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是()、()、()、()。
    “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报偿”的观念

  • 第2题:

    赫尔巴特关于4~8岁儿童的教育观点。


    正确答案: (1)管理:要继续加强管理;
    (2)自由:给予儿童尽可能多的自由;
    (3)习惯:要防止坏习惯;
    (4)仁慈:可通过培养合理的生活习惯着手外,还可通过“宽严相辅”的方式进行。

  • 第3题:

    论述赫尔巴特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想。


    正确答案: 赫尔巴特把教学看作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赫尔巴特被称为“传统教学的鼻祖”。
    1)“教育性原则”。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一次莱说明教学与道德的关系。他把教学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终级目的,另一种是一般目的。教学的终极目的是统总的教育目的相一致的,即通过教育、教学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的人。
    2)学科课程体系。赫尔巴特把儿童的兴趣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并且根据六个方面的兴趣设置了相应的学科:
    (1)经验的兴趣;
    (2)思辨的兴趣;
    (3)审美的兴趣;
    (4)同情的兴趣;
    (5)社会的兴趣;
    (6)宗教的兴趣。
    3)形式阶段教学法。赫尔巴特以其观念心理学为基础,特别是依据“统觉作用”原理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由于观念活动的状态不同,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心里活动也就不同,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儿童不同的心理活动莱确定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明了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是叙述法;
    (2)联想阶段,所采取的方法是分析法;
    (3)系统阶段法,采用综合的方法;
    (4)方法阶段,采取应用的方法。
    赫尔巴特这一形式阶段教学法,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成为“五阶段教学法”,即把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个阶段。

  • 第4题: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道德,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四阶段观点,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探究训练”策略提出者是()

    • A、萨奇曼
    • B、布鲁纳
    • C、赫尔巴特
    • D、多尔

    正确答案:A

  • 第7题:

    简述赫尔巴特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


    正确答案:1.把教学看做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
    2.赫尔巴特,以教材、课堂、老师三者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3.“教育性教学”原则:把教学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
    4.学科课程体系:经验的兴趣,物理、化学等科目;思辨的兴趣,数学等科目;审美的兴趣,美术等科目;同情的兴趣,语言学科;社会的兴趣,历史等学科。
    5.形式阶段教学法: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阶段。

  • 第8题:

    “教育即生活”是()的教育观点。

    • A、赫尔巴特
    • B、杜威
    • C、马卡连柯
    • D、柏拉图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填空题
    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是()、()、()、()。

    正确答案: “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报偿”的观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提倡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点的是()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洛克

    D

    华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探究训练”策略提出者是()
    A

    萨奇曼

    B

    布鲁纳

    C

    赫尔巴特

    D

    多尔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是()提出的著名观点。

    • A、赫尔巴特
    • B、斯宾塞
    • C、杜威
    • D、卢梭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


    正确答案: (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教育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教育性教学原则:(5)强调课堂、教材、教师的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 第15题:

    提倡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点的是()

    • A、杜威
    • B、赫尔巴特
    • C、洛克
    • D、华生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赫尔巴特指出,训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 A、道德观念
    • B、道德自制
    • C、道德决定
    • D、道德判断
    • E、道德内化
    • F、道德热情

    正确答案:B,C,D,F

  • 第17题:

    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正确答案: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依据赫尔巴特的看法,管理是造成学生遵守秩序的精神,
    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是通过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而训练则直接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道德力量更加持久、顽强和坚定。实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以及儿童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训练的方法与儿童管理和教学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特点。具体有:
    (1)陶冶。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
    (2)赞许和谴责。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产生快乐的情感。赫尔巴特认为,这是“训练的优美艺术”,应多加运用。相反,当儿童不听训话时,则要进行谴责。
    (3)良好的健康状况,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而在“健康不良的情形下,就不能有什么训练”。此外,教师的人格对训练也具有重大意义。赫尔巴特要求教师在实施训练时,要态度冷静,谆谆善诱,气氛愉快,从而影响学生形成善良的性格。

  • 第18题: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 第19题:

    赫尔巴特,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正或报偿观念。


    正确答案:五道念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赫尔巴特对儿童管理的观点?

    正确答案: 1.赫尔巴特认定儿童生来有“盲目冲动的种子”和“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
    2.儿童的管理要放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最前面,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
    3.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约束其烈性,任何功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顺利进行,当前会破坏教育教学,未来则会造成“反社会的方向”因此,儿童管理是维持学校与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赫尔巴特关于4~8岁儿童的教育观点。

    正确答案: (1)管理:要继续加强管理;
    (2)自由:给予儿童尽可能多的自由;
    (3)习惯:要防止坏习惯;
    (4)仁慈:可通过培养合理的生活习惯着手外,还可通过“宽严相辅”的方式进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是()提出的著名观点。
    A

    赫尔巴特

    B

    斯宾塞

    C

    杜威

    D

    卢梭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教育即生活”是()的教育观点。
    A

    赫尔巴特

    B

    杜威

    C

    马卡连柯

    D

    柏拉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正确答案: 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依据赫尔巴特的看法,管理是造成学生遵守秩序的精神,
    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是通过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而训练则直接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道德力量更加持久、顽强和坚定。实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以及儿童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训练的方法与儿童管理和教学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特点。具体有:
    (1)陶冶。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
    (2)赞许和谴责。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产生快乐的情感。赫尔巴特认为,这是“训练的优美艺术”,应多加运用。相反,当儿童不听训话时,则要进行谴责。
    (3)良好的健康状况,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而在“健康不良的情形下,就不能有什么训练”。此外,教师的人格对训练也具有重大意义。赫尔巴特要求教师在实施训练时,要态度冷静,谆谆善诱,气氛愉快,从而影响学生形成善良的性格。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