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例举几点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美学思想,并加以适当阐述。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世纪后期经院哲学、美学的文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

    A.圣•奥古斯丁

    B.瓜里尼

    C.托马斯•阿奎那


    参考答案:C

  • 第2题:

    中世纪前期教父哲学、美学的文论思想的主要代表的是()。

    • A、圣•奥古斯丁
    • B、但丁
    • C、托马斯•阿奎那

    正确答案:A

  • 第3题:

    民俗有哪些基本特征?试例举并加以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 1、民俗文化活动的集体性: 任何一种民俗无疑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2、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性 : 民俗是习得知识,需要在一代一代中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3、民俗文化活动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以人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如春节活动等具有全国性特点。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4、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5、民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同一种民俗,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各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
    6、民俗文化活动的实用性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文化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民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 第4题:

    服装色彩的基本美学原理有哪些,并简要阐述?


    正确答案: 1.色彩的调和
    2.色彩的关联性
    3.色彩的强调与点缀

  • 第5题:

    早期基督教哲学家和思想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方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


    正确答案:基督教思想之父

  • 第6题:

    中世纪后期经院哲学、美学的文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

    • A、圣•奥古斯丁
    • B、瓜里尼
    • C、托马斯•阿奎那

    正确答案:C

  • 第7题:

    阐述浪漫主义芭蕾都有哪些特点,并例举出该时期重要人物及作品。


    正确答案:浪漫芭蕾(1832—1876)是芭蕾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时期。浪漫主义芭蕾的特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神秘莫测的超自然境界,传达人们在世俗空间中难以如愿的理想。这个时期的芭蕾舞剧中,大多是些不现实的仙凡之恋。法国流派对芭蕾史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推出了轻盈飘逸的脚尖舞技术。浪漫芭蕾是法国流派芭蕾的兴盛时期,其总特征与整个法国文化一样,可谓高贵典雅、严谨规范、轻盈飘逸、情怀浪漫,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在“浪漫芭蕾”时期日趋成熟,因其主体形象多为身着过膝白色长纱裙的仙女、精灵、幽灵等而得名,又有“白裙芭蕾”之称。名家青史:
    菲利波•塔里奥尼《仙女》让•科拉利《吉赛尔》朱尔•佩罗《爱丝美拉达》、《吉赛尔》中编导了女主人公的全部舞段。亚瑟•圣—莱昂《葛蓓莉娅》
    玛丽•塔里奥尼《仙女》开创了一个“白裙芭蕾”的崭新时代。范妮•埃尔丝勒火红舞风,与玛丽•塔里奥尼平分秋色卡洛塔•格里西主演悲剧代表作《吉赛尔》
    泰奥菲勒•戈蒂埃芭蕾剧作家和批评家,为《吉赛尔》撰写了剧本萨尔瓦多•维加诺编导大师,大多为自己编导的舞剧作曲卡尔洛•布拉西斯《舞蹈教典》路易吉•曼佐蒂《马萨涅洛之死》、《安蒂列斯岛上的摩尔人》、《米开朗琪罗与罗拉》、《克里奥帕特拉》、《彼得罗•米卡》、《西巴》、《精益求精》、《爱》、《运动》布农维尔父子《仙女》、《拿波里》、《舞蹈学校》、《民间传说》、《柬扎诺的花节》、《远离丹麦》名作流芳:《仙女》、《吉赛尔》、《帕基塔》、《海盗》、《葛蓓莉娅》、《希尔维娅》(《戴安娜的仙女》)、《拿波里》(《渔夫和他的新娘》)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的思想。

    正确答案: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的思想是指奥古斯汀否认世俗哲学家将人类智慧当作幸福的观点,而认为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他认为基督教不仅同其他哲学一样以幸福为目标,还定义了真正的幸福,且提供给人们一条达到幸福的惟一正确途径。
    (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不同于现实的哲学
    ①在奥古斯丁的时代,人们普遍都认为,哲学是用来解答如何取得幸福生活这一问题的。在奥古斯丁看来,幸福是上帝赐予的福分,只有被上帝拯救过的人才能得到幸福,只有认识并践履上帝智慧的人才能被拯教,只有《圣经》的作者才是真正的哲学家,也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②奥古斯汀认为基督教同一般人所谓的哲学的区别是“真正的哲学”与“现世的哲学”的区别。奥古斯丁否定了世俗哲学家把人类智慧当作幸福的观点。他认为哲学家的智慧只会产生各种意见纷争,从而远离幸福的状态,是“现世的哲学”。
    (2)真正的哲学可以利用现世的哲学
    奥古斯丁并未完全否定现世哲学的价值,认为真正的哲学可以利用现世的哲学。
    ①真理不是哲学家本人的发明,而是上帝恩赐予人类的财富,但是却被“邪恶不正当地奉献给恶魔”,基督徒“应该取回它们,用于传授福音”,基督徒可以合法地使用异教徒的精神财富。
    ②现世哲学要经过改造之后才能被利用,而非溺于现世哲学著作。因而,奥古斯丁可以站在理性辩护主义的立场对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批判地利用和吸收,以建构他的基督教哲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美学铺平道路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是()
    A

