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述严复对消费和积累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1)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中的著名代表Gibson则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Gibson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的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他强调观察者与环境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与动态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级差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看法。
(2)知觉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知觉是一种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在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
(3)知觉间接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但是知觉的直接理论过分轻视了视觉的分析处理表征的过程,以致于无法完备的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少对于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探讨。
略
第4题:
简述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第5题: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用这名话说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表明()
第6题: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第7题:
试从营养与安全角度谈谈对大豆及其制品的认识。
第8题: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积累和消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要先积累后消费
国家必须增加消费,才能发展生产,增加积累
积累和消费是一对互为消长的矛盾,国家不要干涉,让其自我调节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试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和“韬奋精神”。
毛泽东题写:“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韬奋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撰写了海外见闻通讯,后来集印成《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最高发行量20万份。1936年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查封。同年3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出版后55天自动停刊,8月迁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他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由于“七君子事件”被捕。在狱中8个月,韬奋写下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坚持用笔战斗。1937年《抗战》三日刊创刊,从7号起一度改名《抵抗》。《大众生活》周刊1941年5月复刊,1941年12月停刊,他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
略
第16题:
试评述普利策的报刊活动及其贡献。
第17题: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相互关系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第18题:
试评述严复对消费和积累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19题: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