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⑴理解:绥靖政策是用弱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去满足侵略者的贪欲,以求暂时缓和同侵略者的对抗,并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的一种政策。三十年代的西方民主国家,尤其是英国推行这种政策,并没有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而是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增长了战争危险,使得纳粹德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了使人类遭受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它是纵容侵略和促进战争的政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原因之一。
⑵实质: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牺牲弱小国家,来安抚侵略者,维护自身利益。
⑶推向顶峰:“慕尼黑阴谋”
⑷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可谓二战爆发的催化剂。
⑸直接后果:
①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从而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
②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
③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④使中欧国家对英法缺乏信任,有的投入了法西斯的怀抱
⑤提高了希特勒的声望
⑥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使希特勒有恃无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更多“试析绥靖政策。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析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参考答案:

    ⑴门户开放政策
    ①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英、俄、德、法、日各国都在中国抢占了港口,划分了势力范围,而美国则是个迟到者。但美国并不甘于无所作为,面对中国的政治现实,决定利用自己经济上的优势同各国在中国展开竞争。
    ②提出: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俄、德、法、日、意六国的美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个原则。该照会是以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美国要求的是在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中国境内享有与列强相同贸易地位。各国均先后给予美国不同程度的答复。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再一次向各国提交照会,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这两次照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门户开放”政策。
    ③影响:“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在不再追随英国对华政策的同时,该政策体现了美国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该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是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打破它们在华势力相对均衡的局面。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取了巨大利益,并声称该政策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但实际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通告这次外交活动的对象中国,也没有向中国作出解释。这种做法是对中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侵犯。
    ⑵大棒政策
    ①背景:美国在拉丁美洲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美国在20世纪初先后提出了“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②提出:“大棒政策”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在任)提出的。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
    ③应用:“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⑶金元外交
    ①背景:美国在拉丁美洲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美国在20世纪初先后提出了“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②提出:“金元外交”是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就是“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然而,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中,实行了一种将金元与武力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对外政策。拉丁美洲是“金元外交”所指向的主要地区,中国也是推行该政策的重要场所。


  • 第2题:

    绥靖政府的根源是什么?它对二战前的英法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绥靖政策的国内外背景和社会根源:社会背景之一是和平主义思潮的泛滥。厌战、反战情绪强烈,对德国的负疚心理。英法的衰落是导致其采取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欧洲传统外交惯例。英国的扶德抑法政策,厌恶东欧小国。对苏联的敌视。
    (2)英法反应软弱,或实行绥靖政策以息事宁人,或实行孤立主义以避免惹祸上身。


  • 第3题:

    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是()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 B、慕尼黑阴谋
    • C、德国突袭波兰
    • D、德国进攻苏联

    正确答案:B

  • 第4题:

    下列关于绥靖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
    • B、绥靖政策对侵略者的态度是不加抵制,退让屈服
    • C、绥靖政策是一种妥协,主张同侵略者勾结
    • D、绥靖政策绝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

    正确答案:D

  • 第5题:

    试析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正确答案: 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 第6题:

    试析实行指数化政策的条件、范围和后果。


    正确答案:指数化政策是人们用来减轻通货膨胀危害的一种选择。有些经历过较长时期高速通货膨胀的国家,曾经实行过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就是在合约中附有根据通货膨胀率对名义变量进行自动调整的条款,使这些变量的实际值不因通货膨胀而变化。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来履行的合约,如工资合约、债务合约、社会保险、税收等都可与通货膨胀挂钩,实行指数化。
    (1)利率指数化。债务合约中的利率是名义利率,当存在通货膨胀时,实际利率低于名义利率,如果通货膨胀率较高,实际利率可能是负值。特别是那些变换资产形式受到限制情况,如住房公积金存款、养老金储蓄、企业和政府发行的长期债券等,在高通胀时期,不仅利率是负值,而且本金价值也被通胀所吞噬。为了减少债权人蒙受的损失,也为了债务人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可采用利率指数化政策,即债务合约中规定名义利率随通货膨胀率自动调整。这样就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对正常的借贷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
    (2)工资指数化。劳动合同中商定的工资是名义工资,合同一经签订,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工资固定不变,即使没有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工资也不是可以经常变动的。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劳动者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可以要求在工资合同中规定“自动调整条款”,按通货膨胀率自动调整货币工资增长率。比如,某人工资2000元,某年通货膨胀率达10%,那么工资就调整为2200元。此外,对退休金、养老金、社会保险等也可采取同样办法。以使拿固定收入的人不因通货膨胀而收入贬值、生活水平降低。
    (3)税收指数化。税收是按名义收入征收的。当存在通货膨胀时,人们收入的实际价值下降,如果按原来的方法征税,就意味着降低了纳税的起征点或提高了税率,增加了纳税人的税负。为了减轻通货膨胀这种影响,可以实行税收指数化,即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纳税的起征点和税率。税率等级也可以按通货膨胀率进行相应调整。
    指数化政策是为了矫正通货膨胀对要素价格的扭曲、减轻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不利影响,但这种政策如果成为经济系统中机制化因素,可能会产生其他许多意想不到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奔腾和恶性通货膨胀情况下,选择指数化的可能性较大,只是温和通货膨胀的国家,实行指数化的情况较少。

