”;北碑也叫()产生于民间书法,为楷书分支,代表作有《》、《》、《》、《》、《》、《》、《》等。
第8题:
刀书
漆书
侧书
齐书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第11题:
行书
楷书
草书
隶书
第12题:
第13题: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汉代。东汉中叶出现的()隶书显示出人们当时求美尚雅的趣味,书法作为一门精致的艺术于此而生。
第14题:
金农以齐头笔侧锋写隶书,号()。
第15题:
纵有行横无列一般是哪种书体的布局风格().
第16题: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历史的发展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继出现,其中()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第17题:
()的书法以隶书驰誉书坛,康有为称他为“集分书之成”,与邓石如同为清代碑派书法创作的代表人物。
第18题:
()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此时()定型,草书、行书、楷书也应运而生,终于形成()盛行、诸体皆备的辉煌局面。隶书在()时已经产生,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时已经成为官定标准字体。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这种“()”后通行的隶书,即为“()”。它上承(),又显出汉隶本身点划均匀、舒展自由的特点。西汉墨迹有(),()等。具有代表性的东汉墨迹有《张迁碑》、《雁门太守鲜于璜墓碑》、《礼器碑》、《华山碑》、《苍颉庙碑题记》等。两汉书法家有()等。
第19题:
()“流沙河”三字是用什么书法体写的?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