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探索有何联系?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 )不属于作为夏文化研究对象的遗址。

    A.郑州洛达庙与偃师二里头
    B.登封王城岗与夏县东下冯
    C.临汝煤山与洛阳矬李
    D.章丘城子崖与河南新郑裴李岗

    答案:D
    解析:
    城子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遗存;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

  • 第2题:

    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式?什么是族群间模式?二者有何联系?


    正确答案: 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这一假设即“文化适应模式”。
    族群间模式主要研究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群体的学习者在学习社会主流语言时,社会心理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联系:相似之处:
    1都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细化,
    2都分析了有利于及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情况,
    3都从学习者群体和目的与群体的关系来阐述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不同之处:文化适应模式从客观产生的社会距离说明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强调学习者群体与目的与群体的“接触”;族群间模式则从学生感知的社会距离说明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强调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

  • 第3题:

    二里头文化的特点与性质。


    正确答案: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
    特征:二里头文化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一组富有特色的器物群上。这组器物中作炊器的是鼎、折沿深腹罐、侈口圆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有三足盘、深腹盆、平底盆、豆、澄滤器、小口高领罐和大口缸等。酒器则有盉、觚、爵等。侈口圆腹罐口沿部的花边形装饰和深腹盆、甑、侈口罐口沿下附近的一对鸡冠形鋬,是这组陶器中很有特色的风格。在这里见不到河南龙山文化中常见的斝、鬲、带耳罐、杯、碗及双腹盆等器物,也与郑州商代文化中以鬲、斝、甗、卷沿圜底盘、大口尊、簋、小口高领瓮为主的起舞组合有明显的区别。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与豫西地区的同类遗存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如鼎、折沿深腹罐、深腹盆、甑、澄滤器。侈口罐、小口高领罐等的形制与豫西地区所见的一致。但是,晋南地区不见三足盆,鼎少而鬲多,底部有三足的蛋形瓮在豫西地区的同类型遗址内不见。他们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两个地区间文化面貌上的地方性特点,所以分别命名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当时的社会分工精细,不仅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分离,而且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制骨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专业分工。各地发现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等级差别。第三期遗存中发现的宫殿遗址,证明奴隶主与奴隶、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分野十分明显,社会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当时的社会应属于早期奴隶制形态,并出现了最初的城乡分野。

  • 第4题: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正确答案: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底色;同一自然景观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纯粹的自然景观几乎不存在。

  • 第5题:

    简述探索夏文化的方法。


    正确答案: 一是从年代上来说,应与文献记载的夏代纪年大致吻合(前21-前17世纪);
    二是从地域上,只能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区域内进行;
    三是从文化特征上,应区别于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与早商文化,形成自身的特点;
    四是从社会发展阶段上,发现的文化遗存应能说明当时已进入国家阶段。
    夏纪年内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存在三种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区)岳石文化(河南东部和山东、苏北地区)(东夷文化)下七垣文化(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先商文化)

  • 第6题:

    学术界普遍认为()就是夏文化。

    • A、齐家文化
    • B、大汶口文化
    • C、磁山文化
    • D、二里头文化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一期文化,二里头二至四期文化,它们之间哪一个是早期夏文化,哪一个是王湾类型末期文化?

    正确答案: 二里头;龙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下列文化遗址按距今时间早晚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

    B

    裴李岗文化、南召猿人、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

    C

    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裴李岗文化、南召猿人

    D

    南召猿人、二里头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南召猿人”与“北京猿人”所处的时代大体相当,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300年前后,结束于公元前4600年前后,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二里头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

  • 第9题:

    单选题
    截止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
    A

    半坡文化遗址

    B

    二里头文化遗址

    C

    赤山文化遗址

    D

    河姆渡文化遗址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位于二里头遗址2号宫殿基址发现一座墓,依据层位关系,该墓年代约为什么时期?()
    A

