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位与考试制度在近代的主要发展。

题目

简述学位与考试制度在近代的主要发展。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1.学位授予权由教皇转移到学院
2.各国逐渐建立等级分明、系统的学位制度
3.笔试开始成为大学考试的主要形式,通过考试授予学位的方式得到发展。


更多“简述学位与考试制度在近代的主要发展。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条件及其与中国近代政治运动的关系。


    正确答案: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这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诞生了。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掀起了一场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一场以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 第2题:

    “新文体”在近代散文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第一,“新文体”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近代散文变革中一种创造;
    第二,它是适应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历史要求而产生,它力求冲破古文家法,融骈文、散文、单句、偶句于一炉,自由活泼,富于鼓动性;
    第三,内容上直接宣传维新变法与爱国主义思想;
    第四,中国传统文言文一次解放,并且在文坛上取代了桐城派的统治地位,是文言文发展为白话散文进程中一种过渡性质的新体散文

  • 第3题:

    简述我国近代旅行社发展的历史?


    正确答案:1978年以前,中国的旅行社和旅游夜一样,属于政治接待而没有形成产业。自1978年至今我国旅行社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78—1989年的初步形成阶段;1990---1994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95---2001年结果调整阶段;2002年至今,全面开放阶段。

  • 第4题:

    简述近代中等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 1.在文法中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了实科中学。
    2.在贵族中等教育即文法学校这一系统中,出现了“文实之争”,结果在这些古典中学中都适量的减少了古典课程,增加了外语和自然科学课程。
    3.实科中学包括普通的实科中学和职业的实科中学两类学校。

  • 第5题:

    学位及考试制度在近代的主要发展?


    正确答案: 1、1964年美国哈佛学院自己向毕业生授予学位,这使大学摆脱教会控制,走向世俗化、近代化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2、牛津、剑桥大学使学位制度的等级变得明显。学士学位是基础学位,此基础上是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当时是一种荣誉称号。
    3、随着大学发展的需要,通过考试授予学位的方式进一步得到发展。伦敦大学不仅有权授予校内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位,还有权接纳全国其他学院为自己的附属学院,并给这些学院的学生颁发学位。

  • 第6题:

    作为与考试制度同时直接控制人才选拔的手段是()

    • A、学位制度
    • B、资格制度
    • C、职称制度
    • D、晋升制度

    正确答案:B

  • 第7题:

    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
    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中国人认识近人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等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 1.在文法中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了实科中学。
    2.在贵族中等教育即文法学校这一系统中,出现了“文实之争”,结果在这些古典中学中都适量的减少了古典课程,增加了外语和自然科学课程。
    3.实科中学包括普通的实科中学和职业的实科中学两类学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学位及考试制度在近代的主要发展?

    正确答案: 1、1964年美国哈佛学院自己向毕业生授予学位,这使大学摆脱教会控制,走向世俗化、近代化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2、牛津、剑桥大学使学位制度的等级变得明显。学士学位是基础学位,此基础上是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当时是一种荣誉称号。
    3、随着大学发展的需要,通过考试授予学位的方式进一步得到发展。伦敦大学不仅有权授予校内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位,还有权接纳全国其他学院为自己的附属学院,并给这些学院的学生颁发学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体育竞赛发展的主要历程。

    正确答案: 1、户外活动和竞技运动风气的形成:由于地还暖流交汇地区,气候温和,英国是极宜开展外活动的国家,因而在英国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户外活动和户竞技运动一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到了19世纪前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户外活动和竞技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局面。
    2、运动项目的形成是竞技运动发展的标志之一。进入19世纪后,英国运动项目急剧增多,并逐渐形成为现代运动项日的雏形,这在田径运动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3、在项目发展的同时,各种项目的组织也比上一世纪增多,各项目的运动组织制订比赛规则,安排管理比赛,使竞技运动开始正规化。
    4、奥林匹克运动诞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思维的发展。

