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粤剧艺术有了巨大的变化,早期粤剧的“十大行当”逐渐演变为“六柱制”,即:()、小生、正印花旦、()、丑生、武生。
A.六帮花旦
B.二帮花旦
C.文小生
D.文武生
第1题:
新中国成立后,顺德粤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50年,顺德县第一粤剧团()正式成立,后改编为“凤城粤剧团”,60年代组建了“顺德县粤剧团”。
第2题:
在广东的地方剧种中具有“三小”表演特点和擅长大袍戏的戏剧依次分别是:()
第3题:
著名的传统剧目《宝莲灯》、《荔镜记》、《袁门斩子》依次分别是()
第4题:
有“粤剧伶王”“万能老倌”“万能泰斗”美誉的著名粤剧艺术表演家是()。
第5题: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我们通过张艺谋的影片《活着》中的片断“儿子想拿父亲的铁皮箱子交给街道干部去炼铁”,可以想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大概是()。
第6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粤剧舞台上出现了“薛马争雄”的景象。“薛马”就是指当时两位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和()。
第7题: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粤剧艺术有了巨大的变化,早期粤剧的“十大行当”逐渐演变为“六柱制”,即:()、小生、正印花旦、()、丑生、武生。
第8题:
粤剧、潮剧
潮剧、汉剧
汉剧、潮剧
汉剧、粤剧
第9题:
十六
十五
十八
十九
第10题:
《关汉卿》
《苦凤莺怜》
《搜书院》
《斗气姑爷》
第11题:
薛觉先
薛觉明
马师曾
新马师曾
第12题:
粤剧、汉剧、潮剧
潮剧、汉剧、粤剧
粤剧、潮剧、汉剧
潮剧、粤剧、汉剧
第13题:
建国后,著名粤剧艺术家马师曾和红线女合演拍摄了两部粤剧电影,分别是()和()。
第14题:
有关粤剧的表述,以下选项正确的有()
第15题:
著名粤曲《荔枝颂》的始唱者是粤剧艺术家()。
第16题:
下列哪个不是粤剧的行当()
第17题:
2004年10月,广州举办了第()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来自世界各地上百个粤剧社团、2000多名演员演出了36台精彩的节目。
第18题: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粤剧界被称为“双王”(花旦王和滚花王)的著名男花旦演员是();三、四十年代,被称为粤剧“花旦王”的著名女花旦演员是()。
第19题:
粤剧《胡不归》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主演的首本戏,至今仍享誉艺坛,历演不衰。
第20题:
上海妹
陈非侬
千里驹
仙女旺
第21题:
发源于珠江三角洲
流行于两广地区、海南、港澳及海外的粤语地区
外省声腔剧种与广东民间曲调结合的剧种
表演艺术上有三大声腔和七大行当的特点
第22题:
三
四
五
六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