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民国初年农村社会经济嬗变的表现。 ”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有民国初年时期新闻的职业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政党性报看的衰落和新闻报道的加强,中国政论性报刊的中断和名记者的出现,报纸的企业化和商业化的地位不断上升,通信的大力发展。

  • 第2题:

    简述民国初年农村社会经济嬗变的表现。


    正确答案: 民国初年,由于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转型,农村经济也随之发生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庄园地主经济的迅速衰落;
    ②富农经济的微弱发展;
    ③农村商品经济的增长;
    ④农垦公司的发展和农业机器的使用。

  • 第3题:

    简述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 (1)农业生产:商代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蚌器,青铜农具数量不多。常见的耕作方式是合力并耕,集体协作。农作物种类甚多,主要有黍、稷、麦、稻等,且产量甚多。商代的经济作物也很丰富,既种植蔬菜,又栽培果树,蚕丝业的历史更为悠久。
    (2)畜牧与狩猎:当时饲养的家畜,卜辞所见六畜俱全。商王敬奉鬼神用六畜作祭品,一次多达四五百头,甚至上千头。狩猎在商代既是营生的辅助手段,又是商王、贵族们游娱的主要活动。猎获的野兽主要有象、虎、鹿、兕等。狩猎方法有车攻、犬逐、矢射、陷阱、布网、焚山等。
    (3)手工业的发展:青铜铸造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到商后期达到高峰。青铜器种类繁多,有农具、手工工具、兵器、礼器、生活用具、乐器、车马器和装饰器等。商代铜器的精品出土很多,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即为典型代表之一。制陶业也是商代主要的手工业部门。灰陶代替了红、褐、黑陶而成为主要陶系。引人瞩目的是出现了釉陶(原始瓷器),把我国发明瓷器的历史至少提前到3000多年的早商时代。此外,骨器、玉器、丝织业、建筑业、漆器制作业等也有许多突出成就。
    (4)商业与交通:商代的商业活动除了民间交易外,主要是为贵族服务的贵族商业。在早商、晚商遗址中都发现了用贝随葬的现象,除海贝、玉贝外,也有青铜贝。甲骨文、金文都有贝字。商末铜器铭文有“赐贝”、“赏贝”的记载,以朋为单位,最多赐贝30朋。这反映当时贝已起到货币的作用。商代的交通包括水路、陆路两种。水上交通工具是船,陆路交通使用车。

  • 第4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正确答案:(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
    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
    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
    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
    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
    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
    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
    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

  • 第5题:

    简述汉代各书体的演变过程,并举例说明在书体演变过程中的笔法嬗变规律。


    正确答案: 汉代的书体中,小篆仍然是通行文字之一,在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的仪典中书写。西汉初年,急速的隶变大潮,使小篆发生了隶变现象,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属于古隶阶段,真正成熟的隶书是在笔画的波挑成熟和掠笔的形成。在解散隶书结构严谨的同时,形成了章草书,主要的特征是在每字的结束时采和波挑法,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草书的形成,最早产生于篆书的草写当中,随间草篆嬗变为古隶,草书又继续朝古隶的快写方向发展。楷书与行书的出现晚于章草,约在东汉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楷书,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简易手写体,早期的行书应该产生早于早期的楷书与草书之间,楷书快写加上部分的草法形成了行书的特点。

  • 第6题:

    简述民国初年的大学是怎样进行管理的。


    正确答案: 民国初年颁布《大学令》、《大学教育规程》等,对高等学校办学宗旨、领导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做了规定。
    大学设校长一人,各科设学长一人,教师称教授、助教,必要时可聘讲师。
    学校评议会和教授会这两个机构兼有行政和咨询的职能,体现了民国初年教育管理的民主精神,大学和大学院实行学位制。

  • 第7题:

    简述社会经济自由与社会经济安全


    正确答案:社会经济自由,是指在市场竞争中,经济法致力于让每一个市场交易主体普遍享有自由竞争的权利,人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是否进入市场,是否参与市场竞争,以什么方式或途径参与竞争并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参与市场活动的每个人,对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与基本自由体系相等的类似自由体系,拥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同时,经济法在维护经济自由的过程中,更注重对弱势群体的经济自由的保护。而社会经济安全是指通过调整围绕政府与市场间所发生的经济规制关系,维护经济交易活动的安全,最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良好实现。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汉代各书体的演变过程,并举例说明书体演变过程中的笔法嬗变规律。