    正确答案: 西方的三大学说皆源于德国:康德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黑格尔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欧美近代学位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正确答案: 学位名称已使用800多年了。第一个博士学位记录是12世纪中期波隆那大学(意大利)颁发的公民法博士学位。随后出现了宗教法规、神学、医学、文法、逻辑、哲学的学会。学会制度从意大利出现,渐渐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又从西班牙、法国、英国传到殖民地时代的美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从19世纪70年年初到甲午战争这一时期,是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文学向着自觉革新的道路路迈进了一大步,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的是诗歌与散文,它们表现出时代进步思潮的方向。诗歌创作与现实斗争结合更为紧密,写作题材与方法都出现新的因素,如黄遵宪、康有为、严复、刘光第等作家的创作。
    诗歌创作的某些革新倾向,成为后来“诗界革命”的先导。散文创作方面,一批早期维新派作家如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黎庶昌等,他们不但否定桐城派古文,而且出现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同时亦扩大了散文的题材,而且语言流畅通俗,叙事明白,说理透辟,为后来梁启超的“新文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 第14题:

    简述近代邮政与电话的发展。


    正确答案: 1902年1月25日,清广州邮政总局在陈村设立了邮局,是顺德近代邮政事业的开始。作为近代文明标志的电话,率先由顺德商人引进,1928年,商办电话在陈村樟树街开办,直到1937年,官办的大良长途电话所才在大良鉴海南路开办,不久,顺德的大多数市镇都接通电话。

  • 第15题:

    简述近代传统器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近代传统器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间器乐社团,地方性乐种,以及一些流浪艺人的创作,演奏等方面,从总体上看,传统合奏音乐的社会影响和艺术上的发展都大于独奏音乐.合奏大多是自娱性货助兴式的,亦有应用于商业性表演者,近代有影响的民间乐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一批名家为传播传统器乐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有大发展的传统器乐是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弦乐,汉乐,北方吹歌等乐种.

  • 第16题:

    欧美近代学位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正确答案: 学位名称已使用800多年了。第一个博士学位记录是12世纪中期波隆那大学(意大利)颁发的公民法博士学位。随后出现了宗教法规、神学、医学、文法、逻辑、哲学的学会。学会制度从意大利出现,渐渐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又从西班牙、法国、英国传到殖民地时代的美国。

  • 第17题:

    简述近代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一、相互关系:
    ①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相互矛盾。
    ③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
    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二、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走向末路。
    ②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衰落消亡的过程中,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
    ③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并成熟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结束。

  • 第18题:

    简述近代体育竞赛发展的主要历程。


    正确答案: 1、户外活动和竞技运动风气的形成:由于地还暖流交汇地区,气候温和,英国是极宜开展外活动的国家,因而在英国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户外活动和户竞技运动一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到了19世纪前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户外活动和竞技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局面。
    2、运动项目的形成是竞技运动发展的标志之一。进入19世纪后,英国运动项目急剧增多,并逐渐形成为现代运动项日的雏形,这在田径运动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3、在项目发展的同时,各种项目的组织也比上一世纪增多,各项目的运动组织制订比赛规则,安排管理比赛,使竞技运动开始正规化。
    4、奥林匹克运动诞生

  • 第19题:

    简述中国近代期刊发展史。


    正确答案: ①从1833年到辛亥革命的80年间,我国期刊仅出版200种左右。
    ②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反映当时思想和文化的各种期刊纷纷创立,1919年-1923年革命进步的刊物创刊数达70种,据统计1919-1927年全国其时出版发达526种。
    ③1927-1937年,革命和进步刊物创刊数达460种,1936年期刊出版达1271咱。
    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长期战乱,加上国民党当局的查禁,使我国期刊出版受到严重摧残,但这时革命的进步刊物仍达900种,成为宣传革命团结人民的武器。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
    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中国人认识近人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作为与考试制度同时直接控制人才选拔的手段是()
    A

    学位制度

    B

    资格制度

    C

    职称制度

    D

    晋升制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学位与考试制度在近代的主要发展。

    正确答案: 1.学位授予权由教皇转移到学院
    2.各国逐渐建立等级分明、系统的学位制度
    3.笔试开始成为大学考试的主要形式,通过考试授予学位的方式得到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从19世纪70年年初到甲午战争这一时期,是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文学向着自觉革新的道路路迈进了一大步,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的是诗歌与散文,它们表现出时代进步思潮的方向。诗歌创作与现实斗争结合更为紧密,写作题材与方法都出现新的因素,如黄遵宪、康有为、严复、刘光第等作家的创作。
    诗歌创作的某些革新倾向,成为后来“诗界革命”的先导。散文创作方面,一批早期维新派作家如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黎庶昌等,他们不但否定桐城派古文,而且出现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同时亦扩大了散文的题材,而且语言流畅通俗,叙事明白,说理透辟,为后来梁启超的“新文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