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第1题:
第2题:
请翻译下列文言文: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郑,楚王引归。后三国(指韩、魏、赵)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曰:“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公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翻译: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又与楚在蓝田交战,打得楚军大败。韩、魏两国乘楚国正处于困难之时,加紧向南进攻,直打到楚国的邓邑,楚王领兵返回。后来,齐、韩、魏三国共谋攻楚,又害怕秦国援救楚国。有人对齐相薛公田文说:“您可以派大使告诉楚王,说:‘现在三国的军队将撤离楚境,如果楚国响应三国,共同进攻秦国,即使是攻取秦国的蓝田,又有什么困难,更何况收回楚国的失地呢?’楚国本怀疑秦国未必肯出兵援救自己,现在三国又提出这一番建议,楚国就一定会积极响应。这样,楚国将会与三国合谋出兵进攻秦国。秦国如果知道这些情况,一定不会援救楚国。三国迅即出兵攻楚,楚国就必然投奔秦国求救,而秦国更加不敢出兵。这样,离间了秦、楚,而能进攻楚国,必获全胜。”
略
第3题: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杀之,以为首诛。周公旦从鲁闻之,(1)发急传而问之曰:“夫二子,贤者也。今日向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是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2)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3)则望当谁为君乎?(4)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褥而名,又非所以教于国也。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今不为人用,藏获虽贱,不托其足焉。己自谓以为世之贤士,而不为主用,行极贤而不用于君,(5)此非明主之所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 (1)发急传而问之。
第4题: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秦国人)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通“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秦之楚者多资矣”的意思是()。
第5题: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杀之,以为首诛。周公旦从鲁闻之,(1)发急传而问之曰:“夫二子,贤者也。今日向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是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2)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3)则望当谁为君乎?(4)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褥而名,又非所以教于国也。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今不为人用,藏获虽贱,不托其足焉。己自谓以为世之贤士,而不为主用,行极贤而不用于君,(5)此非明主之所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 (3)则望当谁为君乎?
第6题:
下列句子中“然”表转折的是()
第7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第8题:
第9题:
秦国就可以送给楚国更多的财物了。
住在秦国的楚人就有更多的资财了。
由秦国到楚国的人就有更多的资财了。
住在秦国的楚人就有更多的依靠了。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第15题: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第16题: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秦国人)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通“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秦责赂于魏”的意思是()。
第17题: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杀之,以为首诛。周公旦从鲁闻之,(1)发急传而问之曰:“夫二子,贤者也。今日向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是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2)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3)则望当谁为君乎?(4)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褥而名,又非所以教于国也。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今不为人用,藏获虽贱,不托其足焉。己自谓以为世之贤士,而不为主用,行极贤而不用于君,(5)此非明主之所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 (5)此非明主之所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
第18题:
翻译: 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羣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赌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第19题:
第20题:
魏、楚交战,魏胜而犹失地于秦。
楚、魏交战,楚败而割地于秦。
楚、魏交战,魏败而割地于秦。
秦、楚联军胜魏、秦得上洛之地。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