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总的趋势。 ”相关问题
  • 第1题:

    1973年,()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发表,他依据复杂的古代历史资料,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世界气候历史历史变迁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 A、竺可桢
    • B、赵九章
    • C、叶笃正
    • D、陶诗言

    正确答案:A

  • 第2题:

    竺可桢发表的()成为研究中国气候变化的经典作品。

    • A、《人生地理学》
    • B、《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 C、《江浙两省人文地理之比较》
    • D、《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正确答案:D

  • 第3题:

    气候变迁使得中国政治中心北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水陆交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1)水路交通发展早于陆路交通发展(发达),因此先秦时期水路(水上交通)比陆路交通更发达,原因在于早期生产力条件之限制,开辟陆上交通不利,只好较多地利用自然水道来便利交通。
    (2)历史时期:东西方向上水路交通较发达,而陆路交通则欠发达(甚至可以说是很不发达);而南北方向上则是陆路交通方面发达,水路交通欠发达或不发达(即便有也是人工的大运河),原因就在于长江大河多是东西流向的(便利水运交通,有自然之便),东西地势海拔高度落差较大(西高东低),山脉也多为东北西南走向或大致南北走向较多,因此东西陆路交通开辟十分困难,这也导致形成了我国一直关注南北陆路交通道路的修筑的历史惯性,造成了我们今天相对来讲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小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 第5题:

    简述气候变迁对唐代繁荣的影响。


    正确答案: 唐代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的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唐代农业经济影响很大,并为唐代的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基础,从而成为唐代繁荣的重要因素。
    (一)温暖湿润气候造成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既有利于唐代经济的发展也为农业经济发展客观上创造了一个更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界北移,产出多样性更明显。
    (三)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可供农作物生长时间增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
    (四)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量增加。
    (五)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六)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

  • 第6题:

    近50年来,中国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高等植物中濒危和受威胁的高达4000~5000种,约占总种数的15%~20%。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简述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


    正确答案: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
    (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
    (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
    (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
    (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也称为“方志时期”。
    (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
    (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
    (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
    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 第8题:

    单选题
    竺可桢发表的()成为研究中国气候变化的经典作品。
    A

    《人生地理学》

    B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C

    《江浙两省人文地理之比较》

    D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水陆交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1)水路交通发展早于陆路交通发展(发达),因此先秦时期水路(水上交通)比陆路交通更发达,原因在于早期生产力条件之限制,开辟陆上交通不利,只好较多地利用自然水道来便利交通。
    (2)历史时期:东西方向上水路交通较发达,而陆路交通则欠发达(甚至可以说是很不发达);而南北方向上则是陆路交通方面发达,水路交通欠发达或不发达(即便有也是人工的大运河),原因就在于长江大河多是东西流向的(便利水运交通,有自然之便),东西地势海拔高度落差较大(西高东低),山脉也多为东北西南走向或大致南北走向较多,因此东西陆路交通开辟十分困难,这也导致形成了我国一直关注南北陆路交通道路的修筑的历史惯性,造成了我们今天相对来讲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小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总的趋势。

    正确答案: 从我国温暖和寒冷气候交替变迁情况来看,历史时期气候波动总的趋势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从生物分布的变化上可以反映出这个趋势。
    一、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即距今8000年至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最适期。
    二、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
    三、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气温有所下降,是中国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四、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气温比现在要高1.5℃左右。
    五、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气温比现在要低1~2℃左右。
    六、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气温比现在要高1℃左右。
    七、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
    八、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九、从公元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
    十、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第一在时间上,大致以四十年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到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在这个时期,气温总的趋势是升高的。第二是在地区上,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比中、低纬地区明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正确答案: (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
    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
    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
    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
    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
    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
    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
    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近50年来,中国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高等植物中濒危和受威胁的高达4000~5000种,约占总种数的15%~20%。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认为,战国时期的气候是()。

    • A、寒冷
    • B、炎热
    • C、干燥
    • D、温暖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竺可桢在1972年《考古学报》发表(),成为研究中国气候变化的经典作品。