    奥古斯丁

    B

    托马斯阿奎那

    C

    普罗塔哥拉斯

    D

    普罗提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例举几点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美学思想,并加以适当阐述。

    正确答案: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主要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他从秩序来阐释美,这是对希腊美学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他以上帝的神性阐释美,这是基督教文化逻辑的必然。
    关于美与秩序,奥古斯丁认为事物“无有秩序而不美者”。他说:“所有一切形体,包括最美的形体,其必然的组成部分莫不各按其位,于空间中排列有序;形式整一,就能够达到事物所追求的终极理念的整一。”以秩序阐释美,这一点是基督教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思想生命力的体现。
    而关于美与上帝,奥古斯丁认为:
    (1)上帝是美的流出之源。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认为上帝有着另外的一种和世俗感受完全不同的光明、音乐、馨香、饮食和拥抱,这些东西是由上帝之无始无终、自有永有的存在为基础的,时间、空间和世俗的感知都不会将他们减少或者损耗。这种来自于上帝的美,有着鲜明的禁欲的特征。
    (2)不象柏拉图认为肉体的眼睛无法看到灵魂的眼睛所看到的理念,奥古斯丁作为一个曾经熟读文学典籍的热情的读者,对眼目的情欲是肯定的。他认为,人的眼睛都喜欢看“美丽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并且,他指出了人的眼睛和视觉,是统辖所有感知器官的感官,因为人们在描述本来由其他的感官得来的感受时,都可以将句子中的谓语置换成“看”。但是人的灵魂却不应该为这些美丽的形象所束缚,因为这一切都是由上帝所创造的,“都完全为天主所占有”。作为基督教美学的奠基人,他将世间按秩序存在的一切的理由,都归结给了上帝。
    (3)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阐述了“宇宙美以对照为原则”的观点。奥古斯丁认为,“上帝造人从无盲目之作即便有人相貌丑陋不堪。他也必然在善的功业中出演一个恰如其分的角色。”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丑是上帝造出来和美对照的,所以它在秩序的原则中是合理的。而在这样的逻辑的指导下,无理性的生物的存在,也不会危及宇宙美的秩序,“因为这些生物假借造物主的意愿,而得相适自身的一种存在,且经推陈出新,成就了美的最低级的形式。”所以,即使是那些有罪的存在,虽然他们违背了自身本性的秩序,但是并没有逃出上帝的法则,“因为上帝从美出发已经将一切都安排有序。”所以,丑被奥古斯丁当作一个范畴来论述,只是为了反衬上帝对美的唯一的意愿。
    (4)和柏拉图相似的是,奥古斯丁在阐述自己的价值理想的著作《上帝之城》中,提出了自己对文学和艺术的社会功用的看法。其第五章的标题是:《戏剧披示众神的可耻行为,予以怂恿而非斥责》,在这里,他指责戏剧提供的是淫荡的娱乐,其主要魅力来自诗的虚构,这个虚构后面潜伏着可怕的因果之链。他说,艺术表演中本来就有许多猥亵的的东西,这种淫荡的娱乐应该取缔,而在喜剧和悲剧的伪装之下,实际上也有着许多不纯洁的题材,但是这些戏剧作为教育的文本,在学校和家庭中,“儿童被其长者所迫阅读学习,作为人文和君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奥古斯丁所说的“可怕的因果链”,也就是说,文学和艺术的有害之处,在世俗社会中是被当作一种制度要求儿童学习,可见贻害不浅。
    (5)奥古斯丁继续用原罪的概念阐述文学和人生的关系。在基督教那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而犯下的罪行就是原罪。这个罪行同时又是人类得以下衍的行为,所以在基督教那里,生命本身也即是原罪。奥古斯丁在《论基督圣恩,论原罪》当中写到:“原罪不仅侵蚀了地面上的第一个人,而且侵蚀了整个人类;原罪的衍传不是通过生育,而是因为它是一个样板,换句话说,人类世世代代的罪过,都是在模仿他们始祖的第一次犯罪。……婴儿生来便被打上了亚当的犯罪印记。”所以,他认为文学有害的原因,本质是因为人生有罪。所以,奥古斯丁是最早将原罪概念引入文学的思想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中世纪前期教父哲学、美学的文论思想的主要代表的是()。
    A

    圣•奥古斯丁

    B

    但丁

    C

    托马斯•阿奎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正确答案: 上帝之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美学铺平道路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是()