    正确答案: 汉代的书体中,小篆仍然是通行文字之一,在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的仪典中书写。西汉初年,急速的隶变大潮,使小篆发生了隶变现象,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属于古隶阶段,真正成熟的隶书是在笔画的波挑成熟和掠笔的形成。在解散隶书结构严谨的同时,形成了章草书,主要的特征是在每字的结束时采和波挑法,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草书的形成,最早产生于篆书的草写当中,随间草篆嬗变为古隶,草书又继续朝古隶的快写方向发展。楷书与行书的出现晚于章草,约在东汉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楷书,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简易手写体,早期的行书应该产生早于早期的楷书与草书之间,楷书快写加上部分的草法形成了行书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内容。

    正确答案: 教育宗旨上:“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共道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汉代各书体的蜕变过程,并举例阐明正在书体蜕变过程中的笔法嬗变规律。

    正确答案: 汉代的书体中,小篆仍然是通行文字之一,正在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的仪典中书写。西汉初年,急速的隶变大潮,使小篆发生了隶变景象,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属于古隶阶段,真正老练的隶书是正在笔画的波挑老练和掠笔的组成。正在解散隶书结构疏松的同时,组成了章草书,主要的特是正在每字的结束时采和波挑法,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草书的组成,最早孕育发生于篆书的草写卖中,随间草篆嬗变为古隶,草书又继续朝古隶的快写偏向发展。楷书与行书的出现晚于章草,约正在东汉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楷书,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简易手写体,早期的行书该卖孕育发生早于早期的楷书与草书之间,楷书快写加上部分的草法组成了行书的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正确答案: (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
    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
    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
    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
    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
    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
    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
    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汉代各书体的演变过程,并举例说明书体演变过程中的笔法嬗变的规律。

    正确答案: 汉代的书体中,小篆仍然是通行文字之一,在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的仪典中书写。西汉初年,急速的隶变大潮,使小篆发生了隶变现象,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属于古隶阶段,真正成熟的隶书是在笔画的波挑成熟和掠笔的形成。在解散隶书结构严谨的同时,形成了章草书,主要的特征是在每字的结束时采和波挑法,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草书的形成,最早产生于篆书的草写当中,随间草篆嬗变为古隶,草书又继续朝古隶的快写方向发展。楷书与行书的出现晚于章草,约在东汉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楷书,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简易手写体,早期的行书应该产生早于早期的楷书与草书之间,楷书快写加上部分的草法形成了行书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民国初年的政治混乱。


    正确答案: 民国初年,顺德经济空前繁荣,但是,工人待遇恶劣,1912年和1921年,先后爆发两次数千人规模的工人大罢工;另一方面是军阀混战,驻军对顺德大肆搜刮甚至烧杀抢掠;土豪劣绅组织私人武装民团、商团等不断扩大,横行乡里,残害群众;政局动荡,匪患遽起,一面与土豪和反动政府勾结残杀进步人士,一面大肆劫掠,1927年,土匪炸毁了客轮万顺号,造成160旅客惨死。同时,旱灾、水灾、瘟疫和台风不断,农民生活困苦。

  • 第14题:

    简述隋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正确答案: (1)隋代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主要是隋文帝在位时期积累的财富所致。所以隋代的繁荣与隋文帝的执政风格有密切的关系。从隋文帝的执政风格来看,有如下特点:1、躬行节俭。2、对贪官的惩治力度大。3、勤于政务。
    (2)繁荣的表现:
    隋代的“国富”历来被历史学家所艳称,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所说,“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钱穆也称:“自汉以来,人口之繁衍,府库之丰实,莫如隋。”他提出了两个指标,一个是人口,一个是库存。
    1)户口的大幅度增加:
    隋平陈后,全国有户410万,人口3000万。到大业二年,有户890万,口4601万。在26年的时间内,户数翻了一番多,人口增加了1600万。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期,甚至超过了唐玄宗统治的开元盛世,直到天宝年间,才勉强超过隋朝。土地的大量垦辟。
    2)府库丰实:
    隋代的富足,突出表现在府库丰实上。隋代仓库的丰盈,为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开皇十二年,有司上言:“仓库都装满了,新交的租税无处存放,就放在走廊上。”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直到唐朝贞观十一年,还在用隋代仓库里面积储的财富。