    • A、《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B、《中国大历史》
    • C、《竺可桢日记》
    • D、《中国之温度》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正确答案:(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
    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
    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
    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
    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
    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
    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
    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

  • 第16题:

    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正确答案: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
    二、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
    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

  • 第17题:

    简述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总的趋势。


    正确答案: 从我国温暖和寒冷气候交替变迁情况来看,历史时期气候波动总的趋势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从生物分布的变化上可以反映出这个趋势。
    一、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即距今8000年至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最适期。
    二、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
    三、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气温有所下降,是中国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四、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气温比现在要高1.5℃左右。
    五、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气温比现在要低1~2℃左右。
    六、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气温比现在要高1℃左右。
    七、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
    八、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九、从公元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
    十、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第一在时间上,大致以四十年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到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在这个时期,气温总的趋势是升高的。第二是在地区上,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比中、低纬地区明显)

  • 第18题:

    简述近年来跨国并购的全球趋势


    正确答案: (1)跨国收购在跨国并购中占绝大部分比重(2)单项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3)横向并购比重不断增加,成为跨国并购的主流(4)股票互换在跨国并购的融资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5)跨国并购的战略性动机日益明显,善意收购成为主流。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

    正确答案: 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
    (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
    (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
    (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
    (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也称为“方志时期”。
    (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
    (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
    (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
    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

    正确答案: 从“天府”之变迁及都城的变迁看经济重心的变迁。
    (1)、天府:
    ①三国之前是指关中—渭河平原。自周以来,水利大兴,郑国渠的开凿更加„„《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②三国之后,成都平原(当然与都江堰有关,但还有更深层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大背景,因为李冰父子修此水利工程是在秦国时期——战国时期,自此以后便“水旱从人”了。)从渭河平原→到成都平原,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
    (2)、最初先秦时关东、关西、山东、山西,基本并行发展。由于是秦的统一,才致使西部成发展之重点区域,再加上当时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允许,故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连丝绸之路,也向西北发展,扩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西域,东汉都于洛阳,是一个明显的东移征兆和迹象。到唐时一面都于长安(有历史原因),一面设东都于洛阳,就食于洛阳(东部)——(当时有两京驿道的存在使其成为可能),就因为东部经济发展快之故。这里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西而东。以下又是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北宋都于开封,南宋都于杭州,虽主要缘于政治因素,但至少南方已为建都提供可能条件,乃至于明初都于应天府,亦有此方面的原因,表明南方经济发展之速快于北方,经济重心发展明显向南倾斜,南重北轻。“扬一益二”;“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更是表明了东南财赋地之格局已告形成。另一方面是农业,手工业,商业格局也大致如此。由此历史时期便形成了东移南迁之趋势。时间,唐宋之际,尤其是宋朝,是一分水岭,是正式形成之际。唐为准备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正确答案: 变化:
    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的温暖期;当时黄河流域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长江流域在这个时期气候也十分温暖湿润,降水也比现在多。
    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50年,为我国近5000年以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3)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为第二个温暖期。
    4)公元初年——600年包括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第二个寒冷期。
    5)600年——1000年,隋唐至北宋初,为第三个温暖期。
    6)1000年——1200年,两宋时期为第三个寒冷期。
    7)1200年——1400年,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为第四个温暖期。
    8)1400年——1900年,明清时期为第四个寒冷期。
    趋势: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而寒冷期却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

    正确答案:
    (1)温暖期
    温暖期大致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寒暖交错期
    寒暖交错期大致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这个时期大致从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①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②春秋至西汉时期为第二个温暖时期。
    ③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
    ④隋唐至北宋时期是第三个温暖期。
    ⑤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
    ⑥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是第四个温暖期。
    (3)寒冷时期
    寒冷时期大致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也称为“方志时期”。
    ①第一个寒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
    ②第二个寒冷时期长达100年,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③第三个寒冷时期为50年,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
    (4)仪器观测时期
    仪器观测时期大致从1900年开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正确答案: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
    二、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
    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认为,战国时期的气候是()。
    A

    寒冷

    B

    炎热

    C

    干燥

    D

    温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