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庄子的经济思想。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老子、庄子社会思想对比。


    正确答案: ㈠不同点:
    ①庄子思想有出世的倾向,老子没有。庄子理想中的神人是不是人间烟火、吸风饮露、游于四海之外的神仙,而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则绝无出世之想,只是要在人群中做一个“被褐怀玉”、权谋术数混兮若浊的世俗中人。
    ②对后世的影响不同。老子之学与法家、兵家的权谋数术颇有渊源关系,而庄子的思想则赋予艺术情味,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常作山林的出世之想,似乎可以追溯到庄子。
    ㈡相同点:
    ①二者的社会整合方案的核心都是任其自然之道,无为而治。
    ②庄子的社会理想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朝自然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一步。

  • 第2题:

    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评述


    正确答案: 无为,是用天下之道。有为,是为天下用之道。君主存在的理由是统治全天下,所以他的功能和职责是自己无为,而命令别人替他为。换句话说,他的统治方法是以无为用天下。臣子的功能和职责,则是接受命令,遵命而为。换句话说,臣子的功用是以有为为天下用。君主一定要这样,因为他万一考虑某件事,这就意味着别的事他没有考虑,可是他的功能和职责是考虑他治下的“一切”事。所以解决的办法,只有让他不自虑,不自说,不自为,但是命令别人替他虑,替他说,替他为。用这种方法,他无为,而无不为。

  • 第3题:

    《庄子》分为外篇、内篇和和杂篇。外篇是庄子的思想精华所在。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简述李悝的经济思想的重农思想。


    正确答案: 其尽地力之教就是发展农业。尽“地力之教”就是提高劳动强度与劳动技术,挖掘土地的潜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他认为农业是产生财富的唯一根源,应禁止奢侈品生产。

  • 第5题:

    以下对庄子的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庄子的思想近楚
    • B、庄子的思想善变
    • C、庄子的思想受名家的影响
    • D、庄子的思想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先秦思想家中,主张在经济和生产方面采取“决巧弃利”措施的是()

    • A、管仲
    • B、孔子
    • C、老子
    • D、庄子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简述庄子的思想观点。


    正确答案: 庄子,道家,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一生只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经》。
    自然无为:核心思想。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认为人应体认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则,用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使人的精神获得绝对自由,为此,他要求人们安时处顺,死生如一,用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提出了“心斋”、“坐忘”等内心修养的途径,其要点是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感应外物,用师法自然的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客观世界。庄子的这些思想,无论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还是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第8题:

    简述《庄子》散文的特质(《庄子》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1、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天下》篇自称其表现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多以“三言”说理,三种形式融为一体,“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与虚构。
    (1)以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无我的分别。如《齐物论》庄周梦蝶。
    (2)“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奇幻的想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社会认识和批判精神,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如《人间世》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
    3、形象诙诡的论辩。
    (1)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读者从寓言中体悟哲理。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充满了诗意。
    (2)用拟人化手法,从蝉、斑鸠、小雀到虾蟆、甲鱼、蛇、风、栎树、铜铁等一切有生物和无生物都会说话,而且能辩论、讲道理。
    4、富有诗意的语言:
    (1)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2)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写大风,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西周经济思想的财政思想。

    正确答案: 财政基本原则为量入为出。这是古代世界的基本原则,税收原则。按九种社会职业征收,主要实物征课,实行“任土所宜”与负担平均原则。财政支出方面提出了专税专用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庄子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文艺领域,就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观。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
    (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庄子讲“言不尽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语言文字,而是要指出语言对于至道的暗示和导引作用,人们通过语言的暗示来领悟“道”或者文学作品的“意”。
    (3)“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就是停止感官的活动,弃绝心知,割断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一切联系,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与“道”合而为一,从而进入“道”的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庄子的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 第一、否定欲望及物质财富对满足人的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欲望对人是不利的。主张一切顺其自然,认为物质生活水平愈向前发展,对人的本性的残害越大。一切物质生活的享受,对人们不是欢乐而是一种拘束与痛苦。
    第二、鄙视社会经济活动主张返回自然,听天度日,这不同类型的人,他们共同之处就在于“囿于物”,“驰其形性”,将自我交付给外物,听任外物主宰自己的形性。他们共同地把受操纵的生活当作舒适的生活来接受,把压制性的社会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外物的强制当作个人的自由,终身不返,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不是符合人的本性的生活,这是真正的“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就是一种对环境盲目地接受,不知道反思自己身遭心受的外在处境。对此,庄子每每要发出一声沉痛的叹惜:“悲夫”。
    认为财货是产生争夺的根源。否定一切积极的经济活动。
    第三、主张共利共给提出“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之友。”他的主要观念从“顺于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角度提出,从抹煞贫富差异,认为富贵不足以为荣,穷困不足以丑的观念发展而来。
    第四、道家经济思想的影响道家把自然界的所谓无私应用到社会中,一般都反对私有制,主张均贫富,对一切生产活动抱消极、憎恶或反对的态度。其无为思想为历代主张经济放任的理论依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庄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庄子具有相对主义的思想

