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代铜镜的类型与分期。
第1题:
试列举三种汉代铜镜的名称及其主要特征。
①星云纹镜
又称“百乳纹镜”,有的连称为“星云百乳镜”。主要盛行于西汉中期武、昭、宣帝时期。镜纽多连峰式,纽座外围及镜子边缘多饰一圈连弧纹,一般都为十六连弧。
主纹用众多的乳纹所构成,多是圆锥形凸起,四周连成一圈。乳纹之间,常用圆曲线相连接,状若星云,故名“星云纹镜”。乳钉数目不等,少者三枚,多者十几枚,因有五星式、六星式、多星式星云镜之名称。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星云系由蟠螭纹渐次演变而成,小乳钉系蟠螭骨节变幻,云纹则为蟠螭体之化身。星云纹镜,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出土,其中以河南、陕西和江苏发现较多。
②昭明镜
昭明镜,宣帝至王莽前流行的一种汉镜。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向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但一般铜镜上铭文不全,有的字与字之间填上一个“而”的符号,字体多方折。
③透光镜
透光镜是西汉中晚期制作的具有特殊效果的被称为“魔镜”的铜镜。体现了光学和力学原理的铜镜,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铸件。透光镜因在阳光照射下其背面的图文能映到墙上而得名。
第2题:
简述东汉铜镜的铭文,有哪两类。
长铭如“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多为七字句。
短铭如“长宜子孙”、“位至三公”,仅4个字。有纪年铭的铜镜也逐渐增多。铭文中往往言及制镜者,如“尚方作竟”、“王氏作竟”、“青盖作竟”等。“尚方作竟”说明系设在首都的尚方工官制作的镜,但私营的作坊也多滥用“尚方镜”的铭文。从铭文可知,洛阳、丹阳、广汉、会稽、吴郡等地是当时铜镜的铸造中心。
第3题:
简述唐代铜镜兴盛的原因
第4题:
简述汉代铜镜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种类
第5题:
“君宜高官”,“长宜子孙”,“位至三公”,是汉代()上常见的铭文。
第6题:
位至三公铜镜的流行年代为()。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隋唐铜镜可分期
第一期为隋至唐高宗时期,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团花镜,圆形镜最多,主题纹饰以灵异瑞兽为主。
第二期为武则天至德宗以前,此期以玄宗开元、天宝为界又分作前后两段。前段流行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雀绕花枝镜,以圆形、菱花形镜为多,主题纹饰由瑞兽向花鸟过渡。后段流行对鸟镜、瑞花镜、人物镜,葵形镜最多,主题纹饰以鸾鸟、花卉、人物为主。
第三期为德宗至晚唐。流行八卦镜、字镜和瑞花镜,字形和圆形镜盛行,主体纹饰多含宗教旨趣。此期流行的镜形和纹饰,标志着唐代铜镜从造型到主题花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14题:
简述战国铜镜的特征。
铜镜广泛制造和应用的时期。楚国地区是铸镜最为发达的区。北方战国墓出土较少。各地发现的铜镜在形制和纹饰方面出现地方特色。
(1)形制特征:一般常见的为圆形,个别有方形,矩形。圆镜直径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圆形镜一般为弓形钮(桥形),个别有半圆形钮,上有一道至三道弦纹,个别有兽形钮。无钮座或有圆、方钮座,或四瓣花座。从战国早期到晚期一般趋势是,钮由小到大,由小桥形(弓形)钮到较大的弦纹钮、半球形钮。钮座由无到有。镜面由平到凸。边缘由平缘到卷缘。
(2)纹饰特点:铭文尚未出现。素面、弦纹、山字纹、蟠螭纹、龙凤纹、四叶纹、羽状纹、连弧纹、云雷纹、菱形纹、狩猎纹、几何纹。有的单有地纹,有的主地两纹,也有单有主纹。
战国早期:素面镜、山字纹镜(四山纹)、龙凤纹镜、蟠螭纹镜(钮座外缘贝纹带)。
战国中期:三弦钮,花纹分主、地两层。山字纹镜(四山有桃叶纹)、四叶纹镜、菱形纹(方连纹)镜、纯羽状纹镜、蟠螭纹镜(钮座边缘宽弦纹)、凤鸟纹镜、兽纹镜。
战国晚期:多以云雷纹(涡纹)为地。素面镜、弦纹镜、连弧纹镜、山字纹镜(五山、六山纹)、蟠龙纹镜、凤纹镜、兽纹镜、几何纹镜、四叶纹镜、狩猎纹镜。
(3)地区分布和特点:从出土情况看,南方铜镜数量远远超过北方。主要是湖南。南方镜不仅数量多,花纹亦多精美。主要有素镜、弦纹镜,山字纹镜,羽状纹镜,兽纹镜,四叶纹镜,龙凤纹镜,菱形纹镜,连弧纹镜。北方以素镜为主要形式,还有弦纹镜,蟠螭纹镜,羽状纹镜,龙纹镜等。
第15题:
汉代铜镜的发展中,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是()。
第16题:
简述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
第17题:
()铜镜大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顶峰时期。
第18题:
汉代铜镜发展过程中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铜镜是()。
第19题:
规矩镜
星云镜
日光镜
草叶镜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汉代
唐代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