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 ”相关问题
  • 第1题:

    清代八旗制度是兵民合一制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试述清代地丁合一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


    正确答案: 背景: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是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人口疏散,土地荒芜,城市萧条。清廷为此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其中一项就是地丁合一。
    内容:就是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旨在改变丁税的征收方法。此法分两部实施。第一步。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一康熙五十年的丁税作为定数,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把丁税固定下来。第二步是实行地丁合一。此法先在康熙末年开始行之于广东、四川等省,到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所谓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税。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
    意义:地丁合一表面上是一种赋税征收方式的改变,但其进步意义和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改革之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而是丁税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贫民就不必因担心丁税而杀生、逃匿。这对家庭人口增长、国家人口统计都有好处。

  • 第3题:

    清实行的地丁合一制度是为改变()的征收办法的改革。


    正确答案:丁税

  • 第4题:

    清雍正年间在全国推广的赋役改革是()。

    • A、两税法
    • B、一条鞭法
    • C、地丁合一
    • D、什一而税

    正确答案:C

  • 第5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
    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
    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 第6题:

    清代言谏制度的特点是:言谏机构逐渐失去了谏正、封驳的权力,转而以纠劾权为主,完成了由宋朝开始的“台、谏合一”;建立了多元的监察轨道,监察网络更加细密。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地丁合一


    正确答案: 雍正元年颁布诏令,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将各地原定的丁税总额摊入田赋中,使丁银成为田赋的附加税。从而实现了丁银的征收与田赋征收的合一,称为“地丁合一”。

  • 第8题:

    填空题
    清实行的地丁合一制度是为改变___的征收办法的改革。

    正确答案: 丁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清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1、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2、喇嘛教建筑兴盛--外八庙
    3、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清代戏剧声腔剧种的演变。

    正确答案: (1)清代戏剧的声腔剧种基本是承续明代而来,其中传统的雅部声腔逐渐申盛而衰,而代表各地方剧种的花部诸声腔却日益兴旺.明代中后期兴起的昆剧,到明末清初达到了成熟阶段,而且流传到各大城市和许多省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
    (2)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前期,昆剧趋于衰落,逐渐分化为苏昆(南昆)、武林昆曲、永嘉昆曲、高昆(北昆)等,并加入到许多地方戏中去.由明代弋阳腔演变而来的高腔到清代也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些重要的地方戏,如广东的潮州高腔,湖南的长沙高腔、四川的高腔等。
    (3)与此同时,梆子、皮黄等新的声腔和剧种蓬勃兴起.它们盛行于南至广东、福建,北至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而且涌进丁北京、扬州等城市,地方戏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标志我国戏剧艺术进入一个新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制度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
    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

    正确答案: 一、背景: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使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清初沿袭明的一条鞭法,但按丁征收丁银容易引起社会问题,使封建国家征收丁税发生困难,造成人口不实的严重问题。
    二、改革分两步:改革的第一步是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数额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口不再加税。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所谓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土地上,具体做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
    三、作用:地丁合一实行后,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无地少地的贫苦人民可以免去或减轻丁税负担。人民不在有添丁纳税之忧,因而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
    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进步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制播合一”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制播合一:是建立在磁带编辑基础之上,它先将素材初编制成半成品,随后直接送上串播线,在切换台上同播音员口播图像以及字幕、特技、提花“一次性”合成制作或播出。特点:(1)新闻播出是依靠每盘磁带的排序完成的,播出中临时撤换或调整磁带前后次序是非常便利的,为新闻播出的机动性提供了系统保证。(2)从理论上讲,模拟专业录像机每复制N版,信噪比便会下降10n。“制播合一”系统以较少的制作版数使画面质量得以改善。(3)统一的“模式化”制作,有利于包装风格的统一和屏幕的美化。(4)制播合一系统使一批像导播、动画制作、直播音响师、字幕包装等专业技术制作人从幕后走向前台,他们在制播过程中(尤其是直播)时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节目直播运作水平得以提高。

  • 第14题:

    试述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


    正确答案: 一、背景: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使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清初沿袭明的一条鞭法,但按丁征收丁银容易引起社会问题,使封建国家征收丁税发生困难,造成人口不实的严重问题。
    二、改革分两步:改革的第一步是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数额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口不再加税。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所谓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土地上,具体做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
    三、作用:地丁合一实行后,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无地少地的贫苦人民可以免去或减轻丁税负担。人民不在有添丁纳税之忧,因而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
    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进步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第15题:

