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材料四反映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的提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相关问题
  • 第1题:

    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孙中山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参考答案:

    多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向帝国主义妥协也不可能得到同情和支持。


  • 第2题: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①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②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③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并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2)三次历史巨变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3)三次历史巨变证明:
    ①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正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郑重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 第3题:

    发生在四川的保路风潮保的是什么路?孙中山是怎样评价这次运动的?


    正确答案: 四川保路运动保的是“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孙中山评价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 第4题: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C、材料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 D、反映了各阶级不同的斗争方式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反映材料承受冲击载荷的性能指标是什么?不同条件下测得的这些指标能否进行比较?怎样应用这些性能指标?


    正确答案:冲击功或冲击韧性。
    由于冲击功或冲击韧性代表了在指定温度下,材料在缺口和冲击载荷共同作用下脆化的趋势及其程度,所以不同条件下测得的这种指标不能进行比较。冲击韧性是一个对成分、组织、结构极敏感的参数,在冲击试验中很容易揭示出材料中的某些物理现象,如晶粒粗化、冷脆、热脆和回火脆性等,故目前常用冲击试验来检验冶炼、热处理以及各种加工工艺的质量。此外,不同温度下的冲击试验可以测定材料的冷脆转变温度。同时,冲击韧性对某些零件(如装甲板等)抵抗少数几次大能量冲击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第6题: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些原则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正确答案: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三条: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安全性原则是指防止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原则。
    流动性原则是指银行应有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满足必要贷款等要求的能力,其关键是保证资产的流动性。
    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企业要以盈利为经营目标的原则。
    三个原则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一般说来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正相关,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有保障。但它们与盈利性往往有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盈利能力一般较低。因此银行在其经营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

  • 第7题: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正确答案: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阐明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人们只有从实践中获得“材料”,才能通过头脑这个“加工厂”产生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变革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从认识论角度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所以,正是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使得人们的认识得以形成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人的认识与照相和镜子照东西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的不同。照相和镜子照东西是消极被动的反映,人的认识是经过头脑加工改造,有一个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整理和创造的过程,是能动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直观。这不仅体现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初级阶段,而且体现在理性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认识主体在感知客体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图式,从不同层面上选择、整理和解释客体信息,将客体的存在方式转变为主体能够理解、说明的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客体信息进行建构,将客体信息同化到既有的观念体系中,或者将客体信息建构成为新的概念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辩证思维方法就是思维对来自客体的感性信息进行加工制作,将其升华为表征客体的理性观念及其体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前提下,肯定主体在认识中的选择、建构等能动作用。人的认识不仅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动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正确答案: (1)认识论的本质离不开以本体论的性质为前提,坚持以唯物论为前提的认识论必然得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真理性结论。
    (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实践决定认识,它注定了认识的从属的、第二位的作用。
    (3)认识并非完全扮演机械性的被动的角色,它反过来对实践起反作用。不同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实。但认识的作用再大也代替不了实践的决定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反映材料承受冲击载荷的性能指标是什么?不同条件下测得的这些指标能否进行比较?怎样应用这些性能指标?

    正确答案: 冲击功或冲击韧性。
    由于冲击功或冲击韧性代表了在指定温度下,材料在缺口和冲击载荷共同作用下脆化的趋势及其程度,所以不同条件下测得的这种指标不能进行比较。冲击韧性是一个对成分、组织、结构极敏感的参数,在冲击试验中很容易揭示出材料中的某些物理现象,如晶粒粗化、冷脆、热脆和回火脆性等,故目前常用冲击试验来检验冶炼、热处理以及各种加工工艺的质量。此外,不同温度下的冲击试验可以测定材料的冷脆转变温度。同时,冲击韧性对某些零件(如装甲板等)抵抗少数几次大能量冲击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要实现目的是什么?你怎样认识这些目标的?