  • 第15题:

    简述北京政府时期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嬗变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园地主经济的迅速衰落;
    第二,富农经济的微弱发展;
    第三,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四,农垦公司的发展和农业机器的使用。

  • 第16题:

    简述汉代各书体的演变过程,并举例说明书体演变过程中的笔法嬗变的规律。


    正确答案: 汉代的书体中,小篆仍然是通行文字之一,在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的仪典中书写。西汉初年,急速的隶变大潮,使小篆发生了隶变现象,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属于古隶阶段,真正成熟的隶书是在笔画的波挑成熟和掠笔的形成。在解散隶书结构严谨的同时,形成了章草书,主要的特征是在每字的结束时采和波挑法,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草书的形成,最早产生于篆书的草写当中,随间草篆嬗变为古隶,草书又继续朝古隶的快写方向发展。楷书与行书的出现晚于章草,约在东汉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楷书,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简易手写体,早期的行书应该产生早于早期的楷书与草书之间,楷书快写加上部分的草法形成了行书的特点。

  • 第17题:

    从商到秦统一,汉字的演变表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和()的嬗变之中。


    正确答案:书体、字形

  • 第18题:

    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


    正确答案: 原因: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一方面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和法律,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是废止清朝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报业短暂繁荣的表现:
    北京市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多家,以下依次是上海、天津、广州等地。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当时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的渴求。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还出了午刊、晚刊。
    新出版的报刊中,绝大多数是政党报刊。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以外,一些小的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了不少报刊。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隋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正确答案: (1)隋代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主要是隋文帝在位时期积累的财富所致。所以隋代的繁荣与隋文帝的执政风格有密切的关系。从隋文帝的执政风格来看,有如下特点:1、躬行节俭。2、对贪官的惩治力度大。3、勤于政务。
    (2)繁荣的表现:
    隋代的“国富”历来被历史学家所艳称,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所说,“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钱穆也称:“自汉以来,人口之繁衍,府库之丰实,莫如隋。”他提出了两个指标,一个是人口,一个是库存。
    1)户口的大幅度增加:
    隋平陈后,全国有户410万,人口3000万。到大业二年,有户890万,口4601万。在26年的时间内,户数翻了一番多,人口增加了1600万。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期,甚至超过了唐玄宗统治的开元盛世,直到天宝年间,才勉强超过隋朝。土地的大量垦辟。
    2)府库丰实:
    隋代的富足,突出表现在府库丰实上。隋代仓库的丰盈,为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开皇十二年,有司上言:“仓库都装满了,新交的租税无处存放,就放在走廊上。”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直到唐朝贞观十一年,还在用隋代仓库里面积储的财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表现
    ①民国初年,中国的新闻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载,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家,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多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的渴求。有的报纸为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印发号外。
    ②政党报刊泛滥。当时的两个大党,即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为了争占国会席位,都争相创办报刊来为自己作宣传。民国初年,同盟会——国民党系的报纸遍布于各大城市。在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等;在北京有《国风日报》、《亚东新报》;在天津有《民意报》、《国风报》等。其他一些省市也有该系统的报纸。这些报纸拥护共和,反对专制,对袁世凯、黎元洪进行过抵制和斗争,表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和革命上的不彻底性,这些报纸革命的调子越来越低,甚至泯灭敌我,自相矛盾。共和党——进步党系统的报刊也遍布各地。两党对国内外一切事务的主张都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因而两党报刊也互相攻击,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主要是: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实行“超然内阁制”、“人才内阁”制还是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院对总统负责还是向国会负责,要不要向外国借款,建都于南京还是建都于北京,实行公元纪年还是实行民国纪年,要不要遣散民军等等,其中显然也有原则性的政治斗争。不过,两党报纸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争夺概略的斗争,是为本党在谇和政府中获得更多的席位和更大的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此外,还有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③除政党报刊外,还有一些其他各类的报纸。有政权机构的机关报;有政党的机关报;有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出资创办的为自己作鼓吹的报纸;有知识分子为发表自己的主张而创办的报纸;有“专对女界立言”,争取妇女参政的报纸;还有一些是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创办的纯商业报纸。此外,新闻通讯社在这里也有较大的发展。
    (2)原因
    ①“暂行报律”事件和《临时约法》对言论自由的规定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订了《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基本内容为
    (一)出版报刊必须发行登记手续;
    (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
    (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是这引起了上海报界和章太炎的反对。其主要论点是:立法权在国会,内务部无权制定法律;民国始造,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置。孙中山知道此事后,政令撤消《暂行报律》。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新生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章太炎的文章意气用事,想借机反对孙中山和临时政府,更是错误。也有人是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版,反对任何报律。这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新闻思想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这样,他们就迫使临时政府不得不放弃对新闻事业的管理和约束,这就为敌人(主要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了方便。
    ②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3月17日,孙中山应上海日报公会之请,下令交通部核减新闻邮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交通部接到孙中山的命令后,拟决“报界之电费,悉照现时价目减轻四分之一,邮费减轻二分之一”。3月27日,孙中山批准了交通部所拟酌减报界邮电费办法,并要求交通部“仰即令行所属知照”,并同时致电袁世凯转饬北京邮电总局知照。
    ③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及解决的办法。

