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与平缺制度
在起草文书的过程中,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违反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避讳之事,唐代则渐次发展到极致。“公文起草时必须遵守避讳制度。”唐政府通过律令,在这些方面作了大量细致的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无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既为名字误犯者,徙三年。”
第1题:
古人遇到须避讳的字时,采取的处理方法有( )
A.改字法
B.加字法
C.空字法
D.缺笑法
第2题:
避讳,分为国讳和家讳两种,有()、空字法、缺笔法三种形式。
第3题:
“正月”的“正”字由去声改读阴平,是属于()避讳。
第4题:
自秦始皇开始,官府中文书凡遇有皇帝名字的字,一律以其它字、词代替,这种制度称为()。
第5题:
凡是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叫作()
第6题:
避讳制度
第7题:
古人利用汉字进行避讳的方式有:通过字形(如缺笔、拆字、删字等)进行避讳;通过字义(同义或近义)进行避讳;通过()进行避讳。
第8题:
周朝
清朝
汉朝
唐朝
第9题:
西周
东周
秦
汉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避讳的方法有三种:(1)(缺笔);(2)换不同音的近意字;(3)空出此字不写,而以“()”字样代之。
庙讳
略
第14题:
在封建社会,凡遇到跟君王尊长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叫作()
第15题:
平遥古城曾被称为“平陶古城”,后来是为了避讳()皇帝而改名的?
第16题:
文书工作中的避讳制度形成于()
第17题:
文书中对于君父尊亲的名字要采用避讳制度出现于:()。
第18题: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哪些()
第19题:
第20题:
缺笔
改名
改字
空字
避讳
第21题:
用改名、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始于周期,苛于清朝
给古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第22题:
改字法
缺笔法
改读音法
改纪年法
空字法
第23题:
改字
缺字
缺笔
变音
加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