  • 第7题:

    西周对殷商遗民采取的是绥靖政策。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试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正确答案: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准备金。
    从国际上的惯例来说,大部分国家喜欢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因为这是市场手段,不会产生经济动荡,但对于我国来说,公开市场操作(虽然近期不断调高央票率)的规模还是比较少,这主要还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央票或者国债的二级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最喜欢的工具是调整准备金,但其实调整准备金在我国的作用也没有国外那么有效,这主要还是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过高,调高准备金,对商业银行影响不是很大,这也是07年不断上调准备金却无法抑制房地产价格的原因。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绥靖政策

    正确答案: 指一种对侵略者姑息、妥协,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来满足侵略者欲望的办法来换取自身的和平与安全的政策。它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所采取的外交政策。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和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30年代之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德日防范苏联和镇压革命。30年代之后,绥靖政策从德国公开备战、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开始施行,并以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及《慕尼黑协定》达到顶峰。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英法美等要避战求和,利用德国反苏,英国还企图利用德国削弱法国。但该政策实际上却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法美等国也尝到了绥靖的苦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周代对殷商人的政策是什么()。
    A

    姑息

    B

    纵容

    C

    绥靖

    D

    消灭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后果?

    正确答案: 后果:
    (1)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以及后来的美苏“冷战”。
    (2)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主权被亵渎,从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
    (3)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4)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绥靖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

    B

    绥靖政策对侵略者的态度是不加抵制,退让屈服

    C

    绥靖政策是一种妥协,主张同侵略者勾结

    D

    绥靖政策绝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析德国的“世界政策”


    参考答案:世界政策是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随着实力的膨胀,从谋求欧洲霸权转变为谋求世界霸权。制订和推行世界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它于1895年1月宣布“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威廉二世曾公开宣扬其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大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它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世界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德国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德国在整个世界跟英国争夺。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第14题:

    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待日本侵华的政策是()

    • A、纵容政策
    • B、遏制政策
    • C、对抗政策
    • D、绥靖政策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周代对殷商人的政策是什么()。

    • A、姑息
    • B、纵容
    • C、绥靖
    • D、消灭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控诉的是()。

    • A、法国绥靖政策
    • B、美国中立政策
    • C、意大利法西斯暴行
    • D、德国法西斯暴行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试析政策问题的特点。


    正确答案:(1)客观性:客观存在
    (2)主观性:主观感受与思维加工
    (3)人为性:人类行为结果与利益诉求
    (4)依存性:问题系统
    (5)动态性:多样解决方案、政策问题与方案、时效性

  • 第18题:

    绥靖政策


    正确答案:指一种对侵略者姑息、妥协,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来满足侵略者欲望的办法来换取自身的和平与安全的政策。它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所采取的外交政策。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和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30年代之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德日防范苏联和镇压革命。30年代之后,绥靖政策从德国公开备战、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开始施行,并以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及《慕尼黑协定》达到顶峰。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英法美等要避战求和,利用德国反苏,英国还企图利用德国削弱法国。但该政策实际上却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法美等国也尝到了绥靖的苦果。

  • 第19题:

    试析经济法的政策性。


    正确答案:法与政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国家政策指导着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法律又是实现政策的重要手段,但是政策是不能代替法律的,二者共同发挥着调整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作用。
    经济法所体现的政策性较其他法律部门来说更为突出。就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法来讲,注重的是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主要内容是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设定权利和义务,国家政策只是在宏观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经济法可以说经济法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具体化、法律化。

  • 第20题:

    单选题
    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是()
    A

    德国吞并奥地利

    B

    慕尼黑阴谋

    C

    德国突袭波兰

    D

    德国进攻苏联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析经济法的政策性。

    正确答案: 法与政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国家政策指导着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法律又是实现政策的重要手段,但是政策是不能代替法律的,二者共同发挥着调整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作用。
    经济法所体现的政策性较其他法律部门来说更为突出。就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法来讲,注重的是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主要内容是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设定权利和义务,国家政策只是在宏观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经济法可以说经济法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具体化、法律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待日本侵华的政策是()
    A

    纵容政策

    B

    遏制政策

    C

    对抗政策

    D

    绥靖政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准备金。
    从国际上的惯例来说,大部分国家喜欢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因为这是市场手段,不会产生经济动荡,但对于我国来说,公开市场操作(虽然近期不断调高央票率)的规模还是比较少,这主要还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央票或者国债的二级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最喜欢的工具是调整准备金,但其实调整准备金在我国的作用也没有国外那么有效,这主要还是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过高,调高准备金,对商业银行影响不是很大,这也是07年不断上调准备金却无法抑制房地产价格的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