    • A、奥古斯丁
    • B、托马斯阿奎那
    • C、普罗塔哥拉斯
    • D、普罗提诺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和()是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中阐述者。

    • A、A西塞罗
    • B、B奥古斯丁
    • C、C柏拉图
    • D、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C,D

  • 第15题:

    试例举三种不同形制的汉代铜镜,并对其特征加以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 ①星云纹镜
    又称“百乳纹镜”,有的连称为“星云百乳镜”。主要盛行于西汉中期武、昭、宣帝时期。镜纽多连峰式,纽座外围及镜子边缘多饰一圈连弧纹,一般都为十六连弧。
    主纹用众多的乳纹所构成,多是圆锥形凸起,四周连成一圈。乳纹之间,常用圆曲线相连接,状若星云,故名“星云纹镜”。乳钉数目不等,少者三枚,多者十几枚,因有五星式、六星式、多星式星云镜之名称。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星云系由蟠螭纹渐次演变而成,小乳钉系蟠螭骨节变幻,云纹则为蟠螭体之化身。星云纹镜,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出土,其中以河南、陕西和江苏发现较多。
    ②昭明镜
    昭明镜,宣帝至王莽前流行的一种汉镜。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向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但一般铜镜上铭文不全,有的字与字之间填上一个“而”的符号,字体多方折。
    ③透光镜
    透光镜是西汉中晚期制作的具有特殊效果的被称为“魔镜”的铜镜。体现了光学和力学原理的铜镜,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铸件。透光镜因在阳光照射下其背面的图文能映到墙上而得名。

  • 第16题:

    什么是长镜头?它具有哪几个美学优势?请简要加以阐述。


    正确答案:就是指影片中的单个镜头的胶片超过17米或延续时间30秒的镜头。即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演员和场面调度以及镜头的运动(推、拉、摇、移等视距和视角的变化),在画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景别和构图。它以基本上等同于实际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长镜头的美学特点:叙述的完整性、真实性;表意的丰富性;画面的开放性。

  • 第17题:

    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正确答案:上帝之城

  • 第18题:

    例举几点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美学思想,并加以适当阐述。


    正确答案: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主要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他从秩序来阐释美,这是对希腊美学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他以上帝的神性阐释美,这是基督教文化逻辑的必然。
    关于美与秩序,奥古斯丁认为事物“无有秩序而不美者”。他说:“所有一切形体,包括最美的形体,其必然的组成部分莫不各按其位,于空间中排列有序;形式整一,就能够达到事物所追求的终极理念的整一。”以秩序阐释美,这一点是基督教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思想生命力的体现。
    而关于美与上帝,奥古斯丁认为:
    (1)上帝是美的流出之源。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认为上帝有着另外的一种和世俗感受完全不同的光明、音乐、馨香、饮食和拥抱,这些东西是由上帝之无始无终、自有永有的存在为基础的,时间、空间和世俗的感知都不会将他们减少或者损耗。这种来自于上帝的美,有着鲜明的禁欲的特征。
    (2)不象柏拉图认为肉体的眼睛无法看到灵魂的眼睛所看到的理念,奥古斯丁作为一个曾经熟读文学典籍的热情的读者,对眼目的情欲是肯定的。他认为,人的眼睛都喜欢看“美丽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并且,他指出了人的眼睛和视觉,是统辖所有感知器官的感官,因为人们在描述本来由其他的感官得来的感受时,都可以将句子中的谓语置换成“看”。但是人的灵魂却不应该为这些美丽的形象所束缚,因为这一切都是由上帝所创造的,“都完全为天主所占有”。作为基督教美学的奠基人,他将世间按秩序存在的一切的理由,都归结给了上帝。
    (3)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阐述了“宇宙美以对照为原则”的观点。奥古斯丁认为,“上帝造人从无盲目之作即便有人相貌丑陋不堪。他也必然在善的功业中出演一个恰如其分的角色。”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丑是上帝造出来和美对照的,所以它在秩序的原则中是合理的。而在这样的逻辑的指导下,无理性的生物的存在,也不会危及宇宙美的秩序,“因为这些生物假借造物主的意愿,而得相适自身的一种存在,且经推陈出新,成就了美的最低级的形式。”所以,即使是那些有罪的存在,虽然他们违背了自身本性的秩序,但是并没有逃出上帝的法则,“因为上帝从美出发已经将一切都安排有序。”所以,丑被奥古斯丁当作一个范畴来论述,只是为了反衬上帝对美的唯一的意愿。
    (4)和柏拉图相似的是,奥古斯丁在阐述自己的价值理想的著作《上帝之城》中,提出了自己对文学和艺术的社会功用的看法。其第五章的标题是:《戏剧披示众神的可耻行为,予以怂恿而非斥责》,在这里,他指责戏剧提供的是淫荡的娱乐,其主要魅力来自诗的虚构,这个虚构后面潜伏着可怕的因果之链。他说,艺术表演中本来就有许多猥亵的的东西,这种淫荡的娱乐应该取缔,而在喜剧和悲剧的伪装之下,实际上也有着许多不纯洁的题材,但是这些戏剧作为教育的文本,在学校和家庭中,“儿童被其长者所迫阅读学习,作为人文和君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奥古斯丁所说的“可怕的因果链”,也就是说,文学和艺术的有害之处,在世俗社会中是被当作一种制度要求儿童学习,可见贻害不浅。
    (5)奥古斯丁继续用原罪的概念阐述文学和人生的关系。在基督教那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而犯下的罪行就是原罪。这个罪行同时又是人类得以下衍的行为,所以在基督教那里,生命本身也即是原罪。奥古斯丁在《论基督圣恩,论原罪》当中写到:“原罪不仅侵蚀了地面上的第一个人,而且侵蚀了整个人类;原罪的衍传不是通过生育,而是因为它是一个样板,换句话说,人类世世代代的罪过,都是在模仿他们始祖的第一次犯罪。……婴儿生来便被打上了亚当的犯罪印记。”所以,他认为文学有害的原因,本质是因为人生有罪。所以,奥古斯丁是最早将原罪概念引入文学的思想家。