    B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C

    庄子提出“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庄子思想集中体现在()。

    • A、《老子》
    • B、《庄子》
    • C、《周易》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简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正确答案: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
    1)道是世界的本原,又具有超越性——物物者非物。产生万物的是与物相对的“道”,在庄子的思想里,道是产生万物的精神实体。庄子认为,天没有道不高,地没有道不广,日月没有道不能运行,万物没有道不能繁荣昌盛,所有的东西都依靠着道,由道来决定。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他无所不在。在道和物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但庄子对“道”与“物”的关系做了一些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但又无所不在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3)道是自本自根,道以自己为本原。

  • 第15题:

    简述西周经济思想的财政思想。


    正确答案:财政基本原则为量入为出。这是古代世界的基本原则,税收原则。按九种社会职业征收,主要实物征课,实行“任土所宜”与负担平均原则。财政支出方面提出了专税专用原则。

  • 第16题:

    简述庄子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文艺领域,就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观。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
    (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庄子讲“言不尽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语言文字,而是要指出语言对于至道的暗示和导引作用,人们通过语言的暗示来领悟“道”或者文学作品的“意”。
    (3)“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就是停止感官的活动,弃绝心知,割断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一切联系,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与“道”合而为一,从而进入“道”的境界。

  • 第17题:

    关于庄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庄子具有相对主义的思想
    • B、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 C、庄子提出“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
    •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试述庄子的思想。


    正确答案: 庄子的思想与他的哲学主张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为了便于理解庄子的思想,我们先叙述一下他在哲学上的一些主要观点。
    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一样,庄子也是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最高范畴的。但是比起老子来,庄子的“道”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不可知的意味。《庄子》书中对此有很多的论述,“内篇”《大宗师》中突出地说明了“道”的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理念性。这固然表现出彻底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而其思想实质则要说明社会、人生以至于万事万物都不是确切存在的,人的感知世界的本质是空幻和虚无的。“外篇”《知北游》中借助寓言对“道”作了形象的描绘,指出了“道”所具有的真实可感、无处不在的物质性特征,但是,在庄子思想中,“道”始终被当作里娘的最高存在形态,它一旦产生万物并体现其中,就已经落入次一等状态,人么若执着与万物的分际,辨别其是非,就简直诗对大道的破坏。
    从上述的哲学的主张出发,庄子最终建立起一套精致的“齐同万物”“物我合一”的相对主义的哲学方法论。首先,他认为认识的对象—也就是万事万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独立的性质。其次,庄子认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同样是相对的,认识的结果不可能有客观的评判标准。最后,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诸子学派纷纭烦乱的好辩风气而发的。所以他尽管很反对儒墨各家的主张,而《庄子》书中并没有多少直接、正面批驳其学说的内容建立在以上哲学观念。

  • 第19题:

    试以庄子的寓言故事为例,谈谈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正确答案: 庄子的许多寓言故事反映了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比如“庖丁解牛”“吕梁丈夫蹈水”的故事,就反映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他认为庖丁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能顺其自然,依其天性,解牛之时,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吕梁丈夫之所以悠游自在地游于大水之中,是因为他“从水之道而不为私”,即是说符合于水的自然规律而不以主观意志去左右它,这就是“以天合天”。就艺术而言,就是他提倡的“天籁”“天乐”。另外,庄子的“梓庆削木为鐻”
    私念的干扰,完全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在这点上,技艺创造和艺术创造是相通的。
    “轮扁斫轮”故事,说的“言”“意”关系,庄子认为言不尽意,无限的精妙的思想情感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现的,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上的“言”“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20题:

    单选题
    以下对庄子的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庄子的思想近楚

    B

    庄子的思想善变

    C

    庄子的思想受名家的影响

    D

    庄子的思想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庄子的哲学思想?

    正确答案: 庄子哲学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的生存于世界之中。这是一种主观形态的解放,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不否认客观现实,强调超越的生活。而方法就是“齐物”。避免用是非对错等主观看外物,打破自我为中心的限制。庄子有强烈的现实感,他的思想可以涤荡人的心胸,以审美的意态观照世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老子、庄子社会思想对比。

    正确答案: ㈠不同点:
    ①庄子思想有出世的倾向,老子没有。庄子理想中的神人是不是人间烟火、吸风饮露、游于四海之外的神仙,而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则绝无出世之想,只是要在人群中做一个“被褐怀玉”、权谋术数混兮若浊的世俗中人。
    ②对后世的影响不同。老子之学与法家、兵家的权谋数术颇有渊源关系,而庄子的思想则赋予艺术情味,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常作山林的出世之想,似乎可以追溯到庄子。
    ㈡相同点:
    ①二者的社会整合方案的核心都是任其自然之道,无为而治。
    ②庄子的社会理想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朝自然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一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正确答案: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
    1)道是世界的本原,又具有超越性——物物者非物。产生万物的是与物相对的“道”,在庄子的思想里,道是产生万物的精神实体。庄子认为,天没有道不高,地没有道不广,日月没有道不能运行,万物没有道不能繁荣昌盛,所有的东西都依靠着道,由道来决定。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他无所不在。在道和物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但庄子对“道”与“物”的关系做了一些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但又无所不在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3)道是自本自根,道以自己为本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