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
A.主要基础
B.一般基础
C.文化基础
D.政治基础
第1题: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B.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虽然强大,但是对于中国国情来讲发展相对困难,不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C.对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D.当时国际环境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2题:
“一五”期间,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奠定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基础
C.适应了当时国家发展需要
D.加强了沿海重工业基地建设
第3题: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首先发展()。
第4题:
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发表讲话,强调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他曾说:“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与此同时,毛泽东也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国家工业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是()
第5题: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
第6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7题: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8题:
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中,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是()
第9题: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农业化
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第10题:
实现社会主义农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实现现代化
第11题:
主要基础
一般基础
文化基础
政治基础
第12题:
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情和援助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第13题:
促使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有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B.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
C.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D.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14题: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实现国家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国家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15题:
“一五”期间,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第16题:
1953年—1956年,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有()
第17题:
()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条件。
第18题: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19题: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这是因为()
第20题: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实现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实现国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21题: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比较强大,是国家工业化主要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比较弱小,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22题:
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情和援助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