  • 第19题:

    单选题
    以下关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这一时期美学由神学向人学转变

    B

    美学思想是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和结合

    C

    美学思想依附于自然科学

    D

    这一时期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跨入近代美学的转折点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民俗有哪些基本特征?试例举并加以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 1、民俗文化活动的集体性: 任何一种民俗无疑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2、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性 : 民俗是习得知识,需要在一代一代中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3、民俗文化活动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以人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如春节活动等具有全国性特点。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4、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5、民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同一种民俗,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各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
    6、民俗文化活动的实用性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文化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民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阐述浪漫主义芭蕾都有哪些特点,并例举出该时期重要人物及作品。

    正确答案: 浪漫芭蕾(1832—1876)是芭蕾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时期。浪漫主义芭蕾的特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神秘莫测的超自然境界,传达人们在世俗空间中难以如愿的理想。这个时期的芭蕾舞剧中,大多是些不现实的仙凡之恋。法国流派对芭蕾史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推出了轻盈飘逸的脚尖舞技术。浪漫芭蕾是法国流派芭蕾的兴盛时期,其总特征与整个法国文化一样,可谓高贵典雅、严谨规范、轻盈飘逸、情怀浪漫,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在“浪漫芭蕾”时期日趋成熟,因其主体形象多为身着过膝白色长纱裙的仙女、精灵、幽灵等而得名,又有“白裙芭蕾”之称。名家青史:
    菲利波•塔里奥尼《仙女》让•科拉利《吉赛尔》朱尔•佩罗《爱丝美拉达》、《吉赛尔》中编导了女主人公的全部舞段。亚瑟•圣—莱昂《葛蓓莉娅》
    玛丽•塔里奥尼《仙女》开创了一个“白裙芭蕾”的崭新时代。范妮•埃尔丝勒火红舞风,与玛丽•塔里奥尼平分秋色卡洛塔•格里西主演悲剧代表作《吉赛尔》
    泰奥菲勒•戈蒂埃芭蕾剧作家和批评家,为《吉赛尔》撰写了剧本萨尔瓦多•维加诺编导大师,大多为自己编导的舞剧作曲卡尔洛•布拉西斯《舞蹈教典》路易吉•曼佐蒂《马萨涅洛之死》、《安蒂列斯岛上的摩尔人》、《米开朗琪罗与罗拉》、《克里奥帕特拉》、《彼得罗•米卡》、《西巴》、《精益求精》、《爱》、《运动》布农维尔父子《仙女》、《拿波里》、《舞蹈学校》、《民间传说》、《柬扎诺的花节》、《远离丹麦》名作流芳:《仙女》、《吉赛尔》、《帕基塔》、《海盗》、《葛蓓莉娅》、《希尔维娅》(《戴安娜的仙女》)、《拿波里》(《渔夫和他的新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以下关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代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宗教理论的范围中形成,其中心是绝对美、绝对善、绝对真的三位一体,即上帝

    B

    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美的三要素”说

    C

    阿尔伯蒂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把绝对美同基督教的上帝完全融合在一起

    D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艺术模仿自然和艺术创造美的结合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早期基督教哲学家和思想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方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

    正确答案: 基督教思想之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什么是长镜头?它具有哪几个美学优势?请简要加以阐述。

    正确答案: 就是指影片中的单个镜头的胶片超过17米或延续时间30秒的镜头。即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演员和场面调度以及镜头的运动(推、拉、摇、移等视距和视角的变化),在画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景别和构图。它以基本上等同于实际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长镜头的美学特点:叙述的完整性、真实性;表意的丰富性;画面的开放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