    正确答案: 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大致表现在这些内容上,首先是扩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动。这是第一阶段设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它针对的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行政的附属物缺乏活力而提出的。其次,建立现在产权制度。现在企业制度,也即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法人财产权的承认,从而把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分开,使公司法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享有相应的对法人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置权,同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③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④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⑤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
    (5)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明中期后社会生活、风俗、价值取向发生了哪些与以往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明代约从正德年间起,社会风气有了大变化。风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礼法的破坏和奢靡之风的兴起。封建时代,社会风俗受礼法约束,婚丧衣食住行等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尊卑贵贱不得逾越。随着明中叶商人社会地位逐渐随金钱的力量有所提高,货币资本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观和封建等级秩序。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嘉靖及以后阶段,封建社会重本抑末意识发生巨变,拜金主义出现。皇帝、贵族开店之风盛行。明朝曾规定四品以上官员不得经商,后来成为一纸空文,例如首辅徐阶就曾开办纺织工厂。士大夫开始弃学从商。成化年间士大夫不过是中产阶级,但自武宗后开始从商,士大夫交友尽为赢利之士,读书——做官——发财,成为社会追求,升官发财、贿赂之风盛行。
    社会奢侈风气严重,出现了畸形繁荣、虚假繁荣。文化娱乐上南曲日盛,嘉靖后大兴园林建筑;官员、士大夫、文人捧妓成风;官僚创作戏曲和赌博之风盛行;文学作品的主角由士大夫、官僚变为商人、市井人物。
    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了经济实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社会地位,在商品经济的带动下,新风俗的阶段已经到来。这样的改变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和礼制,具有进步意义,在促进商品的繁荣和风俗的变迁过程中,商人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CPI和PPI的走势及其变化反映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导致 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解析:
    CPI与PPI直线上升表明,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剧,存在着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的趋向;CPI与PPI的迅速回落表明,存在着由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风险,国内经济的下 行风险逐步加大。(2分)CPI—路上扬的原因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通货膨胀预期则是 价格持续上涨最为关键的因素。CPI和PPI回落的原因:国家采取“两防”的调控政策初见成 效;周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分)
    【命题依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宏观调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2008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我国经济自2003年进人新一轮上升期,经济增长速度每年超过两位数增长。然而进人2008年,我国经济出现回落,经济增长放缓,物价回落。这“起一落既是我国经济周期性特征的表现,更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本题主要考查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解题思路】
    (1)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关于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理解和应用。
    (2)通过国家统计局关于CPI和PPI的数据和财政部网站、新浪财经网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概括考査我国现今的宏观调控政策,本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3)回答本题采用说理分析法,第一问主要是根据材料回答我国2008年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磨因,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认真看材料1中的图表以及图表下面的说明,首先明白 CPI和PPI的含义,然后根据图表中曲线的变化来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问题。第二问主要 是回答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这个问题可以根据材料2来回答我国政府针对经济领域的变化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

  • 第14题:

    如何认识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正确答案: “知难行易”说一反已延续了几千年的“知易行难”的传统命题,它是孙中山为了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孙中山认为,传统的“知易行难”思想,一方面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孙中山由知难导出永不知;行既在知后,不知也就不可能有行。另一方面,孙中山提出,“知易行难”是革命党人思想上的大敌。因为“知易”,使人轻视革命理论的作用;而“行难”,则使人不能在困难面前坚持斗争。中国革命之所以多次失败,就是因为革命党人思想上受了“知易行难”说的毒害造成的。
    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的新学说。人类对许多事情很早以前就会做,只是一直不知其中的道理,不能给以理论的说明。故其事易,其道难也。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即行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事实上,人类“以行而求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但后人接受前人的知识,在形式上是容易的。结合知识得来的全过程来看其难易,而这就必然得出知难行易的结论。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虽然在理论上难以得到确切的证明,但他对中国人以新的角度来审视知行问题,起了良好的先导作用。

  • 第15题:

    材料一: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1912年《宣告友邦书》 材料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1923年《中国国民党宣言》 材料四: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反映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的提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彻底反帝反封建,说明了孙中山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的革命精神。

  • 第16题:

    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要实现目的是什么?你怎样认识这些目标的?


