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第1题:
第2题:
翻译: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第3题:
以下是中国古代皇帝对丞相的看法:“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其故在擅专威福…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这样的言论只能产生于()
第4题:
下列文句中,出自邓牧《君道》的是()。
第5题: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第6题:
人皆得以隶使之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3: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 请回答: 材料3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第8题: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儒家的《春秋经》
秦以外各国的史书
批评秦国的史书
秦国早期的历史
第12题:
第13题: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第14题:
翻译:“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第15题:
“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第16题:
太平天国提出的“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天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都能看见墨家的主张()
第17题: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第18题:
下列各项中,“夫”不是用作指示代词的一项是()
第19题: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第20题:
天志
尚贤
节葬
兼受
非攻
第21题:
第22题:
③④①②
①②③④
④③①②
③①②④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