    正确答案: 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问题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成因:政治原因。在“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口号的鼓舞下,我国人口严重失控;人口惯性。我国1953—1957年,1963—1973年两次生育高峰,为我国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影响: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解决办法: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强化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矛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 (1)农业生产:商代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蚌器,青铜农具数量不多。常见的耕作方式是合力并耕,集体协作。农作物种类甚多,主要有黍、稷、麦、稻等,且产量甚多。商代的经济作物也很丰富,既种植蔬菜,又栽培果树,蚕丝业的历史更为悠久。
    (2)畜牧与狩猎:当时饲养的家畜,卜辞所见六畜俱全。商王敬奉鬼神用六畜作祭品,一次多达四五百头,甚至上千头。狩猎在商代既是营生的辅助手段,又是商王、贵族们游娱的主要活动。猎获的野兽主要有象、虎、鹿、兕等。狩猎方法有车攻、犬逐、矢射、陷阱、布网、焚山等。
    (3)手工业的发展:青铜铸造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到商后期达到高峰。青铜器种类繁多,有农具、手工工具、兵器、礼器、生活用具、乐器、车马器和装饰器等。商代铜器的精品出土很多,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即为典型代表之一。制陶业也是商代主要的手工业部门。灰陶代替了红、褐、黑陶而成为主要陶系。引人瞩目的是出现了釉陶(原始瓷器),把我国发明瓷器的历史至少提前到3000多年的早商时代。此外,骨器、玉器、丝织业、建筑业、漆器制作业等也有许多突出成就。
    (4)商业与交通:商代的商业活动除了民间交易外,主要是为贵族服务的贵族商业。在早商、晚商遗址中都发现了用贝随葬的现象,除海贝、玉贝外,也有青铜贝。甲骨文、金文都有贝字。商末铜器铭文有“赐贝”、“赏贝”的记载,以朋为单位,最多赐贝30朋。这反映当时贝已起到货币的作用。商代的交通包括水路、陆路两种。水上交通工具是船,陆路交通使用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有民国初年时期新闻的职业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政党性报看的衰落和新闻报道的加强,中国政论性报刊的中断和名记者的出现,报纸的企业化和商业化的地位不断上升,通信的大力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民国初年的大学是怎样进行管理的。

    正确答案: 民国初年颁布《大学令》、《大学教育规程》等,对高等学校办学宗旨、领导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做了规定。
    大学设校长一人,各科设学长一人,教师称教授、助教,必要时可聘讲师。
    学校评议会和教授会这两个机构兼有行政和咨询的职能,体现了民国初年教育管理的民主精神,大学和大学院实行学位制。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