    一条鞭法(地丁制度)


    正确答案: 一条鞭法是中国明代中后叶,一项赋役方面的重要改革。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代表了16世纪明代管理者试图获得一种理想状态的各种努力:徭役完全取消;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含义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而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 第16题:

    试述清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1、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2、喇嘛教建筑兴盛--外八庙
    3、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 第17题:

    试述清代戏剧声腔剧种的演变。  


    正确答案: (1)清代戏剧的声腔剧种基本是承续明代而来,其中传统的雅部声腔逐渐申盛而衰,而代表各地方剧种的花部诸声腔却日益兴旺.明代中后期兴起的昆剧,到明末清初达到了成熟阶段,而且流传到各大城市和许多省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
    (2)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前期,昆剧趋于衰落,逐渐分化为苏昆(南昆)、武林昆曲、永嘉昆曲、高昆(北昆)等,并加入到许多地方戏中去.由明代弋阳腔演变而来的高腔到清代也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些重要的地方戏,如广东的潮州高腔,湖南的长沙高腔、四川的高腔等。
    (3)与此同时,梆子、皮黄等新的声腔和剧种蓬勃兴起.它们盛行于南至广东、福建,北至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而且涌进丁北京、扬州等城市,地方戏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标志我国戏剧艺术进入一个新时期。

  • 第18题:

    试述清代古音研究的辉煌成就。


    正确答案:古韵分部从清初顾炎武开始,经过数十位语言学家三百多年的努力,取得辉煌成。顾炎武:《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离析唐韵,用入声配阴声。江永:《古韵标准》。归纳《诗经》韵例。分古韵十三部,以入声兼配阴阳,注重审音。戴震:《声类表》,分25部,入声独立,提出阴阳入对转,分祭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分17部,“支、脂、之”分部,同声必同部。孔广森:《诗声类》18部,提出阴阳对转,东、冬分部,古无入声。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分古韵21部,晚年增加一部,分古韵22部。江有诰《音学十书》,分古韵21部。章炳麟《文始》,分古韵23部,纠正江、王分部。黄侃《音略》,分古韵28部,修正江、王分部。
    清代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情况:清代钱大昕首先注意研究古声母。他的研究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以为学术界所公认。此外,(1)章炳麟提出“娘、日”二母归泥说。(2)黄侃提出上古时期无正齿音(照穿床审禅)。(3)曾运乾提出上古时期无“喻”母。
    清代对上古声调研究情况: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江有诰第一个肯定提出古音有四声。

  • 第19题:

    单选题
    清代雍正时期实行的重要赋税制度改革是()
    A

    弱税法

    B

    一条鞭法

    C

    租庸调法

    D

    地丁合一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

    正确答案: 它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质是体现“议行合一”原则的政治制度。“议行合一”是马克思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的区别于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离”制度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的重要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行合一”的原则具体体现为全国人大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具有权力的至上性和全权性。这种运作方式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清代地丁合一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

    正确答案: 背景: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是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人口疏散,土地荒芜,城市萧条。清廷为此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其中一项就是地丁合一。
    内容:就是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旨在改变丁税的征收方法。此法分两部实施。第一步。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一康熙五十年的丁税作为定数,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把丁税固定下来。第二步是实行地丁合一。此法先在康熙末年开始行之于广东、四川等省,到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所谓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税。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
    意义:地丁合一表面上是一种赋税征收方式的改变,但其进步意义和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改革之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而是丁税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贫民就不必因担心丁税而杀生、逃匿。这对家庭人口增长、国家人口统计都有好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地丁合一

    正确答案: 地丁合一是雍正年间,在全国推行“摊丁入地”的赋役改革,即以省为单位,将已固定的丁银数额平摊至田赋银之上,使丁银成为田赋银的附加税。丁银的征收与田赋银的征收完全合一。总称“地丁银”,也被称作为“地丁合一”。
    地丁合一制完成了唐两税法以来赋役合并的演变,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
    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
    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判断题
    清代八旗制度是兵民合一制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