    二里头文化一期

    B

    二里头文化二期

    C

    二里头文化三期

    D

    二里头文化四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中国考古学界一般将下列哪个文化认为是夏文化:()
    A

    二里头文化

    B

    大汶口文化

    C

    龙山文化

    D

    仰韶文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河南古文化遗址遍及全省,其中,取得了夏文化探索重大突破的是(  )。
    A

    大河村遗址

    B

    二里头遗址

    C

    裴里岗遗址

    D

    郑韩故城遗址


    正确答案: C
    解析: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是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 第13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是()。

    A.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
    B.郑州商城遗址
    C.殷墟遗址
    D.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答案:C
    解析:

  • 第14题:

    中国考古学界一般将下列哪个文化认为是夏文化:()

    • A、二里头文化
    • B、大汶口文化
    • C、龙山文化
    • D、仰韶文化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该墓位于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基址,依据层位关系,该墓年代约为什么时期?()

    • A、二里头文化二期
    • B、二里头文化四期
    • C、二里头文化一期
    • D、二里头文化三期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夏文化的探索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先界定文化的年代与历史文献资料是不是吻合。
    2、文化节遗址与历史文献资料是否吻合;
    3、该文化是否与当时的文化内涵相吻合;
    4、该文化是否正处在社会发展阶段。

  • 第17题: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探索有何联系?


    正确答案: 1、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
    3、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4、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 第18题:

    截止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

    • A、半坡文化遗址
    • B、二里头文化遗址
    • C、赤山文化遗址
    • D、河姆渡文化遗址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单选题
    学术界普遍认为()就是夏文化。
    A

    齐家文化

    B

    大汶口文化

    C

    磁山文化

    D

    二里头文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青海境内的考古学文化与()密切联系,()与华夏文化同样古老,对中华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
    A

    宗教文化

    B

    羌文化

    C

    藏传佛教

    D

    藏文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现在普遍认为,()遗址就是夏文化。
    A

    河南仰韶文化

    B

    河南二里头文化

    C

    山东龙山文化

    D

    良渚文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文化遗址按距今时间早晚顺序排列的是(  )。
    A

    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

    B

    裴李岗文化、南召猿人、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

    C

    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裴李岗文化、南召猿人

    D

    南召猿人、二里头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南召猿人,距今约60万至50万年前;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至7000年前;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000至3000年前。

  • 第23题:

    单选题
    该墓位于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基址,依据层位关系,该墓年代约为什么时期?()
    A

    二里头文化二期

    B

    二里头文化四期

    C

    二里头文化一期

    D

    二里头文化三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二里头文化的特点与性质。

    正确答案: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
    特征:二里头文化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一组富有特色的器物群上。这组器物中作炊器的是鼎、折沿深腹罐、侈口圆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有三足盘、深腹盆、平底盆、豆、澄滤器、小口高领罐和大口缸等。酒器则有盉、觚、爵等。侈口圆腹罐口沿部的花边形装饰和深腹盆、甑、侈口罐口沿下附近的一对鸡冠形鋬,是这组陶器中很有特色的风格。在这里见不到河南龙山文化中常见的斝、鬲、带耳罐、杯、碗及双腹盆等器物,也与郑州商代文化中以鬲、斝、甗、卷沿圜底盘、大口尊、簋、小口高领瓮为主的起舞组合有明显的区别。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与豫西地区的同类遗存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如鼎、折沿深腹罐、深腹盆、甑、澄滤器。侈口罐、小口高领罐等的形制与豫西地区所见的一致。但是,晋南地区不见三足盆,鼎少而鬲多,底部有三足的蛋形瓮在豫西地区的同类型遗址内不见。他们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两个地区间文化面貌上的地方性特点,所以分别命名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当时的社会分工精细,不仅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分离,而且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制骨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专业分工。各地发现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等级差别。第三期遗存中发现的宫殿遗址,证明奴隶主与奴隶、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分野十分明显,社会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当时的社会应属于早期奴隶制形态,并出现了最初的城乡分野。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