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大同思想。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大同书》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在“大同”社会儿童公育背景下的完整教育体系:妇女怀孕后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婴儿断乳后送入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育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6岁入小学院,“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但始终“以育德为先”;11岁入中学院,为人生关键期,学问、德性之成否于此而定;16岁进入大学院,以专业教育为主,至20岁毕业。这是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杂糅,表达了维新人士对普及学校教育的追求。

  • 第2题: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其中尤以老子的大同社会思想、仁政和民本思想最为突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正确答案: (1)《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 第4题:

    简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康有为在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既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
    1、儿童未出生前,母亲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2、婴儿六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慈幼院,接受学前教育
    3、6-10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
    4、10-15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
    5、16-20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重点都做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但是,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

  • 第5题:

    “大同社会”这一孙中山革命口号,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春秋笔法”的含义是()

    • A、大同思想
    • B、礼制思想
    • C、微言大义
    • D、儒家思想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简述大同思想。


    正确答案:天下为公,首先在政治制度上,要求选贤举能,实现禅让制度。其次,经济生活上货不必藏于己,劳动不必为己,即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为社会共有。最后,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关心老幼病残,没有等级差别。
    大同思想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几乎同时出现,但二者有两个显著区别。
    第一、柏拉图坚持公妻制,反对家庭,而大同思想把男女各享受家庭幸福作为必要条件之一;
    第二、柏拉图的共产主义只适应三个等级的前二个等级,肯定奴隶制的存在,奴隶的还是三个等级之外的,而大同思想认为其幸福是全社会的都可以享受的。

  • 第8题: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理想的社会称为“大同”社会。追求“大同”,曾是一些思想家毕生奋斗的目标。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就带有明显的“大同”痕迹。从“大同”到“天下为公”属于传统文化继承中的()继承。

    • A、传统习俗
    • B、传统建筑
    • C、传统文艺
    • D、传统思想

    正确答案:D

  • 第9题:

    判断题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其中尤以老子的大同社会思想、仁政和民本思想最为突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萌发于儒家创始人的()思想。
    A

    均富

    B

    天下为公

    C

    世界大同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以下哪项不属于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A

    “民本”、“仁政”以及“大同”思想

    B

    无为而治

    C

    重视入世的思想

    D

    重视孝道的思想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正确答案: (1)《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儒家政治学思想是()

    • A、仁政
    • B、王道
    • C、礼制
    • D、大同

    正确答案:A,B,C

  • 第14题:

    中国的社会救助观念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影响较大的流派有()

    • A、儒家大同思想
    • B、墨家兼爱思想
    • C、法家的实利思想
    • D、佛教的社会福利思想
    • E、基督博爱的福利思想

    正确答案:A,B,C

  • 第15题:

    《礼记·礼运》中孔子阐论的大同思想是儒家最高的社会政治状态。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萌发于儒家创始人的()思想。

    • A、均富
    • B、天下为公
    • C、世界大同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墨家“大同社会”的思想被哪个学派吸收了?()

    •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纵横家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简述王韬的大同理想。


    正确答案:王韬是中国最早提出“大同”理想的人物之一。他说的大同之世,是一个消灭了国家,消灭了战争,社会长治久安,人类永享和平幸福的时代。这是针对资本主义侵略扩张提出的,但其内部结构如何,他略而未及。因为中国刚同外部世界按触,对西方国家的内部情况,他尚缺乏深刻的认识。

  • 第19题:

    简述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


    正确答案:儒家大同思想对后世的社会救助有很大影响,孔子的平均思想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组成其社会福利思想的内核,荀子认为社会稳定只有建立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之上

  • 第20题:

    简述大同乐会的主要任务?


    正确答案:①组织有关中西音乐的学习;
    ②组织各种音乐演出活动;
    ③进行有关西洋音乐理论的介绍和翻译以及传统国乐的整理和研究;
    ④组织创作活动。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

    正确答案: 儒家大同思想对后世的社会救助有很大影响,孔子的平均思想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组成其社会福利思想的内核,荀子认为社会稳定只有建立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之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的“大同”和“小康”社会。

    正确答案: “大同”社会实际上是孔子对原始社会时期先民的共产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怀念。
    “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的,人的一切社会行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由于人各为私,常常还要使用谋诈夺利,所以为保护自身,虽筑起了坚固的城郭沟池,但仍无法避免社会的纷争和战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春秋笔法”的含义是()
    A

    大同思想

    B

    礼制思想

    C

    微言大义

    D

    儒家思想


    正确答案: B
    解析: 孔子编定的《春秋》中,许多事件的叙述话语虽然不多,但含义却很丰富,所以称为“微言大义”,又称“皮里阳秋”,这种笔法即“春秋笔法”,即在看似简洁平静的表述之下,隐含着作者强烈的褒贬态度,前人概括为“一言寓褒贬”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大同乐会的主要任务?

    正确答案: ①组织有关中西音乐的学习;
    ②组织各种音乐演出活动;
    ③进行有关西洋音乐理论的介绍和翻译以及传统国乐的整理和研究;
    ④组织创作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