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伤寒杂病论》
更多“()对方剂学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了较为严密完整的组方原则,将治疗八法运用于方剂之中,剂型多样,煎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历代方剂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参考答案:方剂学是专门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学科。《五十二病方》是最早的方书,载方280余首。《内经》虽然载方13首,但却提出了“君臣佐使”和“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的组方原则,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载方269首,但组方全面、严谨而精当,是后世处方用药的臬圭,为“方书之祖”。唐代的《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记载了唐以前方书内容。宋代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均为政府主持编撰的有影响的大型方书。明代有资料最丰富的《普剂方》。清代出版的《医方集解》和《成方切用》是代表了清代方剂学成就的专著。

  • 第2题:

    孟子对儒学最大贡献是将孔子的“仁”运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概念。()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 第3题:

    ()对辨证论治的贡献:提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完整示范了辨证论治过程;总结四诊八纲,三因致病论,治疗八法。


    参考答案:《伤寒杂病论》

  • 第4题:

    《伤寒杂病沦》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是()

    • A、总结了我国人民三世纪初以前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
    • B、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
    • C、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大部分
    • D、载方375首,用药214种,丰富和发展了方剂学和药物学
    • E、所用剂型种类之多远远超过了前代

    正确答案:A,B,C,D,E

  • 第5题:

    《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作者为何人,该书的主要内容、对中医诊断和方剂学的贡献,以及历史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 作者:张仲景
    内容:原书16卷,成书后丢失。今传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生、证侯群、疾病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按三阴三阳经辩证治疗,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的治疗原则,并以理、法、药、方为一体进行论述,电动坤宁宫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辨证施治原则。《金匮要略》以疾病分篇,共25篇,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以内科为主,要点是将疾病的病因分为三类,阐述了不同病因和杂病的关系。这是中医学中最早的病因学说。
    贡献:1、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2、将中医临床治疗时的八法具体运用于方剂之中3、创造了许多剂型4记载了大量有效方剂5、两书中公论述脉象20多种、载方375首,用药384种,采用内服、外用多种剂型。《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提出的辨证施治原则及组方理论,在今天中西结合的临床实践中仍发挥着作用。
    历史意义:《伤寒杂病论》的产生标志着中医辩证施治原则的确立,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 第6题:

    ()对方剂学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了较为严密完整的组方原则,将治疗八法运用于方剂之中,剂型多样,煎服法严格。


    正确答案:《伤寒杂病论》

  • 第7题: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及其()的一门学科。


    正确答案:理论;临床运用

  • 第8题:

    填空题
    ()对方剂学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了较为严密完整的组方原则,将治疗八法运用于方剂之中,剂型多样,煎服法严格。

    正确答案: 《伤寒杂病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及其()的一门学科。

    正确答案: 理论,临床运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作者为何人,该书的主要内容、对中医诊断和方剂学的贡献,以及历史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 作者:张仲景
    内容:原书16卷,成书后丢失。今传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生、证侯群、疾病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按三阴三阳经辩证治疗,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的治疗原则,并以理、法、药、方为一体进行论述,电动坤宁宫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辨证施治原则。《金匮要略》以疾病分篇,共25篇,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以内科为主,要点是将疾病的病因分为三类,阐述了不同病因和杂病的关系。这是中医学中最早的病因学说。
    贡献:1、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2、将中医临床治疗时的八法具体运用于方剂之中3、创造了许多剂型4记载了大量有效方剂5、两书中公论述脉象20多种、载方375首,用药384种,采用内服、外用多种剂型。《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提出的辨证施治原则及组方理论,在今天中西结合的临床实践中仍发挥着作用。
    历史意义:《伤寒杂病论》的产生标志着中医辩证施治原则的确立,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根据药典等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
    A

    药物剂型

    B

    药物制剂

    C

    药剂学

    D

    调剂学

    E

    方剂学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张机对方剂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张机(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共载方269首(除去重复者),总结了汉以前临床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辨证明确,君臣佐使配伍严谨,组方全面而精当,是后世乃至今日处方用药的圭臬,因而是书被尊为“方书之祖”,并以此形成了“经方学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张机对方剂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参考答案:张机(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共载方269首(除去重复者),总结了汉以前临床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辨证明确,君臣佐使配伍严谨,组方全面而精当,是后世乃至今日处方用药的圭臬,因而是书被尊为“方书之祖”,并以此形成了“经方学派”。

  • 第14题:

    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

    A.药物剂型

    B.药物制剂

    C.药剂学

    D.调剂学

    E.方剂学


    正确答案:A
    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 第15题:

    组方中有桂枝、生姜的方剂是

    A.八珍汤
    B.麦门冬汤
    C.炙甘草汤
    D.一贯煎
    E.归脾汤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炙甘草汤的组方。炙甘草汤组成:甘草(炙)四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故答案为C。

  • 第16题:

    《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贡献反映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①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调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其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准绳。
    ②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③载有生铁落饮等13首方剂。所附数目虽少,但剂型并不单一,给药途径也有特色,所用药物对炮制、制剂、用法的要求亦十分讲究。

  • 第17题:

    《伤寒杂病论》方剂中运用的治疗八法包括()。


    正确答案:汗法、吐法、下法、温法、和法、补法、消法、清法

  • 第18题:

    简述《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正确答案: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有:
    ⑴为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际收方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⑵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张仲景的《伤寒杂病伦》,对方剂组成以及方中药物的加减化裁,均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君、臣、佐、使相配合的组方原则。根据病情变化和兼证的不同,处方又有所加减化裁。由此可知,张仲景的组方原则严格而灵活。
    ⑶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方剂剂型种类超过以往医学文献及简牍所载的医方内容。
    ⑷提高方剂学理论:书中方剂,因证立法,以法制方,遣药用方,丝丝入扣,为方剂学积累了系统理论,促进其发展。
    ⑸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大多切合临床实际。

  • 第19题:

    单选题
    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  )。
    A

    药物剂型

    B

    药物制剂

    C

    药剂学

    D

    调剂学

    E

    方剂学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贡献反映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①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调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其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准绳。
    ②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③载有生铁落饮等13首方剂。所附数目虽少,但剂型并不单一,给药途径也有特色,所用药物对炮制、制剂、用法的要求亦十分讲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对辨证论治的贡献:提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完整示范了辨证论治过程;总结四诊八纲,三因致病论,治疗八法。

    正确答案: 《伤寒杂病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与四逆散组方较为接近的方剂是(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伤寒杂病论》方剂中运用的治疗八法包括()。

    正确答案: 汗法、吐法、下法、温法、和法、补法、消法、清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正确答案: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有:
    ⑴为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际收方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⑵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张仲景的《伤寒杂病伦》,对方剂组成以及方中药物的加减化裁,均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君、臣、佐、使相配合的组方原则。根据病情变化和兼证的不同,处方又有所加减化裁。由此可知,张仲景的组方原则严格而灵活。
    ⑶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方剂剂型种类超过以往医学文献及简牍所载的医方内容。
    ⑷提高方剂学理论:书中方剂,因证立法,以法制方,遣药用方,丝丝入扣,为方剂学积累了系统理论,促进其发展。
    ⑸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大多切合临床实际。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