    正确答案: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大致表现在这些内容上,首先是扩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动。这是第一阶段设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它针对的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行政的附属物缺乏活力而提出的。其次,建立现在产权制度。现在企业制度,也即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法人财产权的承认,从而把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分开,使公司法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享有相应的对法人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置权,同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 第17题:

    评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怎样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正确答案: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而是“应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勒派加抽之苛捐以及满洲政府所纵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也就是要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的可乘之机。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军政府宣言》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强调,政治革命应当与民族革命并行。民族革命是扫除“现在恶劣政治”,而政治革命则是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从而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集国内民族压迫与封建专制统治于一身的清政府。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因此他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为此,他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 第18题:

    明中期后社会生活、风俗、价值取向发生了哪些与以往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明代约从正德年间起,社会风气有了大变化。风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礼法的破坏和奢靡之风的兴起。封建时代,社会风俗受礼法约束,婚丧衣食住行等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尊卑贵贱不得逾越。随着明中叶商人社会地位逐渐随金钱的力量有所提高,货币资本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观和封建等级秩序。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嘉靖及以后阶段,封建社会重本抑末意识发生巨变,拜金主义出现。皇帝、贵族开店之风盛行。明朝曾规定四品以上官员不得经商,后来成为一纸空文,例如首辅徐阶就曾开办纺织工厂。士大夫开始弃学从商。成化年间士大夫不过是中产阶级,但自武宗后开始从商,士大夫交友尽为赢利之士,读书——做官——发财,成为社会追求,升官发财、贿赂之风盛行。
    社会奢侈风气严重,出现了畸形繁荣、虚假繁荣。文化娱乐上南曲日盛,嘉靖后大兴园林建筑;官员、士大夫、文人捧妓成风;官僚创作戏曲和赌博之风盛行;文学作品的主角由士大夫、官僚变为商人、市井人物。
    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了经济实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社会地位,在商品经济的带动下,新风俗的阶段已经到来。这样的改变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和礼制,具有进步意义,在促进商品的繁荣和风俗的变迁过程中,商人起了重要作用。

  • 第19题:

    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正确答案:(1)认识论的本质离不开以本体论的性质为前提,坚持以唯物论为前提的认识论必然得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真理性结论。
    (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实践决定认识,它注定了认识的从属的、第二位的作用。
    (3)认识并非完全扮演机械性的被动的角色,它反过来对实践起反作用。不同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实。但认识的作用再大也代替不了实践的决定地位。

  • 第20题:

    问答题
    发生在四川的“保路风潮”保的是什么路?孙中山是怎样评价这次运动的?

    正确答案: “保路风潮”是指清政府在四川集资修建的一条不过20公里的铁路。由于晚清昏庸,将铁路的承办权转让给列强,出卖民族资本家和中小资产阶级,导致了全川范围的“保路风潮”,引发清政府的武力镇压,川人保路同志会以“水电报”(在竹片上写字,覆桐油之后放入锦江)将赵儿丰杀人,川人起义通电全国,导致武昌起义全面爆发,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当时正因革命陷入低潮退居国外,偶然从报纸上得知辛亥革命成功,即刻起身回国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他在事后评价“四川保路风潮”说“倘若没有四川保路运动,革命的成功尚须推迟一年半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正确答案: “知难行易”说一反已延续了几千年的“知易行难”的传统命题,它是孙中山为了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孙中山认为,传统的“知易行难”思想,一方面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孙中山由知难导出永不知;行既在知后,不知也就不可能有行。另一方面,孙中山提出,“知易行难”是革命党人思想上的大敌。因为“知易”,使人轻视革命理论的作用;而“行难”,则使人不能在困难面前坚持斗争。中国革命之所以多次失败,就是因为革命党人思想上受了“知易行难”说的毒害造成的。
    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的新学说。人类对许多事情很早以前就会做,只是一直不知其中的道理,不能给以理论的说明。故其事易,其道难也。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即行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事实上,人类“以行而求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但后人接受前人的知识,在形式上是容易的。结合知识得来的全过程来看其难易,而这就必然得出知难行易的结论。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虽然在理论上难以得到确切的证明,但他对中国人以新的角度来审视知行问题,起了良好的先导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正确答案: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